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绝-改诗赠父亲创作背景是什么?

2.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是什么的作品

3.西乡隆盛诗名是什么?

4.西乡隆盛

5.西乡隆盛的人物生平

西乡隆盛诗_西乡隆盛

作者:金满楼 「 ”孤军奋斗破围还,一百里程垒壁间。我剑已折我马毙,秋风埋骨故乡山。” 这首诗,是率领武士造反的「 ”维新三杰”之一西乡隆盛所写,其描述的是倒幕战争后,带领武士们造反的所谓「 ”西南战争”。 然而,这场反抗明治新政的战争,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1877年,在明治官军的围剿下,西乡隆盛与不肯离去的亲信武士们披荆斩棘,在山岭溪涧中迂回穿行,最终回到了自己的故乡鹿儿岛。 然而,一路尾随的也跟踪而至。当年9月23日,在官军下达最后通牒后,西乡遣散仆人,后者临行前问:可要带些什么给夫人和孩子?西乡交给他两把武士刀。 仆人提醒说,还有两万多块钱是否带回去给夫人和孩子,他们日子过得很辛苦。西乡大怒:此皆私学校之钱,如何可动用! 9月24日清晨,官军发动总攻。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最后的武士们要么死于枪弹,要么负伤后剖腹自尽,残余的则簇拥在西乡的周围顽强后撤。 在官军的追赶下,西乡隆盛身中两弹,伏于路边不能再行。最后时刻,身躯庞大的西乡隆盛仰视身边的别府晋介(桐野利秋的表弟),说:「 ”动手吧,阿晋,就在这里了。” 别府含泪,挥刀斩下了西乡的首级。之后,其他将领如村田新八、桐野利秋等人也都纷纷战死或自刃,完成了他们人生的最后演出。 得知西乡隆盛战死后,据说明治天皇沉默了良久,说:「 ”朕不记得,有下过杀死他的命令吗?”下面的人报告说,西乡是自杀。天皇听后长叹一声:「 ”他有功。” 12年后,由于民间同情声浪甚高,西乡隆盛被追赠正三位之官阶,后又在东京上野公园为其树立铜像,供世人瞻仰。 早前,在听说西乡隆盛决意造反后,大久保利通曾毫不含糊地表示:「 ”实为屈直分明,正正堂堂,宣布罪状,鸣鼓而讨之,无可非议。” 战后,大久保利通请人为西乡隆盛立传,说: 「 ”他既是我的畏友,又是我的信友。从私情上说,也不想和他有隔阂。 我尽力劝说西乡,不让他西归(鹿儿岛),但他总是说不想干了,然后离去。于是演出了去年的惨剧,真是太遗憾了!” 言罢,大久保也不免掩面而泣。 历史就是历史,与道德无关,与美学无关。四个月前,木户孝允病死;八个月后, *** 首脑、指挥平叛战争的大久保利通被西乡派武士刺死。 「 ”三杰”之死,都与西南战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戴季陶曾说,西乡的举兵,固然不是出自本怀,然而大多数武士们的观念,总以为天下大事,只有兵力是最利害的,是能够夺取,达到快意的目的,而忘却了武力成功的前提,是在民众的需要,在时代的要求。 从某种意义上说,近代日本要走向新生,幕府、诸侯、武士这三个阶层都必须被扫清,西南战争或说士族造反,其实就是这三部曲的最后余波。 官军的胜利,与其说是军事的胜利,倒不如说是近代日本集权运动的最终定型。 在西乡隆盛死后,再无大规模的士族发生,那些满怀怨愤的旧武士们,其不满只能通过零星的暗杀活动发泄。历史潮流,浩浩汤汤,旧势力终究要被新时代一扫而空。 「 ”维新三杰”中,西乡隆盛最为个性鲜明,他热情洋溢,嫉恶如仇,常有非常之举。 然而,在个人生活上,西乡隆盛却十分俭朴。每次 *** 开会议事,西乡都是自带饭盒,而大久保和木户孝允则「 ”非美食不可”。 有一次,西乡隆盛与同僚在太政官府吃午饭,西乡的便当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里面是两个用竹皮夹着的饭团,还有一点咸菜而已。吃饭时,一个饭团不慎落在地上,西乡俯下身,捡起饭团吹掉灰尘,仍像平常一样吃掉。 在部下面前,西乡隆盛一向和蔼可亲,从不以颜色。在东京任职时,西乡每月工资500日元,但他通常只用15元,剩余工资就放在客厅架子上。 曾有人回忆说,「 ”一天我去拜访西乡大人,正谈话间,来了一伙士兵,请求西乡给他们一些零花钱。西乡大人一边笑着,一边头也不抬地说,‘就在那边架子上,随便拿吧。’士兵们看来也是正人君子,每人从工资袋中拿走一二日元,道谢后便离开。” Ps:「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死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首诗的作者并非西乡隆盛,而是幕末志士、「 ”尊攘派”僧人月性。 其原题为「 ”将东游题壁”,原诗为:「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若无成不复还。埋骨何期坟墓地,人间到处有靑山。” 今日本山口县的月性遗品展示馆外有此诗的刻碑。

七绝-改诗赠父亲创作背景是什么?

西乡隆盛,明治时代官吏,1827—1877年在世。

明治六年(1873)10月西乡隆盛因侵略朝鲜的被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等内治派否决,辞去参议兼近卫都督的职务,回到故乡鹿儿岛县。接着,桐野利秋、筱原国干、村田新八等心腹以及近卫军人、警保安寮官也先后回县。

隆盛回乡以后,在桐野、筱原、村田等人的协助下,于明治七年(1874)在城山脚下设立私学校(包括赏典学校和开垦社)。私学校分为筱原领导的步兵学校和炮兵学校,前者约五六百名,后者约200名,除专门军事技术外还学习汉籍,宣传忠君爱民思想。私学校县城里除本校外还设立12所分校,全县124乡各设一所分校。

后来私学校逐渐扩大势力,至1875年底,从区长、副区长到各乡村的村长、副村长,连警官也登用私学校出身的人了,私学校成了一个党,控制整个鹿儿岛县。隆盛当初设立学校的目的在于“为忧虑贻误归县壮士的方向,施以适当的教育,磨练节义,以期他日之大成”,丝毫没有叛变之意。

当时新所实行的四民平等、废除俸禄等政策,严重地损害了士族的利益,鹿儿岛士族怀恨新。被看成士族领袖的西乡隆盛因“征韩论”失败回乡,使士族对中央更加愤怒。同时由于私学党控制县各级领导,抗拒执行中央的各项政策,甚至连税收也不上缴中央,废刀令也不执行,土族仍然带刀聚众喝酒,更甚的还将大久保暗杀团派到东京,鹿儿岛简直成了一个独立王国——“鹿儿岛县人顽固,拒绝他县人就任县官,而且县治也仍旧是旧藩时代的,丝毫没有改正。再者文部省的学制也没有实行,尤其武器不上交陆军省,由士族私藏。“只知有鹿儿岛,不知有日本帝国;只知有萨士,不知有海陆官军;为而秘密整顿军备,正在等候可以利用士族不平的机会。”

大久保内务卿要求更迭县内的人事,大山纲良县令坚决不听,而且还威胁,如果更新人事,全体县官总辞职。鹿儿岛与中央发生冲突不可避免了。

中央为防止鹿儿岛发生,派船将萨摩藩兵工厂迁到大阪。1877年1月29日夜,私学党的过激派在汾阳尚次郎家里集会,谈到三萎轮船“赤龙丸”到鹿儿岛,要将草牟田火药库的运到大坂,但为什么白天不运夜里偷运呢?大家感到非常激愤。有人说“如果将藩制时代就有的运到大阪,发生万一的时候拿什么来对付呢?要先下手,归我们所有”。于是20多名私学校党徒夜里12点钟袭击了草牟田的陆药库,抢走六万发。后来有人提议,少拿多拿都是一样,再干吧。30日1000多人又袭击了陆药库。31日袭击了鹿儿岛造船所,抢定许多武器。

正好此时,派来由警视厅警官组成的视察团,借视察为名企图暗杀西乡隆盛,这就给私学校党提供了一个举兵的绝好借口。

2月3日西乡隆盛从大隅半岛高山打猎回来,同一天暗杀团的中原尚雄被私学校党逮捕。2月5日,在私学校礼堂开大会,筱原国干、桐野秋利;村田新八、别府晋介等头头及18个区的区长、137个私学校分校长共200多人出席,一致推举西乡隆盛为领袖,起兵反对。而隆盛在士族兄弟的恳请下也下决心铤而走险。当

时隆盛的心境是,事到如今,反要杀,不反也要杀。

2月6日开始招兵,将私学校改为萨军本营,分校改为分营,当天就招募3000人。

2月15日至17日,全军13000人分七队举兵,目标熊本城。第一大队长为筱原国干,第二大队长为村田新八,第三大队长为水山弥一郎,第四大队长为桐野利秋,第五大队长为池上四郎,第六、七大队长为别府晋介。

萨摩藩举兵的时候,正逢南国50年来罕见的一场大雪,积雪足有尺把厚。2月15日上午9点,西乡隆盛骑马进行阅兵式。阅兵式结束后,西乡隆盛以“新政大总督征伐大元帅西乡言之助”的名义,高举“新政厚德”的旗帜发兵,西南战争就此开始。

与西乡隆盛举兵的同时,中央任命炽仁亲王为征讨总督,山县有朋、川村纯义、黑田清隆为参军,率领六万陆海军前来讨伐。经过半年激战,萨军非但没有攻下熊本城,反而在田原坂一战大败。同时中央军已从海路占领鹿儿岛,隆盛便决心打回老家,死也要死在家乡。8月18日萨军冲出富崎县长井村的可爱岳,9月1日到达被中央军包围的鹿儿岛,100里路程竟花了14天。萨军首先夺回私学校,但中央军从9月6日起开始以5万至7万的兵力将萨军的最后据点——城山层层包围。此时萨军总计只有372名,而且有枪的人只有150名,也非常缺乏。然而他们决心奋战到底,分兵11路把守城山。9月4日萨军围攻打米仓库又损失百余

人,现在只剩下200多人了。中央军估计,萨军粮食缺乏,至多维持50天。

从9月12日开始,山县有朋下令日夜炮击城山,隆盛等人只有挖洞藏身,躲避炮击09月23日,中央军宣告明日——24日下午4点开始总攻击,劝萨军投降。西乡坚决拒绝投降。

9月23日是阴历8月17日,那天夜里明月当空,隆盛召开全体干部会议,开宴诀别。大家饮酒吟诗,唱琵琶歌,以尽今生的欢乐。轿夫益森三四郎还表演了舞蹈,真是“满座洋洋生春,勇将猛士痛饮淋漓,各尽其欢。呜呼!孤城陷于重围,命在旦夕,而诸将士从容自若,复不知有死生之事。”

9月24日下午4点,中央军按预定执行,发炮三响,开始了总攻击。萨军严守阵地,浴血奋战。由于众寡不敌,守军几乎全部战死,最后各堡垒全部陷落,只剩下岩崎谷东口的堡垒。中央军集中在岩崎谷两边的高地上,拼命向那个堡垒射击。

此时西乡和桐野利秋,村田新八、池上四郎、别府晋介、边见十郎太、桂久武等40多名将领一起在洞前整队,面向岩崎谷口,哇的大吼一声,一齐冲过去。但是谷口被围困得水泄不通,2400名狙击手的枪弹像下雨一般飞来。壮九郎(东乡平八郎的胞弟)见大势已去,愤然站着切腹自杀。桐野说“为什么这样性急”,但已无法劝阻。接着挂久武中弹身亡,萨军将领相继阵亡,别府晋介、边见十郎太在隆盛左右保护。边见鉴于情况紧急,对隆盛说“马上离开这里”,隆盛说“还不要紧,还不要紧”,正说之间隆盛腹部和腿部中了弹,不能前进了。隆盛便对别府晋介说:“晋介,晋介,立刻在这里杀了吧。”此时隆盛已经不能再站起来了,跪着严肃地合掌向东方迢拜,晋介悲痛地说了一声“恕我罪过吧”,挥刀将其头砍下。隆盛的从仆吉右左门将其头埋在岛津应吉的家门前,以防被敌人取去。

别府晋介面对岩崎口的堡垒,大喊道“先生已死,要和先生一起死的人大家都来死吧”,奋力作战,最后中弹死亡。其他将领都向堡垒冲去。和中央军决战,直到统统战死。

当时鹿儿岛县令是土佐的岩村通俊,他得到山县有朋、川村纯义两参军的许可,领回西乡隆盛等的遗体,亲自将他们葬在净光明寺山上的墓地。

明治二十二(1889)大日本宪法颁布时,西乡隆盛被大赦,撒消叛乱的罪名,恢复了名誉,并迫赠为正三位。明治三十二年(1898)又在东京上野公园为他建立一座铜像,供世人瞻仰。17年西南战争百周年纪念时,在鹿儿岛建立了“西乡南洲显彰馆”。于是人们对他的评价从“贼”转变为“伟人”,把他发动西南战争说成是不得已的。

西乡隆盛和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被称为明治维新三杰,他在推翻幕府创建新方面的确是开国元勋,立了大功。同时他在领导留守时所推行的一系列改革也有成绩,我们不应抹煞。然而他代表土族的利益而发动的西南战争是违背历史潮流的。

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是什么的作品

这一点我们不妨先看一下原诗

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那么创作背景又何呢?

1910年,的父亲毛顺生要去做生意,却立志走出韶山冲到新式学校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继续求学。经过自己的力争和亲友、老师们的一致劝说,父亲答应他的要求。在离家赴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求学前夕,提笔写了这首《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

作为一代伟人,胸怀天下,走出乡关,志不在此而在民族。因为求学和自己的父亲发生了严重矛盾,但他没有因此屈服,而是励志走出家乡去探寻真理。

表达了要到外面的大世界经风雨见世面的心志

西乡隆盛诗名是什么?

《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是伟人于1910年创作的七言绝句,此诗写于辛亥革命前夜。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意思是,孩儿立下志向走出家乡,学习不取得成就发誓不还来。死后埋葬何必在故乡的土地,人生到处都是可以埋葬尸骨的青山。表达了大丈夫志在四方,好男儿四海为家之意,既通俗又文雅。全诗通俗易懂,主题明确。

词句注释:

1、西乡隆盛:(1828—1877),日本江户时代末期(幕末)的萨摩藩武士、军人,政治家、维新志士,他和木户孝允(桂小五郎),大久保利通并称“维新三杰”。

2、即故乡,家乡。如崔颢《黄鹤楼》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桑梓地: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又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后人用桑梓比喻故乡。《诗经·小雅·小弁》记载:“淮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意思是见了桑梓容易引起对父母的怀念,所以起恭敬之心,后世即以桑梓作为家乡的代称。

西乡隆盛

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另附西乡隆盛原诗:

传说西乡青年时立志的诗: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死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其实原诗应为幕末尊王攘夷运动僧人月性所作,原题“锵东游题壁二首”,西乡隆盛可能引用修改过

月性原诗:

男児立志出郷関,学若无成不复还。

埋骨何期坟墓地,人间到処有靑山。

西乡隆盛的人物生平

西乡隆盛是稻盛和夫先生非常喜欢的历史人物。稻盛创立京瓷不久,就把西乡的格言“敬天爱人”奉为社训,挂在办公室里。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他。

西乡小时候的绰号是“草包”,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孩子。但是后来他成为人们所尊敬的,人格高尚的人物,成就了明治维新这一时期的伟业。那么,西乡的人生又经历过怎样严酷的考验呢?

在明治维新发动之前,因为不忍眼见同志孤身遇害,他毅然与一位挚友一同赴死,跳入鹿儿岛附近的海里,结果西乡被救生还,挚友死亡,西乡痛苦万分。

后来,他又因为得罪君主,两次被流放荒岛。特别是第二次,他被流放到离鹿儿岛很远的冲永良部岛,被关进不妨风雨的狭小牢房,过着非人的生活。

然而,就在这严酷的考验之中,西乡钻研古典,为提升自己不懈努力。后来,当他被允许离岛时,西乡已经成长为具备出色人格,有敏锐判断力和远见卓识的人物。众望所归,西乡成了明治维新的核心人物。

在这段故事里,西乡给我们的启示是:在遭遇人生考验的时候,我们该如何面对呢?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是选择怨天尤人,不思进取,还是像西乡一位,不屈不挠,坚持努力,忍受苦难,淬炼心智。

挫折是个人成长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所有的成长都是伴随疼痛的,毛毛虫破茧成蝶,蝉蛹退皮而出,小鸡破壳而生,哪一种生命的成长不需要忍受一点点疼呢?祖国的成长也是伴随着苦难的。距离九一八事变九十年了,勿忘国耻,吾辈自强!

如果你要成长,请做好吃苦的准备。为了自己,为了你爱的人,继续进行自我成长,自我突破,加油!

写在2021年9月18日防空警报长鸣时

1827年1月23日生于萨摩藩(今鹿儿岛县)。自幼受严格武士训练。

1828年1月23日(文政十年十二月七日)西乡隆盛生于日本萨摩藩鹿儿岛城下下加治屋町山,是御勘定方小头西郷九郎隆盛(后改名吉兵卫隆盛)的第一个孩子。幼名小吉,通称从吉之介,善兵卫,吉之助顺次变化。成人式时名隆永,后来改为武雄隆盛。号南洲。天保12年(1841年),行成人式,改名吉之介隆永。在这个时候加入下加治屋郷中的青年组织“二才组”。 他自幼受到严格的武士训练,这使他养成尚武的习性,具有浓厚的忠孝仁义等封建道德观念。

弘化元年(1844年)担任「郡方书役助」。后为郡书记官先后共10年。和维新三杰另一位的大久保利通一向伊藤茂右卫门学习阳明学及朱子的「近思录」,向福昌寺(现鹿儿岛市立玉石龙高级中学所在地的岛津家菩提寺)的无参和尚门学禅。他跟随郡长巡视农村,接触农民,通晓农政。其间,郡长迫田因荒年要求藩减免年贡不准而愤然辞职,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他出身于濒临破产的下级武士阶层,长期担任低级官吏,使他对下层人民有一定的了解和同情,对幕府末期的政治腐朽有所认识,从而走上了矢志改革的道路。 岛津齐彬继承萨摩藩藩主之后,西乡隆盛为首的“诚忠组”上书阐述减轻农民负担问题。其政治主张得到岛津齐彬的赏识。

1844年起任下级官吏。1854年成为开明派藩主岛津齐彬(1809~1858)的亲信扈从,随其住江户(今东京),参与藩政,并为尊王攘夷运动奔走。1858年幕府兴安政大狱,两次被流放,1864年被召回藩,在京都掌握藩的陆海军实权。同年参与镇压尊王攘夷派长州危机,并成功化解敌对派(第一次长州战争并未交战,因此称长州危机更合适),后预料幕府将亡,遂积极投身倒幕运动。1866年3月在京都同长州藩倒幕派***木户孝允等人缔结萨长倒幕联盟密约。1868年1月3日,与岩仓具视(1825~1883)、大久保利通等人发动王政复古,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统治,建立明治新。在同年的戊辰战争中任大总督参谋,指挥讨幕联军,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因他在倒幕维新运动和戊辰战争中的功勋,在诸藩家臣中官位最高,受封最厚。1870年初,由于与大久保等人在内政方面的分歧,辞职回鹿儿岛任萨摩藩藩政顾问,后任藩大参事,参与藩政改革。1871年到东京就任明治参议。1872年任陆军元帅兼近卫军都督。 西乡28岁时做了萨摩藩主岛津齐彬的亲信扈从,受到齐彬改革藩政以求富国强兵的思想影响,并受到勤王家藤田东湖和桥本左内等人的影响,使他立志勤王和改革幕府政治。1854年(安政元年)随岛津齐彬至江户居住3年,为齐彬等人倡导的王室公卿和幕府将军合作的“公武合体”运动四处奔走联络,十分活跃逐渐成为晓有名声的改革派志士。 在“将军继嗣问题”上,与齐彬一起拥戴一桥庆喜。1858年,由于岛津齐彬暴病而疫,由岛津忠义任藩主,实权掌握在其父岛津久光手中。西乡闻讯,曾打算为齐彬殉死。经僧侣月照的劝导,他才打消此念,立誓要继承齐彬的遗志,进行幕政改革。此后,他依旧往来于京都与江户之间,进行勤王活动,策划除掉幕府最高行政官井伊直弼大老。9月,井伊制造“安政大狱”,残酷镇压勤王志士。西乡和月照逃出京城才幸免遭难。二人先后回到鹿儿岛,不料却被勒令离开萨摩藩。他们感到勤王大势已去,绝望之下,当船行至锦江湾,相抱投海自尽。被救起时,月照已溘然长逝,西乡亦奄奄一息。岛津久光把他流放到奄美大岛。

1862年(文久2年)西乡隆盛在已握藩中大权的大久保利通帮助下返回萨摩藩。解除处分后作为尊攘派开始活动。久光本想借助西乡的声望,以便实现自己入京勤王,继续搞“公武合体”的。不料,西乡反对,表面上是认为久光威望和身分不够。实际上其新的政治主张“尊王攘夷”与藩主的“公武合体”有矛盾,而且西乡又与激进的藩士们联络。久光一怒之下,将他流放到德之岛,两个月后再转送到流放的冲永良部岛的牢狱中。 然而再次被流放到小岛。在狱中两年,西乡受尽磨难,却阅读了大量儒家著作,不时吟诗抒怀。他的一首诗写道:“朝蒙恩遇夕焚坑,人生浮沉似晦明。纵不回光葵向日,若无开运意推诚。洛阳知己皆为鬼,南屿俘囚独窃生。生死何疑天赋与,愿留魂魄护皇城。”这表达了他对死于安政大狱的志士们的追念之情,也阐明了他的生死观和忠君勤王的志向。 1864年,因倒幕派势力增大和藩士们的要求,久光下令召回西乡,并委以掌握萨摩藩陆海军实权的重任。 此后五、六年间,是西乡思想趋于成熟的时期。他开始还是作为久光的谋将,后来则成为尊王倒幕派的***。他与大久保利通密切合作,在萨摩藩内进行政治改革,并为完成日本历史上轰轰烈烈的倒幕维新大业,立下了功勋。

1864年7月,幕府对长州藩志士们发动的禁门之变进行镇压。在京都的西乡遵从久光之命,参与镇压活动,在战斗中负伤,因而受到褒奖。9月,西乡在大阪会见了胜海舟。胜对西方十分了解,对幕府内情也有很深的认识。这次会见使西乡开阔了眼界,认识了幕府的腐朽和没落,思想发生转变。但这时的西乡仍有“萨藩主体”的地方意识,所以在行动上表现得十分动摇。当幕府于9月组织军队讨伐长州藩时,西乡仍从本藩利益出发,参加并指挥了征长讨伐军。但在翌年4月幕府组织第二次讨伐长州行动时,西乡已在行动上贯彻其强藩联合对抗幕府的主张,不顾幕府一再下令催促,坚决拒绝出兵。12月他派人与长州藩联络,并在1866年正月,于京都同长州藩倒幕派***木户孝允缔结了“萨长倒幕联盟”的密约。从此他作为一位倒幕派***在全国进行了广泛的倒幕活动。

1866年7月,幕府将军德川家茂死,德川庆喜继任。12月,一贯压制倒幕派的孝明天皇神秘死亡(多数认为被公卿岩仓具视等毒死),由年仅14岁的明治天皇继位。倒幕派利用宫廷的形势,开始准备武装倒幕。在土佐奇人坂本龙马的斡旋之下萨摩藩与长州藩结成“萨长同盟”。之后萨摩与土佐藩也结盟。这几个“西南强藩”掌握天皇大权,共同讨伐幕府。西乡等人还与英国结成了“萨英同盟”,想从英国那里购买武器和取得财政援助,但他们对英国的侵略企图有所警惕。1867年7月27日,西乡在大阪会见英国公使馆官员沙托时表示:“关于变革日本政体问题,应由我辈尽力而为,如与外国人相商,则有失体面。”西乡的回答,表明他已有较强的民族意识。

1867年9月,西乡、大久保通过岩仓等公卿,事先做好了用天皇名义发布《讨幕密旨》的准备。10月14日,萨长两藩得到了《讨幕密旨》。在部署就绪后,12月9日,西乡、大久保等倒幕派发动,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宣布废除将军制度等,要德川庆喜立即“辞官纳地”。倒幕派于当天组织了新,西乡、大久保等掌握了新的实权。

以德川庆喜为代表的旧幕府势力,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因此发生国内战争,因是戊辰年间,史称戊辰战争。1868年1月在京都之南的鸟羽、伏见地区,幕府军与军发生了大规模军事冲突。西乡指挥了这次决战。由于兵士的奋勇和人民的支持,军打败了3倍于己的幕府军队,取得了胜利。西乡被新任命为陆海军负责人。2月,讨幕军从京都出发东征,包围了江户。这时,防守江户城的胜海舟,向庆喜说明了国内外形势,促使庆喜下决心投降。3月,西乡向幕府提出了7项投降条件,并去江户会见了胜海舟。最后签订了幕府投降协定,史称“江户无血开城”。8月后,西乡又率讨幕军转战于关东和东北地方,征讨幕藩残余势力,取得节节胜利。凯旋回师后,西乡由于军功卓著受到了奖赏。9月,他以在倒幕维新运动和戊辰国内战争中的功勋,,授正三位官职,赏典禄为两千石,成为诸藩家臣中官位最高、受封最厚的人。功成名就的西乡,出于封建思想,认为自己功名地位高于萨摩藩主岛津家,有损“忠臣”的声誉,遂于1870年1月辞职,回鹿儿岛做了藩政顾问,后任藩大参事。 西乡离开中央回到地方,还因为他对明治实施有损于下级武士利益的政策感到不满。他很同情下级武士们在明治维新后的悲惨遭遇。他在请求萨摩藩救济一个参加内战的士兵的信中写道:“临生死之境,使之如私物,事定之后,即行抛弃,影响德义”。他的一首广为流传的言志诗写道:“几经辛酸志始坚,丈夫玉碎耻瓦全。一家遗事人知否,不为儿孙买美田”。他看不惯许多高官追名逐利,穷奢极侈,指责他们为“利”忘“义”。西乡的个人品德,在日本一直被人们推崇。正是在这些内政问题上,西乡与大久保等人产生了矛盾。 西乡、大久保等人尽管有矛盾,但他们都认识到要建立近代国家,使日本摆脱半殖民地危机,必须消除封建割据局面,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从1871年起,他们又在这个目标下联合起来,全力进行废藩置县的改革。

1872年7月,西乡任陆军元帅兼近卫军都督。次年7月,公布《地税改革条例》等5个文件,实行变革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近代土地制度的地税改革。在此前后,还进行了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多项资产阶级改革。西乡主持和参与了这些改革,虽在改革内容上没有特别的建树,但他统帅军事力量,以武力为后盾,保证改革顺利进行,应该说是他的特有贡献。 西乡、大久保、木户三人以在倒幕维新活动中的作用和贡献,被人们誉为“维新三杰”。

在此前后,参与废藩置县、地税改革等资产阶级改革。1873年10月,因“朝鲜派遣使节问题”与大久保利通等人反对,辞职回到鹿儿岛,兴办名为私学校的军事政治学校。1877年1~9月,被旧萨摩藩士族推为首领,发动反的武装叛乱,史称西南战争。9月24日兵败,死于鹿儿岛城山。 维新, 是一次与权力再分配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一部分旧权拥有者必然会失去原本拥有的和权力; 维新, 用句时髦的话讲, 也是一个管理扁平化的过程, 一部分中间阶层, 必然会被淘汰。 这就是一个从最上和最下两个阶层向中间阶层挤压的过程, 而这中间最终被剥夺出的权力和省出的, 就会重新分配到最高和最低的人群中去, 从而使管理和生产都达到新的平衡。好比“攘夷”, 实质是剥夺西洋殖民者的和特权为本国所用, 然而相对当时的日本, 西洋殖民者是十分强大的,即便萨摩长州这样的强藩在与他们对敌后也深深意识到无法与他们抗衡, 如果硬要剥夺他们在日本的, 很有可能反倒被这些船坚炮利的家伙彻底打倒, 连主权(本国分配自国的权力)都丢个干净。 因而不如承认他们在日本的存在, 甚至与之结盟, 换取他们的支持, 和必要的军事技术援助, 以获得更高的发展(所谓“发展生产力”)的能力和挤压其它阶层的能力(在他们的支持下倒幕); “倒幕”实质是把矛头指向天皇之下, 各诸侯之上的幕府将军这一阶层, 剥夺他的特权, 领地, 剥夺他所拥有的和分配的权力, 所谓“解放生产力”; “倒幕”成功之后的“废藩置县”则等于把这把刀又砍向了诸侯, 剥夺他们的和权力。 然而进一步呢, 进一步的军制改革, 使得普通平民也拥有当兵的权利和义务, 让更多的人有为国尽忠的荣誉感和升迁的机会, 于是, 这把刀又砍向了下级武士。 如果要说到背叛, 倒幕过程中出过力的诸侯和下级武士都是被新背叛了的, 而最终得益的, 有最高层的人, 也有更大多数的日本平民。 为了日本能真正实现军事上的近代化, 对下级武士这一阶层, 是必须背叛的。 西乡是赞成新的军制的, 他知道从公而言, 新的制度能够让日本更加强大。 可是从私而言却不好说了。 诸侯在倒幕过程中出过力, 他们的和权力被剥夺以后还可以成为新的财阀, 地主, 就算不过奢侈糜烂的生活吧, 至少生计不愁, 而下级武士, 数目庞大, 作为个体而言, 原就拥有不多的, 再被剥夺从军特权, 往往就衣食无着了。 西乡在把自己的武士之刀砍向幕府和藩主时根本就不曾犹豫过, 可要砍向一贯支持维护自己的群体--下级武士时, 他就犹豫了。 西乡不能忘记这些与他并肩的战友, 因而在初始阶段, 他进行以下级武士为主体的近卫军的编制, 就是为了给这些并肩的战友一个容身之处, 可近卫军的编制也是有限的。 虽然西乡本人非常豪爽大度, 每当有萨摩武士来找他的时候, 如他不能解决他们的私人问题, 就任其在门口的钱柜那里取用。 然而这点毕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也很易遭忌, 容易给政治上的对手制造类似“西乡又要收买人心造反啦”的谣言的机会。

于是西乡想出的办法就是对外扩张, “堤内不足堤外补”, 让下级武士们去侵略别的国家, 从新的领地内和其它国家的人民身上取得新的特权和新的。 为日本这样一个弹丸小国本身计, 其时这也确是一条出路。 可是说说容易, 当时世界列强环伺, 好地儿早就被抢占一空。 咱大清也还处于“同治中兴”阶段, 看不出是条龙是条虫, 咋办? 那就只有台湾, 朝鲜两处可打, 此二地远离大清统治中央, 列强还未染指, 也许也不会造成清的强烈反弹。 其实当时日本朝野都有征韩征台之念, 就连后来反对西乡最力的大久保, 山县等人也一概赞成扩张, 无非是“急征”还是“缓征”的区别。 而西乡恰恰是站在多数朝臣的对立面上, 强烈呼吁“急征”的。 他急于在以平民为主的军还不具备强大战斗力时, 用世世代代以战斗为专业的军人--下级武士们来进行这些对外侵略, 也使他们迅速在新的殖民地上找回他们在本国丧失的特权和利益。西乡主张对台湾, 朝鲜要“夺取此等之地,归为我有,以永镇皇国之南门”, 具体呢, 他求自任使节使韩,使用外交手段激怒朝鲜(“无一事不可为外人道”的西乡, 对外还是想用激幕府先行进攻的那一套谋略啊), 如朝鲜中计, 杀了他,日本就可名正言顺派兵征伐, 此时的西乡, 于日本人观之, 不可谓不勇, 谋国亦不可谓不忠, 然而倘于韩人观之, 则他也要被列入诡诈奸徒的行列了吧, 一个人的历史定位, 原本就是只定义在他所维护和维护他的人群的基础上的啊。与西乡对立的大久保等人,认为应以内治为主,先建立起近代化的国家体系和后勤制度, 才能展开对外征伐, 贸然用武士征伐, 很有可能因后勤, 补给不足, 又因大清的强烈反弹和西方强权的干涉而失败。 因而极力反对“急征”, 先前倒幕时期的好友, 如今倒成为政治上的死敌。大久保等人用多种政治手段各处游说。 站在大久保一边的山县有朋也运用谋略于台前幕后多方奔走。 因为, 他要维护新的军的利益, 同时也维护自己在政军界的利益。 另外还有不少长州武士出身, 已经成为高官的人, 也准备充份利用西乡和大久保之间的这一矛盾, 搞倒西乡, 从中渔利, 以抬高长州派的人在中的地位。

而与他们相对的西乡, 此时却似乎真的仅以一个英雄和偶像的形象出现, 他把一切政治工作都只做在明面上, 希望仅以自己的忠心和名望打动公卿大臣和参议们, 希望他们不要背叛曾一起战斗过的下级武士们。 他似乎真的想作那个心目中“无一事不可为外人道”的司马温公了。 然而, 政治斗争是一场特别的战争,需要特别的技术手段, 需要特别的谋略机巧, 仅仅靠“光明正大”四个字是无法在这场关乎公私两种利益和理念的战争中胜出的。 朝议之中, 西乡派终于落败。 他要求出使朝鲜, 要求由武士征伐四方的愿望彻底破灭。 愤怒的西乡随即向天皇提出辞呈。第二日, 天皇便批准西乡辞去参议和近卫军都督之职,保留了陆军大将军衔。 而西乡所代表的那些传统意义上的武士们, 也即永远失去了他们所能独享的荣誉。 如果说, 武士们的生命, 如那樱花, 那么, 西乡一定已经清楚地看到, 那比樱花更为令他们珍视的荣誉, 此时已经轻轻地落去了。 士族问题越演越烈,日本各地不平士族陆续叛乱。规模较大的有明治七年(1874年),江藤新平在佐贺县发动的佐贺之乱。该事变平定后,日本为安抚士族,尤其是反抗意识最强的萨摩士族,于同年(清同治十三年)藉口琉球难民在台湾被原住民,发动台湾出兵(中方称为牡丹社)。日本特意将西乡隆盛之弟西乡从道升为中将,并任命为台湾蕃地事务局都督,领兵三千馀名攻打台湾南部原住民部落。

然而士族问题并未因此获得解决。明治十年(1877年),萨摩不平士族攻击鹿儿岛的药库,揭开西南战争序幕。当时西乡隆盛并不在鹿儿岛,闻讯之后慨然长叹,但依然回到鹿儿岛统率士族们,以「质问」为名挥军北上,并在熊本城与军爆发激战。最后军击败萨摩军,西乡隆盛撤退回到鹿儿岛,在负伤的情况下由部下介错砍下头颅(按:西乡隆盛并未切腹),结束日本最后一场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