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碎瓦全_玉碎瓦全的意思
大家好,我是小编,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玉碎瓦全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就一起来看看吧。
1.“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出自哪个典故?
2.不为瓦全宁为玉碎的意思
3.女的对男的说了一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什么意思?
4.“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意思是什么?
5.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什么意思
6.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出自哪个典故?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出自唐代史学家李百药的《北齐书.元景安传》,意思是宁愿打碎玉器,也不保全陶器,比喻宁愿壮烈牺牲,也不愿苟且偷生。
故事内容
北朝时期,东魏的丞相高洋,用计谋逼迫孝静帝退位,自己当上了皇帝,建立了北齐政权。高洋这个人心狠手辣,为了不留后患,又把孝静帝和他的三个儿子都杀死了。可是,高洋做了坏事以后心里很害怕。
有一天,天空出现了日食,高洋非常担心这是个不吉祥的兆头。于是,他就问自己的亲信:“ 西汉末年,王莽篡夺了刘家的天下,光武帝刘秀却还能夺回天下,这是因为什么?
这名亲信摸清楚了高洋的心思,便说是因为王莽没有斩草除根,没有把刘氏宗室的人杀干净。高洋听了,深得他的意思,便下令把东魏的宗室近亲全部杀掉,连小孩也不放过。一共杀了四十多家,七百多口人。高洋的残忍行为,让东魏宗室的远房宗族都感到很害怕,担心自己什么时候也会被杀掉,于是聚在一起商量怎么办。
有一个叫元景安的县令主张说,要不大家都改姓高,不姓元。不过,遭到他的堂兄元景皓的断然拒绝。他说:“安有弃其本宗而从人之姓者乎!大丈夫宁可玉碎,何能瓦全。”元景安很生气,就把这个事情告诉了高洋。后来,元景皓被处死。
不为瓦全宁为玉碎的意思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这句成语见于《北齐书·元景安传》:“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即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泥瓦得保全。人们常用这句成语比喻宁愿保持高尚的气节死去,不愿屈辱.出处语见(唐·李百药《北齐书·卷四十一·列传第三十三·元景安传》):“景皓云:‘岂得弃本宗,遂他姓?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用例(林语堂《中国人之聪明》):“使糊涂的白种人处于同样境地,虽明知兵力不敌,亦必背城借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与日人一战。”解说南北朝时,东魏大将军高洋废魏孝静帝元善见,自立为王,遂为北齐。翌年,复鸩死帝与其三子。天保十年,彗星出现,天有日食,洋忧其王位不保,问彭城公元韶曰:“王莽既取刘氏天下,何汉光武复得中兴?”韶竟然曰:“王莽不将刘氏家族斩尽杀绝,致留后患。”洋因下令,捕戮元姓直系亲属等二十五家,拘禁元韶等十九家。韶幽禁于地牢,数日不得一食,后至饿死。洋乃尽诛诸元,无论老少长幼,一律斩首,共杀三千人,弃尸漳水。水中之鱼食人尸骸,百姓取鱼剖腹,得人甲指,遂相诫不食,几月无人网鱼,使鱼苟活数月。洋残暴屠杀元氏家族,大力扶植高氏宗室,使元氏宗亲无不惊恐万分。将军元景安为求自保,召其家族商议,拟改高姓。堂兄元景皓不服曰:“焉能轻易离宗改姓?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景安上白高洋,洋便杀景皓,并将其家属远徙彭城。后人将“宁可玉碎,不能瓦全”之句,改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原指宁如珍贵之玉器被击成支离破碎,而不作贱价之瓦器得以保全。后喻宁可保全气节,为正义之事而死,而不愿忍辱屈从,而苟且偷生,常用此语。
女的对男的说了一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什么意思?
不为瓦全宁为玉碎的意思是:宁愿为正义事业牺牲,不愿丧失气节,苟且偷生。不为瓦全,宁为玉碎拼音: bù wéi wǎ quán,nìng wéi yù suì解释: 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事业牺牲,不愿丧失气节,苟且偷生。
成语典故:
出自唐·李百药《北齐书·元景安传》:“岂得弃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宁可玉碎,不为瓦全。”天保时诸元帝室近者多被诛戮。
公元550年,东魏的孝静帝被迫让位给丞相高洋后被毒死。高洋同时还杀害他的儿子及所有亲属以斩草除根。后扬言杀他的远房宗族。元景皓表示“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愿被杀头也不愿改元姓高,被元景安告密遭到高洋的杀害。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语出唐代史学家李百药《北齐书·元景安传》:“初永(元景安父)兄祚袭爵陈留王,祚卒,子景皓嗣。天保(齐文宣王帝高洋年号)时,诸元帝世近者多被诛戮,疏宗如景安之徒,议欲请姓高氏。
景皓(元景安堂兄)曰:‘岂得弃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宁为玉碎,不能瓦全。’景安遂以此言白显祖(指高洋),乃收景皓诛之,家属徙彭城,由是景安独赐姓高氏。”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景皓)元景安的堂兄元景皓坚决反对,他说:“怎么能用抛弃本宗、投靠他姓的办法来保命呢? 大丈夫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不愿做陶器得保全!我宁死也不改姓。” “宁可玉碎不为瓦全” 比喻宁愿为气节牺牲。 (出自《北齐书·元景安传》)。
还有一个小典故:北朝东魏的丞相高洋逼迫孝静帝退位,自己当上了皇帝,建立了北齐。高洋心狠手辣,为了不留后患,在公元551年又把孝静帝和他的三个儿子都杀死了。可是做了坏事以后,他心里很害怕。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意思是什么?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为一句成语,意思为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事业牺牲,不愿丧失气节,苟且偷生。语出唐·李百药《北齐书·元景安传》:“岂得弃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宁可玉碎,不为瓦全。”
白话译文:怎么可能放弃自己本来的家族姓氏,改姓他人的姓氏,大丈夫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瓦“,并不是砖头瓦片的意思,而是瓦器的意思。瓦器是用泥土烧制的器物。比如瓦罐就是一种常见的瓦器,战国时的大诗人屈原在《楚辞》中提到”瓦釜雷鸣“,瓦釜就是指砂锅,也是一种瓦器。
扩展资料:
相关典故:
北朝东魏丞相高洋发动宫廷政变,逼迫孝静帝退位,自己当上了皇帝,建立了北齐。高洋心狠手辣,为了不留后患,在公元551年又把孝静帝和他的三个儿子都杀死了,斩草除根。后扬言杀他的远房宗族,远房宗族像元景安这样的人想要改姓高姓来保住性命。
元景安的堂兄元景皓坚决反对,他说:“怎么能用抛弃本宗、投靠他姓的办法来保命呢?大丈夫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不愿做陶器得保全!我宁死也不改姓。” “逐他姓”则生,“不逐他姓”则死,最终元景皓因不易姓而被杀,表现出对自己人格尊严的坚决维护。
后来,这一典故被抽象出来,含义也大大升华,用以比喻宁愿为高尚、正义的事业做出牺牲乃至献身,也不为小利而苟全,千百年来一直沿用。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什么意思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事业牺牲,不愿丧失气节,苟且偷生。
《渑池之会》主要讲述,公元前279年,秦王与赵王相会于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他随侍赵孝成王,当面斥责强大的秦国,不辱国体,使赵王没有受到屈辱,因而立功的故事。
蔺相如完璧归赵的第二年,赵惠文王十七年(公元前282年),秦借口赵不跟它联合攻齐,派兵攻下赵的两座城池。赵惠文王十八年(公元前281年),秦兵侵赵,攻下石城(约当今河南林县西南)。赵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秦将白起率军攻赵,取光狼城(约当今山西高平县西),斩杀赵国三万人。秦在对赵进行军事威胁的同时,又在外交方面迫使赵国屈服。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秦王派使者通知赵王在西河外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地方作友好会见。赵王畏惧秦国,想要辞谢不去。廉颇、蔺相如两人商量之后对赵王说:"大王不去赴会,显得我们赵国软弱、胆怯。"于是赵王决定去和秦王相会,带蔺相如同行。廉颇送到国境上,与赵王诀别时约定说:"大王出发之后,估计来回路程及会见的礼节完毕,前后不过三十天。要是过了三十天还没有回来,就请让我们立太子为王,用以断绝秦国扣留您作为要挟的念头。"赵王答应了。
赵王到了渑池与秦王相会。席上,秦王酒喝得很畅快的时候,对赵王说:"我听说您喜欢弹瑟,请弹一曲给我听听。"赵王就在筵席上弹了一曲。秦国的史官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饮,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上前对秦王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现在我奉献盆缶,请秦王敲敲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肯答应。蔺相如捧着盆缶上前,跪着献给秦王。秦王还是不肯敲。蔺相如说:"我跟大王的距离不满五步,大王要是不答应我的请求,我可要把颈上的血溅到大王身上了!"秦王的侍卫们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瞪起眼睛,大声呵斥他们,吓得那些人直向后退。秦王很不高兴,只得勉强在缶上敲了一下。蔺相如回头叫赵国的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群臣说:"请赵王送十五座城给秦王作为献礼。"蔺相如也说:"请秦王把国都咸阳送给赵王作为献礼。"直到酒筵完毕,秦始终不能占赵的上风。赵国调集了大军提防秦国进犯,秦国也不敢有什么举动。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宁愿做坚强的玉,也不愿做脆弱的瓦。用来比喻宁愿保持高尚的节操,也决不屈辱求全。一、释义
这个成语的玉和瓦都是比喻。在这个成语中,玉代表了坚强、高尚和纯洁,而瓦则代表了脆弱、低贱和世俗。意思就是宁愿做坚强和高尚的人,即使面对困难和挑战也不放弃,而不愿意做脆弱和世俗的人,为了短暂的利益而放弃原则和尊严。
二、出处
景皓曰:“岂得弃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宁可玉碎,不为瓦全。”(唐·李百药《北齐书·元景安传》
三、近义词释义
1、宁为鸡口不为牛后:宁愿做小而干净的鸡嘴,也不愿做大而脏的牛肛门。比喻宁愿在小范围内做主,不愿在大范围内受支配。
2、宁为凤尾不为鸡头:宁愿做凤凰的尾巴,也不愿做鸡的头。比喻宁愿做次要的部分,也不愿做平凡的主导部分。
3、宁为兰摧玉折,不作瓦砾长存:宁愿像兰花和玉一样被摧毁,也不愿像瓦砾一样长存。比喻宁愿保持高尚的节操,也不愿像平凡的人一样苟且偷生。
4、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愿做坚强的玉,也不愿做脆弱的瓦。比喻宁愿保持高尚的节操,也决不屈辱求全。
5、宁为兰摧玉碎,不为瓦砾长存:宁愿像兰花和玉一样被摧毁,也不愿像瓦砾一样长存。比喻为了保持高尚的节操,宁愿牺牲生命也决不苟且偷生。
关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例句
1、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表现出了高尚的节操。
2、在面对困难时,他选择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态度,令人敬佩。
3、他的行为体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令人敬仰。
4、他宁愿做坚强的玉,也不愿做脆弱的瓦,表现出了高尚的品质。
5、在逆境中,他选择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态度,令人感到敬佩。
6、他宁愿做坚强的玉,也不愿做脆弱的瓦,这种精神令人感动。
7、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行为,让人看到了他的高尚品质。
8、在面对挑战时,他选择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态度,令人感到敬佩。
9、他宁愿做坚强的玉,也不愿做脆弱的瓦,这种精神令人感到敬佩。
10、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行为,让人看到了他的坚韧和高尚。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您是怎么理解的呢?
词 目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 nìng wéi yù suì,bù wéi wǎ quán ) [编辑本段]解 释 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陶器得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而死,决不苟且偷生。 [编辑本段]出 处 《北齐书·元景安传》:“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编辑本段]用 法 复句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编辑本段]示 例 刘绍棠《花街》:“~,无耻苟活,生不如死。” [编辑本段]近义词 宁死不屈 [编辑本段]反义词 忍气吞声、苟且偷安 苟且偷生 [编辑本段]典 故 公元550年,东魏的孝静帝被迫让位给丞相高洋后被毒死。高洋同时还杀害他的儿子及所有亲属以斩草除根。后扬言杀他的远房宗族。元景皓表示“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宁愿被杀头也不愿改元姓高,被元景安告密遭到高洋的杀害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语出《北齐书·元景安传》:“初永(元景安父)兄祚袭爵陈留王,祚卒,子景皓嗣。天保(齐文宣王帝高洋年号)时,诸元帝世近者多被诛戮,疏宗如景安之徒,议欲请姓高氏,景皓(元景安堂兄)曰:‘岂得弃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景安遂以此言白显祖(指高洋),乃收景皓诛之,家属徙彭城,由是景安独赐姓高氏。”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景皓)
元景安的堂兄元景皓坚决反对,他说:“怎么能用抛弃本宗、投靠他姓的办法来保命呢? 大丈夫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不愿做陶器得保全!我宁死也不改姓。”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比喻宁愿为气节牺牲。 (出自《北齐书·元景安传》)
“逐他姓”则生,“不逐他姓”则死,最终元景皓因不易姓而被杀,表现出对自己人格尊严的坚决维护。后来,这一典故被抽象出来,含义也大大升华,用以比喻宁愿为高尚、正义的事业做出牺牲乃至献身,也不为小利而苟全,千百年来一直沿用。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句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为了保全做人的气节,可以弃生命于不顾。孟子说过:"生亦我所欲也,所欲有甚于生者,故患有所不避也;死亦我所恶也,所恶有甚于死者,故不为苟得也。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也是在说,生命虽然可贵,但为了更加高尚的气节大义,宁肯不避祸患,舍弃生命,也绝不苟且偷生。这层意思后来也演变为另外一句成语:取义成仁(舍身取义,杀身成仁)。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确实是一种值得弘扬,令人钦敬的高贵品德。它显示出的是不愿与现实妥协的一种决绝的,刚烈而又骄傲的做人骨气和精神。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被楚国的权势贵族所排挤,爱国抱负无以施展,却又不愿同流合污,而遭放逐,最后满怀忧愤自沉于汨罗江。
楚霸王项羽,兵败乌江,自愧于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仰天发出:"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驹不逝。驹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的悲叹后,愤而拔剑自刎!
遂给后人留下了:"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惋惜慨叹!
南宋的爱国诗人文天祥,兵败被俘,拒绝投降,甘愿赴死,并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
近现代更有无数的爱国志士,为了国家民族的大义,不计个人得失,毁家纾难,心甘情愿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他们的英名永垂青史,他们的精神气贯长虹!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种品质值得提倡和景仰,它虽然叫一个人失去了生命,但却捍卫了做人的尊严!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它又不是适用于任何的场景。
只有当个人生命的尊严受到屈辱和挑战,当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遭到无情的践蹋和摧残,而自己又身陷囹圄,无力改变时,它才值得付出个人宝贵的生命去抗争。好了,今天关于“玉碎瓦全”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玉碎瓦全”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