用马革裹尸造句子怎么写的_用马革裹尸造句子怎么写的呀
1.马革裹尸是什么意思啊
2.马革裹尸是什么意思?怎么造句?
成语:
马革裹尸
拼音:
[mǎ gé guǒ shī]
解释:
马革即马皮。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褒义词。可参见三国89集,司马懿为张郃马革裹尸。
出处:
《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举例造句: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是马革裹尸的战场。
成语典故:
东汉初的名将马援,英雄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又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
过了三年,马援从西南方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亲友们都高兴地向他表示祝贺和慰问。其中有个名叫孟翼的,平时以有计谋出名,也向马援说了几句恭维话。不料马援听了,皱着眉头对他说:我盼望先生能说些指教我的话。为什么先生也随波逐流,一味地对我说夸奖的话呢?
孟翼听了很尴尬,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才好。马援见他不说话,继续说道:武帝时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个郡那么多的土地,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数百户。我的功劳比路将军小得多了,却也被封为伏波将军,封地多达三千户。赏过于功,我怎么能长久保持下去呢?先生为什么不在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马援见他还是不说话,便继续说下去道:如今,匈奴和乌桓还 在北方不断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战,提出当个先锋,作一个有志的男儿。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不用棺材敛尸,而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怎么能躺在牀上,死在儿女的身边呢?
孟翼听了,深为马援豪迈的报国热情所感动,不禁真诚他说道: 将军真不愧是大丈夫啊!马援不说空话,在洛阳仅呆了一个多月,匈奴和乌桓又发起侵袭,他主动请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战。
建武二十四年,武陵的少数民族首领相单程率众发动叛乱,光武帝派兵去征讨,结果全军覆没,急需再有人率军前往。光武帝考虑马援年纪大了,不放心他出征。马援见没有下文,直接找光武帝,说: 我还能披甲骑马,请皇上让我带兵去吧。 说罢,当场向光武帝表演了骑术。光武帝见他精神矍铄,矫健的动作不减当年,便批准了他的请求。 于是,六十二岁的马援又领兵远征武陵、五溪蛮夷。建武二十五年(49年)三月,马援受阻于壶头山(今湖南沅陵县城壶头山),水急,船难溯行,天炎溽暑,士卒多疫死,援亦病死于军中,应了他当年马革裹尸的誓言。
马革裹尸是什么意思啊
成语马革裹尸中的“裹”的意思:包裹,包起来。
马革裹尸?[ mǎ gé guǒ shī ]:用马皮将尸体包裹起来,比喻军人战死牺牲于战场,形容为国作战、为国捐躯的英勇意志。
出处:
宋·辛弃疾《满江红》— 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忤休重说。
《后汉书·马援传》— (马援)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造句:在此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大丈夫理应舍身报国,马革裹尸。
近义词:以身殉国、马革尸还、赴汤蹈火、决一死战、背水一战、战死沙场、 捐躯疆场
马革裹尸是什么意思?怎么造句?
马革裹尸
读音:mǎ gé guǒ shī
词义:革即马皮。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
词性:褒义词。
出处:《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造句:作为军人应当有马革裹尸,为国捐躯的气节。
马革裹尸是什么意思?怎么造句?
形容战死沙场,用马革裹尸。
造句:我愿意为国家征战沙场,就算马革裹尸也在所不辞!
妇孺皆知 和 马革裹尸 是什么意思?妇孺皆知 (fù rú jiē zhī)
解释:孺:小孩。妇女、小孩全都知道。指众所周知。
马革裹尸 (mǎ gé guǒ shī)
解释: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何须马革裹尸还,中的裹字是什么意思马革裹尸mǎ gé guǒ shī[释义] 革:皮;皮革;裹:包。用马皮将尸体包起来。形容英雄战死杀场的决心和无畏气概。[语出] 宋·辛弃疾《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忤休重说。”[正音] 革;不能读作“ɡě”。[辨形] 裹;不能写作“里”。[近义] 赴汤蹈火 决一死战[反义] 临阵逃脱[用法] 含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结构] 主谓式。[例句] 作为军人;应以~为荣。[英译] die on the battlefield
马革裹尸这个成语出白何处?它是什么意思?本成语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意思是: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英勇作战,献身疆场的决心
千古一帝亘古传,马革裹尸还是什么意思原句是:千古一帝亘古传,马革裹尸英魂还
直译要结合文章背景,只从字面看,几千年有这个帝王的成就恒久的在世间流传(应该是秦始皇),但第二句马革裹尸英魂还指秦始皇在南巡途中病亡。
千古一帝亘古传,马革裹尸英魂还,是什么意思现代文翻译:
千年以来,功业第一的一位帝王,他的英名影响亘古流传。
战场上英勇作战,牺牲后,以马革包裹尸体,英雄的魂魄随之回来了。
"军人当死于边野,何须马革裹尸",是什么意思?《十月围城》中大反派阎孝国的台词。本来这句话是东汉的军人马援说的:“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表达了他志在四方,渴望建功立业的决心。
《十月围城》这里化用了这句话,而且说得更狂热了:连马革裹尸都不需要了,哪怕死无葬身之地曝尸荒野也没关系。言下之意是:为国捐躯本身已是自己与家族无上的光荣,得此殊荣死而无憾了。阎孝国(这个名字也可以看出“以死报国”的含义)这种狂热的忠君爱国思想,被用在这里,与革命党“向西方学习、打开国门、平等、民主共和、自由博爱”之类的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立,表达了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观念上的本质不同。
导演在这里并没有否认阎孝国的爱国精神,但这种精神终归只能与封建社会一起走进坟墓。
顺便多说一句:其实满清末期的清朝文武官员乃至八旗子弟都纯属“ *** 儿郎当”“扶不上墙”的懦夫饭桶,真正有这档子忠君爱国思想的人,恐怕打着灯笼都难找。
马革裹尸源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意思是指军人最大的荣誉就是战死沙场,但其原文有“还葬”,在战争中“还葬”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己方战胜,有贬低军人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之嫌,遂有"军人当死于边野,何须马革裹尸"之说,突出军人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精神。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