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耸的读音

2.耸的部首是什么偏旁

耸的部首_耸的部首和组词

耸的拼音:sǒng。耸的部首:耳。组词如下:

1、耸立

[ sǒng lì ]

高高的竖立。

2、耸人听闻

[ sǒng rén tīng?wén ]

夸大事实或说离奇的话,使人听了感到震惊。

3、耸峙

[ sǒng zhì ]

高耸矗立。

4、高耸

[ gāo sǒng ]

高高地直立

5、耸肩曲背

[ sǒng jiān qū bèi ]

耸起两肩,弯曲背脊。形容衰老或寒酸貌。

6、耸动听闻

[ sǒng dòng tīng wén ]

见“耸人听闻”。

7、耸入云霄

[ sǒng rù yún xiāo ]

高高地直立,插入天空。多形容山或建筑物非常高。云霄:指高空。

耸字在康熙字典中的释义:

《正韵》息勇切,耸本字。

(耸)《广韵》息拱切《集韵》笋勇切《韵会》荀勇切《正韵》息勇切,音竦。《扬子·方言》耸,聋也。生而聋,陈楚江淮之闲谓之耸。《注》言无所闻,常耸耳也。

又高也。《韩愈·会合联句》剑心知未死,诗思犹孤耸。又《扬子·方言》耸,欲也。荆吴之闲曰耸。自关而西,秦晋之闲相劝曰耸。

又《扬子·方言》耸,悚也。《注》谓警耸也。《左传·成十四年》大夫闻之,无不耸惧。《楚语》昔殷武丁,能耸其德。《注》耸,敬也。

又《集韵》双讲切。

耸的读音

拼音:?[sǒng]?

部首:耳部 ?笔画:10?五笔:WWBF

释义:1.高起,直立:高~入云。~立。~拔。~峙。2.惊动:~动。~人听闻。3.聋:~昧(又聋又瞎,引申为昏聩)。

组词:

1、清耸

[拼音]

qīng sǒng

[释义]

清亮高亢。唐韩愈孟郊《雨中寄孟刑部几道联句》:“商听饶清耸,闷怀空抑噫。”清秀挺拔。明李东阳《文僖董公墓志铭》:“公修眉长身,骨格清耸。”明李东阳《<倪文僖公集>序》:“山林之文,尚志节,远声利,其体则清耸奇峻,涤陈薙冗,以成一家之论。”

2、高耸

[拼音]

gāo sǒng

[释义]

高耸 高高地直立

[例句]

走在通往山门的石道上,熊畴前观,古树苍翠高耸,寺院气势宏大。

3、耸听

[拼音]

sǒng tīng

[释义]

耸听 故意夸大其辞,使人震惊

4、耸切

[拼音]

sǒng qiē

[释义]

犹恳切。《康有为<法国革命史论>跋》:“以其论耸切恳挚,足以为病狂热者之药,故録诸报中。”金一《文学上之美术观》:“盖箴主规谏,铭兼褒赞;箴义耸切,铭词笃雅。自铭体变而箴文绝矣。”

5、骈耸

[拼音]

pián sǒng

[释义]

并列耸立。唐裴潾《前相国赞皇公早葺平泉山居赋四言诗十四首奉寄》之七:“二室峯连,四山骈耸。”

耸的部首是什么偏旁

耸的读音

[sǒng]

部首:耳

笔画:10

五笔:wwbf

繁体:耸

解释:1.高高地立起。 2.抬高或前移。 3.惊动;使人害怕。

耸 sǒng:上下结构,上宽下窄,中宫收紧。

上部“从”字为书法写法,整体抗肩,不可写高。左边“彳”旁,首撇写成短横,稍偏右,大抗肩,稍重;下面横撇起笔左探,横画勿重,大抗肩,到位后笔锋往上稍提、顿笔写撇,注意角度,不要写长。右边上收下展,上面点、撇紧凑呼应,左低右高,角度稍立;横画露锋轻入,大抗肩,勿重、勿长。中间提笔斜切入笔,然后向右上挑出,勿重、勿长;撇笔起笔呼应提尖,然后侧锋向左下方撇出,勿长;平捺露锋入笔,一波三折,注意角度,舒展洒脱。

下部“耳”旁上收下展,不要写宽。横画上靠,露锋起笔,抗肩稍大;左竖靠左,半虚接起笔,向下渐轻,勿长;里面两小横虚接起笔,抗肩与上横协调,勿重,分布均匀;提笔起笔左探,注意角度和长度;最后竖笔实接起笔,中锋下行,略右斜,略弯,劲挺有力,下面稍长,收笔跪笔弹锋起小钩。

sǒng

①〈形容词〉耳聋。马融《广成颂》:“子野听耸,离朱目眩。”

②〈动词〉高起,高耸。柳宗元《种柳戏题》:“耸干会参天。”

③〈动词〉鼓励;劝勉。《国语·楚语》:“为之耸善而抑恶焉。”

④通“悚”。惊惧;恐惧。《韩非子·内储说上》:“吏皆耸惧。”

耸(sǒng)的偏旁是:耳

高起,直立:高~入云,~立,~拔,~峙。

惊动:~动,~人听闻。

聋:~昧(又聋又瞎,引申为昏聩)。

详细释义

1.耳聋

子野听耸,离朱目眩。——马融《广成颂》

耸,聋也…生而聋,陈、楚、江、淮之间谓之耸。荆阳之间及山之东西双聋者谓之耸。——《方言》。郭璞注:“言无所闻常耸耳也。”

又如:耸昧(既聋又瞎。即昏瞶)

2.高起;矗立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上耸千尺。——宋·沈括《梦溪笔谈》

3.比喻出众,不凡

又有一人,披紫裳,执青玉,貌耸神溢,立于君左。——唐·李朝威《柳毅传》

4.向上跳;向上动。如:耸擢(跳跃);耸体(犹耸身)

5.劝勉

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国语·楚语上》。又如:耸恿(劝说);耸劝(劝导;警惕自勉)

6.通“怂”。怂恿。如:耸恿(怂恿);耸臾(怂恿);耸踊(怂恿);耸惑(怂恿诱惑);耸踊(怂恿)

7.惊动;惊惧

耸之以行。——《左传·昭公元年》

驷氏耸。——《左传·昭公十九年》

身耸除洁。——《国语·周语下》

体轻似无骨,观者皆耸神。——刘禹锡《观柘枝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