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兴未艾造句散文_方兴未艾造句散文300字
1.赞美德惠的散文
2.王小波散文适合朗诵
3.感受郎木寺散文欣赏
4.杨英锐:学术散文之三十七 ?心理生命和理论物理(前言)
5.人在草木间散文
6.《东城渐觉风光好》石绍河散文赏析
7.关于有关秧歌的长篇散文5篇
8.鲁迅写的散文诗《雪》
题记:音乐家奏响的是旋律的艺术,作家记录的则是字符的艺术。什么是作家?有至少一本出版的书,有至少一本某个机构颁发的证书?
读书时,校园广播站和校刊都要求所有同学踊跃给它们投稿,一旦被用,班级和个人都能得到奖励积分。班上同学都很积极写稿投递出去。我每个学期都写几篇,大都是泥入江河。那天我的文章被广播站播出来,听到自己的文字变成了声音转到校园各个角落,那高兴劲儿,连说话都像是在歌唱,走路也是在手舞足蹈。我知道,稿子被编辑大修过后才得以播出,但丝毫不影响我写稿的热情。只是我的稿子实在拙劣,没有在校刊上变成油墨。工作之后,偶写些文章投到报纸也都不能刊载。我当时认为,写文章搞创作是一件即精心庄重又严谨的事,要有皓首穷经般地钻研,由不得半点马虎。这样出来的文章才叫作品,才能吸引人,也只这样就能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古人在一座悬崖峭壁上刻画下劳作生活的壁画,留给我们宁明花山那神奇的远古岩画影像;恋人们在一颗树上刻下他们不老的爱情,这是他们爱情的见证;有时候连课桌都不放过,上面刻有一些同学的涂鸦文字和标记。那我的作品呢,难道只能放在电脑里,自叙自赏?我的作品是通过文字进行记录,是要拿出来进行分享的。好在现在我们有网络。以前,写在纸上的东西,如果不是通过信件、日记、报刊杂志、编辑成书或者贴在墙上这些方式才能达到分享的目的,才能拥有哪怕是一个读者。现在,电脑与网络的迅速普及,论坛、博客和文学网站的迅速兴起,让创作,一切的创作与分享,都非常方便、快捷。这是一个自一由快乐的时代,这是一个分享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创作,然后进行分享。通过网络,理论上我们拥有全球数亿的读者。这是一个全新的创作时代,我们不再缺乏传播手段,不再担心没有读者。我们只需要可持续的创作激*情,当然作品质量要高才行,这是题外话。
什么是作家?有至少一本出版的书?有至少一本某个机构颁发的证书?我想,不完全是这些了。在这个时代,只要你我有愿意与人分享的故事,只要我们有创作激*情,只要我们愿意拿起手中的笔(当然,这个笔现在都用电脑键盘来代替了)去书写,我们就能完成从一个普通人到创作者的完美转变。网络文学方兴未艾,新近又掘进一大批优秀的网络作家及作品。让我对写作又燃起了希望。心若在,梦就在,只不过是从头再来。现在才来,不算晚。我在用自己的心灵敲击键盘,从事我喜欢和向往的写作。
赞美德惠的散文
在中华民族心灵的河流上,总映照着这一轮亘古不变的中秋月。这不仅是一个欢乐的节日,也是一种深沉的感念。我整理了月明中秋优美散文,欢迎欣赏与借鉴。
月明中秋优美散文一:又逢一个明月中秋。这个中华传统的佳节,从风云的唐宋至烟雨的明清,一直流转到繁盛的今日。那一轮清清朗朗的明月,从远古到今朝,圆了又缺,缺了又圆;从乡村到城市,让多少久别重逢的喜悦挂上桂影婆娑的枝头,又让多少合家团圆的亲人在月光下偎依取暖。它沐浴过古人,又照耀着来者;它淌过千年的时光,见证了无数悲欢离合的故事,将明净无尘的灵韵赠与人间,依然以淡雅清绝的风姿摇挂在深邃的苍穹,接受世人千古不变的虔诚膜拜。
月明中秋,四季诗卷里一页雅致的风景。古典的窗牖外,桂花香影弥漫,犹自满园芬芳;中天月白,风弄兰香陌;是谁,在这淌淌潺潺的日子里,拾起一枚禅寂的红叶,记载童年里青翠的记忆?每逢佳节倍思亲,隔江望,恨路迢迢,道不尽相思,咽泪如浇。漏夜清寒,任枕边垂泪,数不清多少次梦回故乡。
月明中秋,是一图清雅秀美的写意,是一笺沉默无暇的诗铭;不知承载多少悠悠往事,沉睡在古人笔下的诗卷中。在那飘蓬辗转他乡的杜甫里,月夜下,独听秋雁的哀声;在那高楼乘风,起舞弄影的李白里,唱一阕“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辞章。
月明中秋,一轮明净如水的月,流淌着温婉,泼洒着浅淡的水墨,徐徐地舒展一轴无边的禅意画卷。不知何时移进了窗棂,落在书案上,浸染那一卷诗句和杯盏里的佳酿,墨砚映着婵娟,也变得几分清凉。
月明中秋优美散文二:清风推开浮云的遮掩,月光洒向壮美的河山。那一轮明月,经朝历代,圆了又缺,缺了又圆。青山万里,是游子追寻的脚步;长河百代,是慈母织补的衣衫。流淌的月华,泼洒着浅淡的水墨,展开一轴无边的温婉画卷。人间万户,在桂花香影的轩窗外,共此一天皓月星光。
又逢中秋,又是圆月高挂的良夜佳辰。那些沉积在远古的传统文化,开始被清秋的蛩声唤醒。中秋,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而中秋节,起先制定于唐朝,又盛行在宋代。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这种拜月祭天、祈求团圆的习俗,从风云的唐宋至烟雨的明清,一直流转到繁华的今日。
一轮清清朗朗的明月,让多少久别重逢的喜悦挂上桂影婆娑的枝头,又让多少合家团圆的亲人在月光下偎依取暖。它淌过千年的时光,见证了无数离合悲欢的故事,依然以纯粹清绝的风姿遥挂在深邃的苍穹,接受着世人千古不变的虔诚膜拜,将明净无尘的灵韵付与人间大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依稀记得乡间村落,家家户户围坐在庭院里,焚香拜月,对着篱畔的菊花,吃上团团圆圆的月饼。到如今的城市人家,亲友良朋相聚在楼台窗下,饮酒望月,细数着宁静温馨的流年。丝丝缕缕的记忆,如同菊花的幽香,在月光下轻浅地浮动。
苍莽的群山一次又一次涌动着潇潇秋意,那来自高古的天空将目光与灵魂漂洗得莹洁透亮。今夜,谁停下幽雅的琴弦,在花间月下,独酌一壶佳酿,相期在缥缈的云汉。谁在风清露白的中宵,空闻凄清的雁声,遥忆故乡的明月。谁在那玉宇琼楼,乘风而舞,唱一阕“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词章。那海上升起的明月,照见如梦的佳期。那无声栖落的秋思,又悄入谁人的家中。
月光下晶莹的霜露,打湿了远方匆匆的步履。那涉水而来的是仗剑江湖的李白吗?他飘逸浪漫的诗心在长风万里的云海遨游。那飘蓬辗转的是寄身他乡的杜甫吗?他忧国忧民的情愫在天地之间纵横驰骋。那乘风而去的可是把酒问青天的.苏轼?他轻盈灵动的思绪在天上宫阙恣意挥洒。还有吟咏“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张九龄,还有许多的文人墨客,他们带着天南地北的风物人情,用浓淡各异的水墨将月亮点染得千姿百态,留给后人旷达温婉的诗篇。
一曲《彩云追月》从迢递的古道飘然而来,弦声撩拨起一池的秋水,余音袅袅的意蕴在极远极近处隽永起伏。夜已经很深了,那轮月亮在很深的夜里更加的圆润亮丽、剔透晶莹。她轻盈地流泻在瓦屋、窗台、回廊和石径上,弥漫着历史的深邃无垠,也携带着大自然的慈爱与平和。她沉落在澄净的秋水中,就是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是这样相濡以沫,不离不弃。秋风打湿了悠远的时空,那轮被水墨浸染的圆月,沉淀着的千秋不改的如画江山,朝代更迭的煌煌政史,还有万古长存的天地人和。
一只青鸟,打远处的南山飞过,穿过秋天的帘幕,落在故园的楼头。青砖黛瓦的院墙衍生了斑驳的苔藓,带着时光的痕迹,带着岁月的性灵。那株古拙的桂花,像一位安宁的老者,深情地守望着一段又一段悠远的历史。摇曳的灯光下,慈母那双渐渐苍老的手,颤抖着思念的抚摸,将远方的游子呼唤。还有饮露的寒蝉,唱彻了夜晚的梧桐,将经秋的心事风干。
秋水般明净的风,自悠长的小巷吹来,轻轻拂过沿街高挂的,像一片片流动的红云。清凉的院落围坐着欢聚的家人,洁净的桌几上摆放着新鲜的水果与精致的月饼。他们品茶赏月,感受着团圆的幸福,一种简单平实的幸福。轻盈的桂花飘落在石阶上,弥漫着幽淡的芬芳。不知是谁,临着高楼,唱起了满月的歌,一轮清澈,一轮明朗,徐徐地向幽蓝的天幕舒展。
那一轮明净如水的白月光,从远古到今朝,从乡村到城市。它沐浴过古人,又照耀着来者;它守侯清风,又静待白云。它流淌过江南的水乡,跋涉过塞北的烟尘,抵达了清秋的人间,将祥和与宁静,团圆与温馨留给天涯的旅人,留给纷纭的众生。
月明中秋优美散文三:九月,一个落叶的季节,一个普通的月份,却有着不普通的节日,那就是中秋节。自古以来,文人描述中秋的诗词有很多,最有名的莫过于苏轼的《水调歌头》。想着想着,便哼唱起这支曲儿来。
中秋的习俗有很多,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这次过中秋,便来到了古城南郊的电视塔上。
赏月,是必不可少的,和妈妈去电视塔赏月,天气这般晴好,一轮圆月,悬在空中,似有似无的星星,眨着眼,笑着。风轻,吹过天空,拂去一缕银月,洒下幽梦的月光,如水般的,洒在路上,恍惚间,似乎进入了一个仙境,月光是瀑布,星星是仙女,漫步在240米的观望台上,竟有些陶醉。坐下,吃月饼,聊天,听妈妈讲着那中秋的故事与来历:“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最初是古代宫廷文人兴起的,然后才扩散到民间。有关中秋的诗句,数不胜数,句句美妙绝伦。”“是呀,”我抢着说:“中秋节、端午节、春节和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每到中秋,人们都要回家团圆,与家人赏月,吃月饼呢。”
抬头望明月,梦里再度重现家乡的月光,俯视大西安,看着那灯火通明的道路,川流不息的车辆,又有多少是急着回家团圆的呢?想罢有许多,这样圆的月亮,这般的亮,怎不惹得人欢喜,怎不勾起对家乡的思念呵?过中秋,最好的方式不是给家人打一个电话祝福,也不是送礼物,想罢最好的方式,应该是团圆了,一家人坐到一起,吃着甜丝丝的月饼,喝着香甜的桂花茶,这股甜,恍若流到了心里。此时,我的思念拉倒了海边,想起了在大连舅舅家里过中秋的姥姥姥爷,遥望明月,愈发思念了。我心中默许一个愿望,寄给月亮,寄到了大连,寄给姥姥与姥爷,祝福之语默读无数,不免生起些许感慨,岁月如何传说,岁月如何辗转,都无法阻挡我对千里之外姥姥姥爷的思念之情!
忽然想起一句诗:“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月露轻泠,思念之心,漫上心头。团圆一次,此刻显得格外的重要了。
赏完月,吃完月饼,喝起了淡淡的桂花茶,忽看见一个如饼般的月饼,听妈妈说:“这便是最早的月饼,简单至极,哪里像现在的月饼,那么精致呢?”这个月饼,想罢是照着月亮做的,中间用香菜摆出的装饰,应该是桂树了,寓意是怎般的丰厚呀。这样的月饼,吃着,让人怀恋中秋。
中秋节,团圆节,一切都是圆的,圆圆的月饼,团圆的月亮,团圆的家人,更重要的是还有一颗团圆的心。
月明中秋,寄月中秋,靠近梦,靠近星星,心中不免一缕惆怅与思念。
月明中秋优美散文四:我从学校出去,心里自有打算。我要用为数不多的钱买点月饼,当一份份祝福送给我想送的人。然后回学校去,在宿舍的天台上看看月亮,念念心里的人儿。再然后呢便怀着希冀进入梦乡,等待下一个晴天吧。就这样,其实,就像我从小就习惯的那样,中秋节,本来就是如此简单的。
我想,或许我该高兴。至少,中秋佳节,还有人能想起我,还有人能陪我一起玩。我和H Y L是上学期才认识,暑才熟悉的,我们的关系已经非常的好了。这个中秋节,我是有过无数种念想的,可是最终是她陪在身边倒是我的念想里不曾有过的。我和她她从河边大道边走边聊,去与另一群朋友相会。月亮就像我们一样,迈着缓慢的步子从天际升起来,当它完出笑脸时,我们与朋友也相遇了。这期间,除却在月亮没有生起来时找寻了几回外,便再没正眼看过夜空。
近来,沿河的自行车行业生意异常的火爆。你看那街边巷道,随处可见自行车,单座的,双座的,甚至三人座的,还有四轮的呢!总之,自从这生意火爆后啊,江滨大道车流量多了,交通也拥挤了,连危险也增大了。不过,人们的兴致历来是风雨难阻的,沿河自行车行业方兴未艾。
为了凑凑热闹,我们也加入了踩自行车行动。于是江滨大道上再多了几个飞速移动的影子。我等一行有五人,从红星桥租了车,便顺江滨大道而下,再往沿河民族中学穿过,辗转到了沿河行政中心广场。很不幸,在这里,大家走散了,后来确是费了好大劲才又聚了拢来的。
……
骑完车,大家便各奔东西了,我们也径直回来。这一步,与我预想中的行程不同,本来打算过河找老同学玩,怎奈天色已晚,不得不回走了。途经民族文化广场,又稍稍作了停留。跳广场舞的人多已归去了,唯有青少年活动中心依然人满为患。这时,我才注意到月亮就挂在天边,大大的,圆圆的。
王小波散文适合朗诵
我的家乡在德慧,它虽没有美国纽约的繁华,也没有水上海港—-的绚丽与多姿,更没有日本东京的古朴与典雅,但我却爱它,因为我爱这片土地,更爱这些勇于创新与探索、勤劳质朴的人。
小时候,常听大人告诉我说:世界不断在变,所有你周围的东西都不会保持原有的状态一辈子的。的确,所有的事物都是在发展的,就好像时间不停的流失一样,尽管发展有快有慢,但它们都会变得和以前不一样,这就是发展的魔力,也是促进它们不断发展的动力。
长大后,看见周围的来来往往的人和事,而环境也不断在变,我便完全懂得了,发展的重要性,就拿我的家乡来说吧。听长辈告诉我,大概在二十几年前,那儿还没有那么多的房子,而多数是农田和坟场,十分的荒凉。虽然没有亲眼所见,但大抵也可以想象得到那时候的情形。
那条路虽然现在比起原来要好上许多,但终究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条小小的巷子罢了。刮风时灰尘飞舞,眼前一片雾茫茫的,而下雨时也好不到哪里去,在那里走一趟,就得洗一次鞋,因为地面上像铺了一层厚厚的泥。
大概已经有十年的时间过去了,城市街头也完全变了一个样,它像一个成长了的孩子,正在展现着它的魅力。虽然不能和市中心比较,但也是有模有样了,路边一家家商店开起来了,然后又一次一次的翻新,马路也变宽了,汽车在上面来来往往,一副四通八达的样子。它代表着新世纪最显著的变化,代表着德惠正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前进。
欣喜,在于变化。我的家乡变得更美了!
我爱全南我爱家乡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五千多年的历史,造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
然而,因几千年的封建帝制……
虽经多少朝代的历史沧桑,中国仍不能富强。
只有中国***,领导全国人民,
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中华民族发出了璀璨之光。
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百年只是一瞬间。
可就是这一百年,使全南走进了辉煌。
在历史的长河中,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短而又短,
可就是这二十多年,使全南山河旧貌换新装。
你看:那一条条高压线,跨过崇山峻岭,
为工业送去动力,为文秘网农家送去灿烂之光。
建宽敞的水泥公路,穿山涧、跨平川,
成为快速通道,连接着内外常
通信高速发展,缩短了世界的距离,
电视、电话进入家庭,把地球装进人们的怀抱。
你看那:
一个个农家妹子,打扮得漂漂亮亮;
一排排新房,标志着农民奔驰在小康路上。
你看看:工业园建设如火如荼,外资企业纷纷进场,
马达声声机器隆响,农民上田进了工厂。
你再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城建设浓墨重彩。
刚刚竣工的商业街、住宅楼,
已经没有空房,农民在迁居在装璜。
新城区的开发,实现了几代人进入县城的梦想。
县城人口的剧增,激活了物流和消费常
县城的夜晚流光溢彩,
使我今天有机会,登上文化广场的舞台。
全南的变化真快呀,
傍晚散步的人们,纷纷发表感叹和畅想。
全南建设方兴未艾,
一个个大手笔,写在江西南大门的大地上。
全南赤子发出一个心声:
我爱全南,我爱家乡。
我爱全南,我爱家乡,
我的家乡在金龙镇烧斗村,全南唯一月姓的聚居地,
他们保持着蒙古族祖先的勤劳和剽悍。
曾几何时曾流传:
(用方言)“有女莫嫁烧斗坊,
清早暗夜淋粟秧,
上坝淋到下坝转,
归来端碗粟斋汤”。
解放后的烧斗村民,
修水库、筑山塘,办茶尝建学堂,
村村寨寨大变样。
如今的烧斗,
“双带致富”、“三民”活动一片繁忙,
水泥路连通了各个村庄,
自来水送到了每家灶堂。
50多户人家住进了水泥楼房,
农民小康楼规划建设在道旁。
农村电价下降,村民开始用电做饭煲汤。
烧斗村民不骄不躁,正在续写新的篇章。
我在这里说:
我爱德慧,我爱家乡。
感受郎木寺散文欣赏
思维的乐趣
一
二十五年前,我到农村去插队时,带了几本书,其中一本是奥维德的《变形记》,我们队里的人把它翻了又翻,看了又看,以致它像一卷海带的样子.后来别队的人把它借走了,以后我又在几个不同的地方见到了它,它的样子越来越糟.我相信这本书最后是被人看没了的.现在我还忘不了那本书的惨状.插队的生活是艰苦的,吃不饱,水土不服,很多人得了病,但是最大的痛苦是没有书看,倘若可看的书很多的话,《变形记》也不会这样悲惨地消失了.除此之外,还得不到思想的乐趣.我相信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经历:傍晚时分,你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当时我是个年轻人,但我害怕这样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来,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我插队的地方有军代表管着我们,现在我认为,他们是一批单纯的好人,但我还认为,在我这一生里,再没有谁比他们使我更加痛苦过了.他们认为,所谓思想的乐趣,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时都用思想来占领,早上早请示,晚上晚汇报,如有闲暇,就去看看说他们自己“亚古都”的歌舞.我对那些歌舞本身并无意见,但是看过二十遍以后就厌倦了.如我们看书被他们看到了,就是一场灾难,甚至“著迅鲁”的书也不成——小红书当然例外.顺便说一句,还真有人因为带了旧版的鲁迅著作给自己带来了麻烦.有一个知识可能将来还有用处,就是把有趣的书换上无趣的皮.我不认为自己能够在一些宗教仪式中得到思想的乐趣,所以一直郁郁寡欢.像这样的故事有些作者也写到过,比方说,茨威格写过一部以此为题材的《象棋》,可称是现代经典,但我不认为他把这种痛苦描写得十全十美了.这种痛苦的顶点不是被拘押在旅馆里没有书看、没有合格的谈话伙伴,而是被放在外面,感到天地之间同样寂寞,面对和你一样痛苦的同伴.在我们之前,生活过无数的大智者,比方说,罗素、牛顿、莎士比亚,他们的思想和著述可以使我们免于这种痛苦,但我们和他们的思想、著述,已经被隔绝了.一个人倘若需要从思想中得到快乐,那么他的第一个欲望就是学习.我承认,我在抵御这种痛苦方面的确是不够坚强,但我绝不是最差的一个.举例言之,罗素先生在五岁时,感到寂寞而凄凉,就想道:如我能活到七十岁,那么我这不幸的一生才度过了十四分之一!但是等他稍大一点,接触到智者的思想的火花,就改变了想法.设他被派去插队,很可能就要自杀了.
谈到思想的乐趣,我就想到了我父亲的遭遇.我父亲是一位哲学教授,在五六十年代从事思维史的研究.在老年时,他告诉我自己一生的学术经历,就如一部恐怖**.每当他企图立论时,总要在大一统的官方思想体系里找自己的位置,就如一只老母鸡要在一个大搬家的宅院里找地方孵蛋一样.结果他虽然热爱科学而且很努力,在一生中却没有得到思维的乐趣,只收获了无数的恐慌.他一生的探索,只剩下了一些断壁残垣,收到一本名为《逻辑探索》的书里,在他身后出版.众所周知,他那一辈的学人,一辈子能留下一本书就不错.这正是因为在那些年代,有人想把中国人的思想搞得彻底无味.我们这个国家里,只有很少的人觉得思想会有乐趣,却有很多的人感受过思想带来的恐慌,所以现在还有很多人以为,思想的味道就该是这样的.
二
“文化革命”之后,我读到了徐迟先生写哥德巴赫猜想的报告文学,那篇文章写得很浪漫.一个人写自己不懂得的事就容易这样浪漫.我个人认为,对于一个学者来说,能够和同行交流,是一种起码的乐趣.陈景润先生一个人在小房子里证数学题时,很需要有些国外的数学期刊可看,还需要有机会和数学界的同仁谈谈.但他没有,所以他未必是幸福的,当然他比没定理可证的人要快活.把一个定理证了十几年,就算证出时有绝大的乐趣,也不能平衡.但是在寂寞里枯坐就更加难熬.如插队时,我懂得数论,必然会有陈先生的举动,而且就是最后什么都证不出也不后悔;但那个故事肯定比徐先生作品里描写的悲惨.然而,某个人被剥夺了学习、交流、建树这三种快乐,仍然不能得到我最大的同情.这种同情我为那些被剥夺了“有趣”的人保留着.
“文化革命”以后,我还读到了阿城先生写知青下棋的,这篇写得也很浪漫.我这辈子下过的棋有五分之四是在插队时下的,同时我也从一个相当不错的棋手变成了一个无可救药的庸手.现在把下棋和插队两个词拉到一起,就能引起我生理上的反感.因为没事干而下棋,性质和手*差不太多.我决不肯把这样无聊的事写讲里.
如一个人每天吃一样的饭,干一样的活,再加上把八个样板戏翻过来倒过去地看,看到听了上句知道下句的程度,就值得我最大的同情.我最赞成罗素先生的一句话:“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大多数的参差多态都是敏于思索的人创造出来的.当然,我知道有些人不赞成我们的意见.他们必然认为,单一机械,乃是幸福的本源.老子说,要让大家“虚其心而实其腹”,我听了就不是很喜欢;汉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我看来是个很卑鄙的行为.摩尔爵士设想了一个细节完备的乌托邦,但我像罗素先生一样,决不肯到其中去生活.在这个名单的末尾是一些善良的军代表,他们想把一切从我头脑中驱除出去,只剩一本270 页的小红书.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某种程度的单调、机械是必须忍受的,但是思想决不能包括在内.胡思乱想并不有趣,有趣是有道理而且新奇.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不幸就是有些人完全拒绝新奇.
我认为自己体验到最大快乐的时期是初进大学时,因为科学对我来说是新奇的,而且它总是逻辑完备,无懈可击,这是这个平凡的尘世上罕见的东西.与此同时,也得以了解先辈科学家的杰出智力.这就如和一位高明的棋手下棋,虽然自己总被击败,但也有机会领略妙招.在我的同学里,凡和我同等年龄、有同等经历的人,也和我有同样的体验.某些单调机械的行为,比如吃、排泄、,也能带来快感,但因为过于简单,不能和这样的快乐相比.艺术也能带来这样的快乐,但是必须产生于真正的大师,像牛顿、莱布尼兹、爱因斯坦那样级别的人物,时下中国的艺术家,尚没有一位达到这样的级别.恕我直言,能够带来思想快乐的东西,只能是人类智慧至高的产物.比这再低一档的东西,只会给人带来痛苦;而这种低档货,就是出于功利的种种想法.
三
有必要对人类思维的器官(头脑)进行“灌输”的想法,时下正方兴未艾.我认为脑子是感知至高幸福的器官,把功利的想法施加在它上面,是可疑之举.有一些人说它是进行竞争的工具,所以人就该在出世之前学会说话,在三岁之前背诵唐诗.如这样来使用它,那么它还能获得什么幸福,实在堪虞.知识虽然可以带来幸福,但如把它压缩成药丸子灌下去,就丧失了乐趣.当然,如果有人乐意这样来对待自己的孩子,那不是我能管的事,我只是对孩子表示同情而已.还有人认为,头脑是表示自己是个好人的工具,为此必须学会背诵一批格言、教条——事实上,这是希望使自己看上去比实际上要好,十足虚伪.这使我感到了某种程度的痛苦,但还不是不能忍受的.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总有人想要用种种理由消灭幸福所需要的参差多态.这些人想要这样做,最重要的理由是道德;说得更确切些,是出于功利方面的考虑.因此他们就把思想分门别类,分出好的和坏的,但所用的标准很是可疑.他们认为,如人们脑子里灌满了好的东西,天下就会太平.因此他们准备用当年军代表对待我们的态度,来对待年轻人.如说,思想是人类生活的主要方面,那么,出于功利的动机去改变人的思想,正如为了某个人的幸福把他杀掉一样,言之不能成理.
有些人认为,人应该充满境界高尚的思想,去掉格调低下的思想.这种说法听上去美妙,却使我感到莫大的恐慌.因为高尚的思想和低下的思想的总和就是我自己;倘若去掉一部分,我是谁就成了问题.设有某君思想高尚,我是十分敬佩的;可是如果你因此想把我的脑子挖出来扔掉,换上他的,我绝不肯,除非你能够证明我罪大恶极,死有余辜.人既然活着,就有权保证他思想的连续性,到死方休.更何况那些高尚和低下完全是以他们自己的立场来度量的,如我全盘接受,无异于请那些善良的思想母鸡到我脑子里下蛋,而我总不肯相信,自己的脖子上方,原来是长了一座鸡窝.想当年,我在军代表眼里,也是很低下的人,他们要把自己的思想方法、生活方式强加给我,也是一种脑移植.菲尔丁曾说,既善良又伟大的人很少,甚至是绝无仅有的,所以这种脑移植带给我的不光是善良,还有愚蠢.在此我要很不情愿地用一句功利的说法:在现实世界上,蠢人办不成什么事情.我自己当然希望变得更善良,但这种善良应该是我变得更聪明造成的,而不是相反.更合况赫拉克利特早就说过,善与恶为一,正如上坡和下坡是同一条路.不知道何为恶,焉知伺为善?所以他们要求的,不过是人云亦云罢了.
设我相信上帝(其实我是不信的),并且正在为善恶不分而苦恼,我就会请求上帝让我聪明到足以明辨是非的程度,而绝不会请他让我愚蠢到让人家给我灌输善恶标准的程度.若上帝要我负起灌输的任务,我就要请求他让我在此项任务和下地狱中做—选择,并且我坚定不移的决心是:选择后者.
四
如要我举出一生最善良的时刻,那我就要举出刚当知青时,当时我一心想要解放全人类,丝毫也没有想到自己.同时我也要承认,当时我愚蠢得很,所以不仅没干成什么事情,反而染上了一身病,丢盔卸甲地逃回城里.现在我认为,愚蠢是一种极大的痛苦;降低人类的智能,乃是一种最大的罪孽.所以,以愚蠢教人,那是善良的人所能犯下的最严重的罪孽.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决不可对善人放松警惕.设我被大奸大恶之徒所骗,心理还能平衡;而被善良的低智人所骗,我就不能原谅自己.
如让我举出自己最不善良的时刻,那就是现在了.可能是因为受了一些教育,也可能是因为已经成年,反正你要让我去解放什么人的话,我肯定要先问问,这些人是谁,为什么需要帮助;其次要问问,帮助他们是不是我能力所及;最后我还要想想,自己直奔云南去挖坑,是否于事有补.这样想来想去,我肯定不愿去插队.领导上硬要我去,我还得去,但是这以后挖坏了青山、造成了水土流失等等,就罪不在我.一般人认为,善良而低智的人是无辜的.如这种低智是先天造成的,我同意.但是人可以发展自己的智力,所以后天的低智算不了无辜——再说,没有比装傻更便当的了.当然,这结论绝不是说当年那些军代表是些装傻的奸邪之辈——我至今相信他们是好人.我的结论是:设善恶是可以判断的,那么明辨是非的前提就是发展智力,增广知识.然而,你劝一位自以为已经明辨是非的人发展智力,增广见识,他总会觉得你让他舍近求远,不仅不肯,还会心生怨恨.我不愿为这样的小事去得罪人.
我现在当然有自己的善恶标准,而且我现在并不比别人表现得坏.我认为低智、偏执、思想贫乏是最大的邪恶.按这个标准,别人说我最善良,就是我最邪恶时;别人说我最邪恶,就是我最善良时.当然我不想把这个标准推荐给别人,但我认为,聪明、达观、多知的人,比之别样的人更堪信任.基于这种信念,我认为我们国家在“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就丧失了很多机会.
我们这个民族总是有很多的理由封锁知识、钳制思想、灌输善良,因此有很多才智之士在其一生中丧失了学习、交流、建树的机会,没有得到思想的乐趣就死掉了.想到我父亲就是其中的一个,我就心中黯然;想到此类人士的总和有恒河沙数之多,我就趋向于悲观.此种悲剧的起因,当然是现实世界里存在的种种问题.伟大的人物总认为,设这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像他期望的那样善良——更确切地说,都像他期望的那样思想,“思无邪”,或者“狠斗私字一闪念”,世界就可以得救.提出这些说法的人本身就是无邪或者无私的,他们当然不知邪和私是什么,故此这些要求就是:我没有的东西,你也不要有.无数人的才智就此被扼杀了.考虑到那恒河沙数才智之土的总和是一种难以想象的庞大,这种想法就是打算把整个大海装入一个瓶子之中.我所看到的事实是,这种想法一直在实行中,也就是说,对于现实世界的问题,从愚蠢的方面找办法.据此我认为,我们国家自汉代以后,一直在进行思想上的大;而我能够这样想,只说明我是幸存者之一.除了对此表示悲伤之外,我想不到别的了.
五
我虽然已活到了不惑之年,但还常常为一件事感到疑惑:为什么有很多人总是这样的仇恨新奇,仇恨有趣.古人曾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但我有相反的想法.设历史上曾有一位大智者,一下发现了一切新奇、一切有趣,发现了终极真理,根绝子一切发现的可能性,我就情愿到该智者以前的年代去生活,这是因为,如这种终极真理已经被发现,人类所能做的事就只剩下了依据这种真理来做价值判断.从汉代以后到近代,中国人就是这么生活的.我对这样的生活一点都不喜欢.
我认为,在人类的一切智能活动里,没有比做价值判断更简单的事了.如你是只公兔子,就有做出价值判断的能力——大灰狼坏,母兔子好;然而兔子就不知道九九表.此种事实说明,一些缺乏其他能力的人,为什么特别热爱价值的领域.倘若对自己做价值判断,还要付出一些代价;对别人做价值判断,那就太简单、太舒服了.讲出这样粗暴的话来,我的确感到羞愧,但我并不感到抱歉.因为这种人士带给我们的痛苦实在太多了.
在一切价值判断之中,最坏的一种是:想得太多、太深奥、超过了某些人的理解程度是—种罪恶.我们在体验思想的快乐时,并没有伤害到任何人;不幸的是,总有人觉得自己受了伤害.诚然,这种快乐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体验到的,但我们不该对此负责任.我看不出有什么理由要取消这种快乐,除非把卑鄙的嫉妒计算在内——这世界上有人喜欢丰富,有人喜欢单纯;我未见过喜欢丰富的人妒恨、伤害喜欢单纯的人,我见到的情形总是相反.如我对科学和艺术稍有所知的话,它们是源于思想乐趣的浩浩江河,虽然惠及一切人,但这江河决不是如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样,为他们而流,正如以思想为乐趣的人不是为他们而生一样.
对于一位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精英更为重要.人当然有不思索、把自己变得愚笨的自由;对于这一点,我是一点意见都没有的.问题在于思索和把自己变聪明的自由到底该不该有.喜欢前一种自由的人认为,过于复杂的思想会使人头脑昏乱,这听上去似乎有些道理.如你把深山里一位质朴的农民请到城市的化工厂里,他也会因复杂的管道感到头晕,然而这不能成为取消化学工业的理由.所以,质朴的人们如能把自己理解不了的事情看作是与己无关的事,那就好了.
如现在我周围的世界又充满了“”时的军代表和道德教师,只能使我惊,不能使我惧.因为我已经活到了四十二岁.我在大学里遇到了把知识当作幸福来传播的数学教师,他使学习数学变成了一种乐趣.我遇到了启迪我智慧的人.我有幸读到了我想看的书——这个书单很是庞杂,从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一直到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地下.这最后一批书实在是很不堪的,但我总算是把不堪的东西也看到了.当然,我最感谢的是那些写了好书的人,比方说,萧伯纳、马克.吐温、卡尔维诺、杜拉斯等等,但对那些写了坏书的人也不怨恨.我自己也写了几本书,虽然还没来得及与大陆读者见面,但总算获得了一点创作的快乐.这些微不足道的幸福就能使我感到在一生中稍有所得,比我父亲幸福,比那些将在思想真空里煎熬一世的年轻人幸福.作为一个有过幸福和痛苦两种经历的人,我期望下一代人能在思想方面有些空间来感到幸福,而且这种空间比给我的大得多.而这些呼吁当然是对那些立志要当军代表和道德教师的人而发的.
杨英锐:学术散文之三十七 ?心理生命和理论物理(前言)
早就听说郎木寺颇有名气,欲游览一番的想法曾不止一次地产生过。身居碌曲县城,距郎木寺近在咫尺,却总被一些无聊琐事缠住难以脱身,数年以来一直难以了却到郎木寺一游的夙愿。
那是六月盛夏一个周末的下午,天气不怎么好,却抑制不住对神奇郎木寺的向往,遂邀好友坐车赶往心仪已久的心中圣地——郎木寺,薄暮时分抵达时恰巧细雨如织而来,整个郎木寺笼罩在雾漫漫雨蒙蒙当中。翌日天气晴得出奇的好,如滤的碧空淡淡地挂着几抹绚烂的朝霞,走出户外,清新湿润的泥土气息带着几缕青草和野花的芳香扑鼻而来,信步走在狭长不平的街道上,溪水流淌的哗哗声和着不远处寺院的晨钟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顺街路而上,古朴原始的榻板房夹杂着富有现代气息的民居一绺儿沿着溪水两岸摆开,临溪水而居的居民在清澈见底的溪水上搭着简易的小桥,野柳如伞般掩映着古朴的民居,放眼四望,满目皆绿,这里的人们处在绿色包围之中。望着缓缓流淌的溪水和小桥,给人一种小桥流水人家的遐想。看得出来,在这里居住和生活着的不论是藏族、汉族、回族同胞,还是外地而来的小商小贩们,对于植树护绿,造林成荫的生态意识还是非常浓厚的。
沿着窄窄的街道继续逆流而上,过一小桥,左边是四川省若尔盖县所辖的纳木村,再向前走便是格尔底寺院,寺院规模不小,整个建筑架构气派壮观、气宇轩昂,给人一种身临佛教圣地的肃穆和厚重感。向右过一小桥就是甘肃管辖的郎木寺地界了,郎木寺乡机关单位、郎木村和郎木赛赤寺院连片驻扎在溪畔的山坡上,闻名遐迩的郎木寺院就在山坡稍高处,四周古松翠柏郁郁葱葱,雄伟壮观、气势恢宏的寺院群落错落有致,寺宇的雕梁画栋和华丽的殿堂给人一种富丽堂皇的凝重感觉,整个寺院掩映在葱茏的绿黛之中,土红色的嘛呢经房一座连着一座,虔诚的藏族僧侣、老者和远道而来旅游观光的善男信女,挨个推转着闪亮耀眼的金**嘛呢经轮,不时发出轻微的吱吱的摩擦声。
郎木寺与四川格尔底寺只有三四百米,两边寺院晨钟和螺号声此起彼伏地响着,煨燃的柏香缕缕青烟和着僧侣们的诵经声四散开来,给静谧祥和的草原和林中古刹平添了不少情趣和诗意,使人的杂念和尘世的烦恼不觉间抛向九霄云外,让人顿时产生一种物我两忘返朴归真的意想。人,似乎只有回归到大自然之中才有那种远离尘嚣,忘记纷繁世事的脱俗闲逸之感。
其实,甘、川两地都以拥有郎木寺这一地名而享誉国内外。郎木寺这个地方确实神奇,一个山坳般狭长的地方,同时居住着甘、川两省两村近两千左右以藏为主、汉回杂居的三个民族的居民群众。一个地处两千多米海拔的地方,既有流水潺潺的清泉,又有小桥绿树古松翠柏;不仅给人一派南国风光的情调,同时又使人领略到草原森林交相辉映的高原独有的自然神韵。一个不怎么大的'地方,古朴原始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宗教文化与自然风光和谐统一,加上四周造型奇特的岩崖和奇峰怪石的陪衬,在富有灵性的白龙江发源地岩隙中汩汩而出的清泉渲染下,难怪这山清水秀人美地灵之地被络绎踏来观光旅游的外宾誉为中国的小瑞士。
身临郎木寺,完全给人一种人在画中游的赏心悦目和心旷神怡之感。郎木寺既是充满诗情和画意的,富有创意和动感,又似一位端庄静坐的少女,具有一种难用言语表达的不凡内秀和魅力。郎木寺颇具盛名的佛教寺院已有二百多年的悠久历史,站在历史的高度上说,她是古典和遥远的,但看着她的小城镇建设和旅游景区的开发正在起步,旅游业一年胜似一年火爆发展的势头方兴未艾,从远景发展去向而言,她又是富有现代气息和全新内容的。郎木寺,这个以白龙江源头传说中的虎穴仙女而成名,以其宗教文化和自然景观以及古朴原始的民俗风情而闻名中外的地方,古朴和经典相映成趣,现代和原始益彰生辉。这个深居甘、川两省的香巴拉圣地,已成为一个向往的人间仙境,她始终是世人渴望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极佳去处。
郎木寺,一个雪域高原的佛教天国,一个让人永远魂牵梦绕的地方。
人在草木间散文
学术散文之三十七
心理生命与理论物理(前言)
杨英锐
前言
心理与物理,本是同根生,陌路却又熟悉。心理学与物理学,本是连理枝,傲慢不如相知。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薛定谔曾写过一本生物学著作,《生命是什么》, 其中主要是通过热力学和量子力学解释人的生理生命。这篇散文是通过理论物理专论心理生命。
用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语言说话,近代心理学的发展,从某个角度说,大致经历了几个科学范式的变迁。先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范式,然后是巴甫洛夫和斯金纳领袖的行为主义范式,中经以皮亚杰为先驱,再由乔姆斯基、乔治·米勒与赫伯特·西蒙等群雄发起的认知科学范式,及至廿一世纪初叶横空出世的杨英锐整合科学范式。范式更迭,方兴未艾。注意,这里写的是散文,不是科学史。散文的魅力在于其文学可欣赏性。“其它的”是其他的。
本文将个体心理生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现象界定为十四个一般形态,以期称之。这些心理期的发生时间可能不同,但一旦形成,就会绵延地伴随整个心理生命,此起彼伏,相互纠缠。绵延,是柏格森直觉主义现象学的核心概念。心理百态,行为纷呈,更为深入应用心理的模型化涉及凝聚态物理,那是后话,本文暂做存而不论。
自2004年以来,杨英锐的前期工作集中在构建经济动力学和心智动力学的理论框架。这两组动力学系统的概念化与模型化方法,涵盖了当代理论物理的几乎所有分支,包括粒子物理标准模型,规范场论,狭义和广义相对论,以及弦论。这些动力学系统,包括市场动力学,推理动力学,外部性动力学,亚经济动力学和亚认知动力学等,分别以各种心理形态作为基础。当把这些心理形态联结成心理生命的各种特征期时,就会发现,它与理论物理的发展框架高度相容,甚至相互覆盖。
以下列出心理生命十四个心理期的特征划分及其物理学刻画。
其一是怀抱期。此期的心理特征是确定性与安全感,为牛顿力学所刻画。
其二是矛盾期。此期的心理特征是理想与现实的纠结与冲突,为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关于远程量子纠缠和局域因果性的论争所刻画。
其三是重入期。此期的心理特征是整合理想与现实,认识到个人条件与个体差异,重新面对社会。这首先为狭义相对论中的固有时与动量锥所刻画,再为规范场论的概念化部分所刻画。提示:量子场论是由狭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整合而成。
其四是公民期。此期的心理特征是对外部环境结构的心理化承诺,为规范场论的动力学分析与对称群所刻画。公民期心理对社会规范有全局对称性诉求,对个体差异有局域对称望,对生活现实有规范变换理念。
其五是情怀期。此期的心理特征表现了心理引力的几何描述与代数描述之间的等效原理,为广义相对论所刻画。心理优势的不平等使心理社会成为弯曲空间,心理的帕累托改进是心理社会的曲率。
其六是语言期。此期的心理特征是语言习得。按乔姆斯基的心理语言学理论,语言习得能力是人类物种独特的(species specific)。人类生而携带特有的语言习得装置,是漫长进化的结果。此为粒子内禀空间性质所刻画,是量子力学和量子场论的应有之义,在牛顿力学中没有对应。
其七是心智期。此期的心理特征是高阶认知,包括推理、决策与博弈的意向与行为,由量子电动力学所刻画,满足U(1)对称群。
其八是交换期。此期的心理特征是市场交换意向所载市场荷,及其包络认知场与动力学行为,由量子电动力学所刻画,满足U(1)对称群。
其九是冲动期。此期的心理特征是冲动的两面性,即味荷,以及意识对冲动束缚态的胶合作用。冲动期由亚认知动力学和亚经济动力学所体现,为量子色动力学所刻画,满足SU(3) 对称群。
其十是应变期。此期的心理特征是对心理外部性的应变,包括对经济外部性和学习外部性的心理应变,为同位旋动力学与电弱模型所刻画,满足SU(2)以及U(1)+SU(2)对称群。
其十一是观测期。此期的心理特征是不仅对确定性现象做观测,并且对不确定性现象做观测,对观测干扰度心理敏感。跨学科科学观测以正交原理和对角线规则为基础。在市场动力学中,个体市场参与者之间要满足全局对称性和局域对称性。市场由相互观测的非对易关系而被正则量子化,由量子版看不见的手和测不准原理所刻画。
其十二是普通期。此期的心理特征是普通理性,由八条原理所陈述。普通理性是所有个体心理生命共享的心理基态,是反映其他期心理激发态的心理沉度质量的基准。普通理性由希格斯机制所刻画。
其十三是探索期。此期的心理特征是屈原天问,对未知的好奇,对创造新知识处于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心理状态。探索期对认知荷做出本体论承诺,正如弦论对磁荷的本体论承诺,以便讨论电磁强弱对偶与超对称的镜像对偶。由点而弦,心理现象由此有了张力与强度的反比空间,由弦论和超弦理论所刻画。
其十四是多元期。此期的心理特征是对多元世界的心理化,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弗洛伊德对多重人格多有研究。心理多元期由量子力学多重世界诠释所刻画。注意到数理逻辑学家哥徳尔对多重世界诠释的兴趣与贡献,可以猜想爱因斯坦与哥徳尔每天散步的主要谈话内容,那一定是有关统一场论的思考。多重世界诠释设了平行世界,这些平行世界与观测的关系是未决问题。心理多元期理论将应用模态逻辑中克里普克可能世界语义学,对此未决问题有所建议。
本文将对以上十四个心理期分节讨论,除前言与后记外,共十四节。
后记。关于心理生命的分期,受恵于当代理论物理框架的丰富性提示。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心理生命的期期相印,使我们对理论物理有更深理解。当代理论物理有其自身的困难,对此杨英锐作为心理学家,应该拔刀相助。理论物理学家会领情吗?套用中国外交天团最近的一句话,心理学不是小门小户,它真有大规模创造性思想和相应的技术支撑。
(2012-6-6,初稿)
《东城渐觉风光好》石绍河散文赏析
许多的汉字,从甲骨文、金文、篆书、汉隶、魏体,直到定型为宋体,其间架结构都发生了由繁到简、由象形到会意的巨大变化;有的甚至脱胎换骨,纯粹变成了抽象的符号,几乎与原始的母体文字没有了任何关联。然而,“茶”这个古老的汉字,历经数千年的沧海桑田,却依旧保留着最初的形状,一成不变,始终是“草”、“人”、“木”三个部件的竖式组合,让我们很直观地就会意出,“茶”这个汉字的本质内涵就是:人在草木间。
“茶”这个汉字,是聪慧的古代先贤深刻领会了茶这种特殊植物与人所发生的微妙关系之后,而精心创造出来的。因为先贤希望后来真正懂茶的人,能够望文生义准确地理解它所包含的寓意深刻的字义。因为这个汉字从形体到内在,都揭示出“茶”的本质特征,揭示出“茶”与“人”的不可言传只能意会的特殊关系,所以后人们也就无需画蛇添足,再去改变它的形体,而一直保留下来了它的原样原貌。
茶为国饮。在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一种事物能够像茶一样,跨越国界和种族隔阂而获得世人青睐。两千多年前丝绸之路上的驼队,为西方世界最先送去的就是绿色的茶叶;而与丝绸之路对接的茶马古道,也将茶叶带到了茫茫草原世界屋脊。更早的时候,在广袤的终南山中,第一片茶叶被神农氏下来,之后老子的门人关尹子将茶奉客;在开放的唐朝,上流社会流行在茶盏中悠闲度日,后来它像一只酷爱自由的鸟儿,从皇宫的方寸樊笼飞到民间的广阔乡野,让它又回到了山水田园,找到了生命的本源和生活的原味。
在中国,柴米油盐酱醋茶,已经成了国人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元素,居家必备。无论城市农村,即使清贫的家庭,待客之礼也是先斟一杯茶,不管那茶叶多么廉价粗鄙,那都是一杯必须付出的人情,一杯主人对待客人的心意,一杯温馨的家庭的味道。在十四亿国人当中,不饮酒不吸烟的人很多,但不饮茶的人却极少。尤其是在广大农村,民间的男男女女都有饮茶的生活习惯;有的“瘾君子”对茶的喜好,甚至到了“宁肯三日无饭,不可一天没茶”的程度。可见,茶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是何等的不可或缺。
中国的茶文化,已经具有四千余年的悠久历史,包括了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诗、茶联、茶书、茶画、茶学、茶故事、茶具、茶艺等等十分复杂的内容。实际情形远非如此,茶文化渗透到了国人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无所不是,无处不在。在很大程度上,“茶”这种司空见惯的植物已经被人格化了,已经被哲思、禅理、玄学化了,甚至被神化、仙化了,已经被人为地异化到失去了“茶”的`本来面目、本来功用、本质特性的地步。
茶是美妙的,美妙得犹如佳龄的花季处子,人见人爱,人见人夸。然而,无论是饮牛饮骡,还是精烹细品,它终归是用来喝的,一如与它并列的柴米油盐酱醋一样普通,是我们现实生活的一种需求。比之于粮食、空气、阳光和水,它仅仅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些点缀,一段插曲,一个虚荣,一种奢侈;甚至与我们人类的生存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它被排列在柴米油盐酱醋之后,就足以说明它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所属的真实地位。
然而,人类是地球上的高级动物,除了吃饭穿衣,在维持、保证、满足了基本的生存所需之后,还会产生精神追求、精神寄托和精神依附。因而,“茶”这种特殊植物在与人发生了精神情感所维系的特殊关系时,就具有了特殊的地位,成了人的精神追求、精神寄托和精神依附的附着物。是人,给茶赋予了鲜活的生命,不死的灵魂,玄妙的哲思,高尚的情怀,高雅的气质,美好的寓意,良善的品格,以及那永远也说不清道不明的犹如情侣之间才会发生的绵绵爱意、执着情感。
由此,我们更加敬佩、敬畏、敬仰那个发明创造了“茶”这个汉字的古代先贤。“人在草木间”,就是人在天地间,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茶的关系,说千道万,归结到最本质的一点,那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茶的高贵,就在于纯天然无污染;茶具有典型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特性,任何与茶不同的气味,只要接近它都会串味,都会改变它的本源气质,使得它不再是茶。它与生俱来就是纯天然的,不能被丝毫污染。因而,人类对茶的喜爱追求,实际上就是返璞归真,回归到纯天然无污染的大自然当中,去享受日月之精华,天地之赐予;去领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惬意和满足,把人自身也当作是草木之间的一员,天地万物中的一分子,沧海一粟,森林一树,大山一石,人间一物。
奇特的是,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其相对应的物事,茶与酒就是一双相对应的物事。茶是安静的,酒是躁动的;茶是恬淡的,酒是浓烈的;茶是闺阁处女;酒是山野莽汉;茶助凝思,酒壮豪气;茶平和心性,酒激荡情怀。一个人只有在神清气爽,心气平静,知己满前的境地中,方能真正领略到茶的滋味。因为茶须静品,而酒则须热闹。茶之为物,性能引导我们进入一个默想人生的世界。一个人平日里散淡恬静,与世无争,轻声细语,拈花微笑,就可以说是有“吃茶的心境”了。夕阳西下,晚风徐来,捧着手中的茶,茶虽粗,却有野香,水不佳,但系山泉。顿时间,眼前的纷扰、混乱、喧嚣、嘈杂的一切,都会置之脑后,在归林的鸦噪声中,竟生出“天凉好个秋”的快感。茶这个东西,使人清心、沉静、安详、通悟。
茶是等待被欣赏被品评被接纳的待字女子,正如空谷里的幽兰,在等待一轮明月的相约一样,茶期盼着能遇见知音,遇见自己心中的白马王子。像林和靖在梅花下与鹤为伴,陶渊明在朦胧的山影下悠然菊,或者周茂叔在小舟独眠,期望能潜入水中莲花的梦,那样的心灵才配得上与茶的灵魂相逢、相知、相悦。
一千五百多年前的长安城南,一个落魄的书生在春天的原野上游荡。在落英飞舞的桃林深处,他敲开一扇柴门,想讨杯茶饮。茅屋中住着一位妙龄女子,她递给他一杯茶;次年书生又来到柴门外,茅屋里的女子却不知去向。书生心里若有所失,难以释怀,在墙上题了一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在这个动人的故事里,茶是一位美丽的天使,是上帝派来的红娘。
虽然每个人的一生中可以有很多杯茶,但每一杯都不同。不知道那个名叫崔护的书生,后来有没有再遇见那位桃树下给他递茶的女子,与她继续昨天的故事。如果那一世没有再遇见她,或许来生还会以一杯茶邂逅于桃林。不管传说有多少个版本,也不论故事发生在那桃花盛开的季节,笔者认定,那位妙龄女子递给崔护的那杯茶肯定是秋茶。那时交通不便,无论是远在江南、还是近在终南山的清明春茶,都还没有到达早春的长安城南,而且也只有那位村姑和如同村姑一般的秋茶,才会如此打动崔护的心,写下那首脍炙人口、令我们至今读来依然唏嘘不已的美好诗篇。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禅茶”颇为流行,也使茶文化更为风靡,在媒体上有关“茶禅”或“禅茶”的活动和议论文章,一波又一波的报导,屡见不鲜,各地都纷纷成立了民间“禅茶会”或“茶禅会”,争相举办“禅茶大会”,且是国际性的大活动,会中表演起“禅茶”,内容愈来愈丰富、精彩,足见彰显于世的“禅茶”热,方兴未艾。也由于这波“禅茶”热,更加助长了吃茶风气的流行,也促进了风起云涌的学禅活动,茶与禅的结合,对社会和谐、对茶产业发展,无疑是一件好事。
可以说,茶道是禅的化身,是一种新型的修禅方式。只有将学术、禅、茶三位一体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完成从心到禅,从心到茶的实践,通过茶的世界,达到禅境,再由禅境到达更高远的茶境。茶文化由三个层面组成,那就是满足生存需要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层面,满足生活需要之后的“琴棋书画诗酒茶”层面,以及满足生命需要的“茶禅一味”层面。如果说满足生存需要的茶是物质的,满足生活需要的茶是文化的,那么满足生命需要的茶就是精神的了。发展禅茶文化,就是通过探索人与茶的关系,提炼茶饮之精神,为茶文化提纲挈领,为更多的人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喝茶的理由,从而带动茶产品的消费,促进茶产业的发展,提升茶产业的附加值。同时,以茶为媒,通过茶为国饮的普及性、禅与茶的融合性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普世价值。
若以禅入茶,茶有了禅,就增加了文化含量,增加了精神属性,茶就有了质的飞跃;以茶入禅,禅有了茶,就增加了生活品味,丰富了生活的内涵,禅就更有实用性了。“禅”进入茶,让不懂禅的世人,喝了茶感受到禅的奥妙,对禅会有更深的认识;“茶”进入禅,让喝茶的禅者,体验到茶的深邃,顿悟坐禅修行不如“吃茶去”,也能明心见性。不过,茶非茶,禅非禅;茶还是茶,禅还是禅。二者只能结合,不能混同。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不仅仅是茶道,还贯穿了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人性的等等综合因素、诸多内容,包含着人间百相。对茶的认识,对茶的态度,也打上了人们对生活追求、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的深刻烙印。人们在饮茶这个最大众化、最生活化、最司空见惯的习性方式当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被划分为“雅俗”。归结到具体内容,就把饮茶之人划分了等级,所谓的“高雅之人”的绅士,是绝不会去喝地摊上的大碗茶的;而所谓的“低俗之人”的苦力,也是不会去饮茶肆里的功夫茶的。“品茗”与“牛饮”,简直就像楚汉河界的那道鸿沟一样,把饮茶之人分成了两大阵营。“品茗”是对绅士的赞美,“牛饮”是对苦力的蔑视。这是中国茶文化里的糟粕,我们必须加以摒弃。
从古到今,茶,与诗,与禅,与礼仪、与音乐,与美人,与经济,与贸易,与风俗,与交际等等,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是在诗人心目中,有着与酒同等的地位。譬如,梅尧臣就把春茶与黄金相媲美,他在《答建州沈屯田寄新茶》的诗中说道:“春茶研白膏,夜火焙紫饼。价与黄金齐,包开青箬整。碾为玉色尘,远及芦底井。一啜同醉翁,思君聊引领。”诗人们对茶的褒扬多姿多彩,极其丰富。诗人们用春风之笔蘸着鲜艳的茶露,吟唱的每一个音符,都是发自肺腑的美好感受,都是对这一奇特饮品的真挚热爱。
无论是陆羽的《茶经》和古代遗留下来的描写饮茶的诗词,还是关于茶与人的许多论述、许多阐释、许多佳话,都无不是“人在草木间”的活生生的故事演绎,无不是由“茶”这个汉字的内涵所派生出来的诸多外延。茶文化也好,茶道也罢,无非是说人在道法自然时的一种方式,一种默契,一种定位。参禅悟道,清苦修行,自我完善,是不能依靠“外力”的;因而,茶的作用就无法神奇到可以使我们得道成仙。当我们把人所固有的心性,与茶的本质特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也就像茶一样简单,像茶一样普通,像茶一样美好了。“茶”是自然之物,自在之物,从我们的先贤给它命名为“茶”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大彻大悟了,我们后人还不厌其烦地絮絮叨叨了数千年。我们指着一个圆圈反复对世人说,那是一个圆圈,我们把自己包裹在这个圆圈里,自说自话,自以为是,自以为发现了茶道中所蕴含的真理,道明了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的真谛,实在是惭愧之至,也包括写下这篇文章的我。
“人在草木间”。一个“茶”字,寓意何其深刻,含义何等精到,可以千古不朽万代长存,犹如美妙的茶本身一样,需要我们永远用心品味,反复咀嚼,深切感悟。
关于有关秧歌的长篇散文5篇
东城,一个隐藏于诗词中的经典意象。在前人的眼里心中,东城是个春和景明的所在,是个赏花踏青的去处,是个送客惜别的地方。不信?有诗为证。“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东城杨柳西城草,月会花期如意少。”“绝塞初归喜浣休,东城送客偶成游。”读着这些与东城有关的诗句,我们仿佛回到了唐诗宋词里,美妙而抒情。
那年,我初次到北京,住在东城区的一家旅馆。几天下来,就在东城区的地面上转来转去,似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一般,心里感叹:北京的东城区都那么大,北京不知有多大!相当一段时间,我固执地认为,只有像北京这样的大都市,才有资格把城区分为东城西城的。没成想,仅仅只过了那么几年,我的家乡桑植,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滚滚浪潮中,县城一天天长大长靓。在宽阔的大街上漫步,透过繁花满枝、堆绿耸翠的行道树间隙,不时看到“城市一路向东”之类的话。嘿嘿!桑植城区居然有东城西城之分了。虽有王婆卖瓜的嫌疑,可小城比原来扩大了好几倍,却是摆在眼前的事实。难怪几位在外打拼多年的桑植人士,开车回家过年,傍晚时分,到了县城边,见华灯璀璨、道路整洁,竟然迷路不知怎么走,一路打听着才进了城。
按照“城市一路向东”的指引,从老县城出发,沿帅乡路向东飞驰,十来分钟就可抵达桑植东城。沿途既有高楼大厦、行政中心、学校车站,又有街景公园、杂树生花、柳浪闻莺。郁水河就如一根神奇的魔带,把它们松松散散缠起来;帅乡路就像一条柔软的扁担,把它们颤颤悠悠挑起来。东城算是县城的卫星城,隔着不是岭的岭,与县城成犄角之势、呼应之态。
东城正是瑞塔铺镇。这里是桑植白族群众的聚集地之一,他们至今仍然保留传承着大理祖居地的风俗习惯、建筑风格和民间文化。瑞塔铺名称之来历,民间有不同说法,本身值得咀嚼玩味。见仁见智,只要合理,就都没错。我却更愿意有自己的解读。我揣测,这个地名里蕴藏着一种精神密码,寄托着别样的家国情怀,昭示着务实和谐的生存理念。瑞者,吉祥、吉利也。塔者,我以为特指云南大理祟圣寺三塔,这是云南大理的标志性建筑,从这里走出而后扎根桑植的子民,一定对三塔有着刻骨铭心、没齿难忘的记忆。无论走到哪里,他们始终放不下远方的祖居之地,那是血脉皈依、根本所在啊。他们把现在的栖居地取一个“塔”字,表达着长望彩云、勿忘来路、生生不息的情感。“瑞”和“塔”合在一起,寓意三塔护佑着远方子孙年年吉祥、岁岁平安。铺者,商店之谓也。白族人很早就有与缅甸、印度的贸易通道,大理则是闻名遐迩的商业中心,农村则有称为街子的定期集市,不少人都以经营工商业作为重要的生活来源。在瑞塔铺定居的白族子民,有着从商的天分和智慧,不少人在农耕之余,兼营小商贩和手工业。渐渐地,瑞塔铺成了桑植贩夫奔走、商贾云集之地。明清时期,瑞塔铺就有盐行、布行、猪牛行、粮食行等八大商行,有日杂店、文具店、小百货店、中药店等十四商家。剃头店、饭铺、客栈、染布坊、榨油坊比比皆是,一派商业繁荣、生意兴隆的景象。商埠就是市,瑞塔铺镇治所在地瑞市,很早就是闻名湘鄂西的农村集市,其名头至今响亮。
让人们时时念叨着这个地方的,当然不止这些。瑞塔铺曾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章。1935年夏秋,囯民党派的三十多万兵力重重包围着湘鄂川黔根据地。根据地一天天在缩小,红二、六军团实行战略大转移已刻不容缓。为了做好突围的各项准备工作,红二、六军团部队主动撤退到桑植一带整训。瑞塔铺、刘家坪周围家家户户都住进了红军战士。红六军团司令部就设在瑞塔铺王家巷南侧一栋青瓦木屋的商铺里,商铺内外两进共六间,前明后暗,军团长肖克、政委王震就住在这里,至出发长征那一天。红二、六军团指挥部下达战略大转移的命令后,红二军团在刘家坪干田坝、红六军团在瑞塔铺枫树塔分别召开誓师大会。1935年11月19日傍晚,红二、六军团告别根据地、告别生死相随的人民,开始气壮山河、空前绝后的伟大长征。八十多年光阴转眼即逝,但刘家坪、瑞塔铺这块红色热土上的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的牺牲和贡献,永远镌刻在辉煌的历史上,永远铭记在每个人的心中。往东城必经的小溪路口,家乡的当政者竖起一座醒目的巨碑,时刻提醒光顾此地的人们:请你捧着一颗朝圣的心来,放慢一点脚步,降低一点身段吧。这里可是中国革命的摇篮!这里可是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
瑞塔铺还是桑植现代工业的发祥地。这里很早就建有煤矿、水泥厂等国有企业,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贺龙元帅帮助家乡调拨了两台发电机组,发电厂房也建在瑞塔铺,后来才搬迁到县城西澧水河边。
可能是历史的积淀太深厚、岁月的磨洗太凌厉,一段时间,瑞塔铺灰天雾地,棚户连营,路面凸凹,污水横流。曾经,一位本土县领导恨铁不成钢,在全县干部大会上说,瑞塔铺的最大变化是街上的水坑越来越大。坐在台下的瑞塔铺干部无地自容,抬不起头来。
悄然的变化,是在桑植当政者提出城镇建设“东扩西进”战略时发生的。瑞塔铺集镇纳入了县城建设的一体规划。决策者和投资者、建设者抓机遇,要政策,抢时间,显个性,造亮点,短短几年时间,就创造了媒体称之为“美丽乡村标本”的瑞塔铺奇迹。桑植东城建设走进了真正的春天。
城市的魅力不在大小,而在个性。个性彰显取决于在多大程度上看清了自己。东城有着怎样的个性?到过此地的人,都觉得她秀美而温情。无论是统一建设的岭欣佳苑、金桂园,还是自筹自建的民居商铺,无不都是青瓦白墙淡墨画。整个东城绿树和繁花相映成趣,黑白与彩绘相映生辉,精致而淡雅,清新而和谐。这是典型的白族建筑风格。随意走进哪家的楼房或庭院,都可看到种养的花草,或几株山茶,或几盆兰花,或几棵石榴,或几丛野菊,姹紫嫣红,优雅整洁。这里的居民在骨子里浸透着大理白族人“家家流水、户户养花”的文化传统,更有生活情趣,更有文化底蕴。徜徉在东城的经纬路上,恍然穿行游走在大理的某个白族小镇上,这里有十足的白族风范。
东城一面靠着蓊郁葳蕤的青山,一面朝着绿涛涌动的田野,一条清亮小溪抚腰缠绕,一条通衢大道连接县城。满目青葱色,推窗染花香,登高而望远,穿林可戏水。诗情画意,方便快捷,亦城亦乡,亦土亦洋,亦俗亦雅,有城市情调,有田园风光。有人说过,只有文化的指向才能够牵拉出一个城市的归属和顿然涌起的味道。它是挥散在记忆中的生活细节,是情感的牵挂。桑植东城凭借街道建筑、历史传统和人文氛围构成了独特的生存空间,既是熟悉的身边,又是遥远怀念的对象,才有了成为湖南省小城镇建设示范乡镇的资本和资格。
随着东城的崛起,昔日的农民菜农,摇身一变,成了客栈主人餐馆老板产业工人养殖大户乡村导游。曾经尘埃纷纷、浓烟滚滚的企业被重组,在一座山凹里建起了年产百万吨的现代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曾经破败飘摇、不堪入目的棚户区被拆除,多年的产业工人搬进了位于东城的新居,改善了居住条件,有了更多的获得感。亦庄亦谐、风趣幽默的花灯艺术,在经历一段时间的沉寂后,重新在东城焕发蓬勃生机。每天傍晚,人们在各自区域里又唱又跳。欢声笑语,好不快活。有人问,幸福是什么?幸福不是金钱越多越幸福,不是官位越高越幸福,而是自由和谐、健康快乐。东城人正大步走在幸福路上。
相传,早前瑞塔铺溪沟两岸古木参天,阴森潮湿,沟内常有一种珍贵动物水獭活动,溪岸两边人家多开商铺,故名水獭铺。当地居民“水”“瑞”读音不分,后演变成瑞塔铺。不过,据当地人说,谁也没有看见过水獭这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近年来,张家界旅游火爆。为拓展旅游市场,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市委决定把张家界大鲵(娃娃鱼)打造成另外一张名片,五年内全市养殖达两百万尾。东城虽没有水獭却有大鲵。康茜置业有限公司闻风而动,将几里路外的山泉水引入城中,在小区的地下室模拟环境,筑池蓄水,投饵精育,养起了几万尾娃娃鱼。当地不少农户也加入其中。一时间,东城成了娃娃鱼养殖观光基地,本地人外地人三五成群涌入东城,或观赏或品味或选购,俨然另种景象。
桑植东城初显规模,建设方兴未艾,实现其已绘就的美丽宏伟的蓝图需以时日。目前,工作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也许还有种种不如意,来这儿游玩的客人还可挑剔各种毛病。正如张中行先生对北平的感觉一样:“在北平时不觉得怎么样,才一离开,便想得要命”。人就是一种带着感情的怪物,所谓子不嫌母丑。我们相信,只要懂她爱她,就会呵护珍惜;只要一直努力,就会如意圆满。当我们从东城边小溪口擦身而过时,看到了往来穿梭的工程车,听到了隆隆作响的架桥声。这是从东城边穿过的张桑高速公路正在紧张忙碌施工。明年,高速公路就要建成。这会给东城带来怎样的变化和欣喜呢?看到想到这些,每个人都会心旌摇曳,雀跃欢呼。
东城在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的熏染滋养下自美其美,正是“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好时光。“不因送客东城去,过却春光总不知。”不住在东城里,不到东城来,你怎会体悟到东城的百般美千般好?
鲁迅写的散文诗《雪》
关东秧歌,由来已久。早在4000多年前,辽西牛河梁曾经有一个女神庙,在女神庙中供奉着女神像。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有关秧歌的长篇散文,供大家欣赏。
有关秧歌的长篇散文:秧歌情思
过年扭大秧歌,是关东大地的一大民间风俗。20世纪80年代,每逢佳节欢庆之日,尤其是新春佳节之际,城镇、乡村,万人空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身穿五彩服饰,手持一把扇子和一块手帕,腰间扎一条或红或绿的彩带,脚踩高跷,在众人的簇拥下,走上街头,扭将起来,加入大秧歌队列的男男女女,无拘无束的“浪着”、“逗着”、“戏着”、“耍着”。扭大秧歌的人们越扭越热烈,越扭越欢快,越扭越狂放,有一种狂放不羁的生命自由精神。那欢快的、热烈的场面给节日平添了许多乐趣。
关东秧歌,由来已久。早在4000多年前,辽西牛河梁曾经有一个女神庙,在女神庙中供奉着女神像。围绕妇神像的还有一个巨大的广场,是祭祀女神用的,这个女神庙的巨大广场就是用来跳舞的。
唐宋时期,国力几度强盛和封建城市社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歌舞表演艺术的空前繁华,其中最显著的标志便是歌舞表演艺术水平的提高和职业艺人队伍的壮大,有力地推动了民间歌舞由自娱性、群众性向表演性、职业性发展转化的,从而产生了由宫廷到民间,由都市到乡村,文艺舞台皆由歌舞表演艺术独领风骚的局面。从史籍中记载的宋代民间舞队情况来看,当时在新年、元宵灯节、清明节等重要节日场合所表演的《划旱船》、《踏跷》、《村田乐》等节目,至今仍是汉族城镇、乡村“走会”活动里常见的基本内容。
关东大秧歌的歌词,都是讴歌关东民风的歌谣,如:“一元复始万象兴,庆贺新春赏花灯。二仪呈祥福禄增,灯节焰花飞满城。三羊开泰洪福至,前村后镇鞭炮鸣。四季平安家家乐。丰衣足食喜盈盈,五福临门生活美,海安河清响歌声。同春普天庆,恭贺民众享安宁。七星高照年景好,禽畜兴旺稻谷丰。八节康泰万民福,二十节气人太平。升平人和睦,国泰民安天下宁。十全十美国运兴,万里江山彩霞红。(《十字令》)。
还有一些流传于民间的秧歌词,紧扣民情,而且隐喻,讥讽时弊,如:《煞公词》,就是一些走南闯北的民间艺人,即兴编词,随机演唱的。歌词是:
走街串巷唱民风,佳节秧歌颂太平。
五湖四海万民乐,东西南北庆安宁。
秧歌队里有唐僧,师徒西天去取经。
劝人行善莫作恶,天网恢恢不留情。
骑马坐轿是灯官,头戴乌纱是皇差。
当官不为民办事,贪赃枉法混吃穿。
铁面无私是包公,三口铜铡亮锃锃。
贪官污吏喝民血,早晚难免遭报应。
如今,扭大秧歌,是人们精神的一种洒脱,一种进步,一种回归。当人们走进大秧歌的行列的时候,便忘却了被生计问题缠绕压抑的困惑,便自觉不自觉的实现了一种对现实的洒脱,当人们在大秧歌的行列中,欢乐地、尽情地、忘我地舞蹈着的时候,仿佛离开了生活的大地而飘飘欲仙,是那样的轻松、畅快和愉悦。
现在看来,扭大秧歌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也不局限与过年、过节了。它已成为人们休闲的“调味品”。
不论是在城市,或是在乡村,每天早晨或晚上,在广场,在社区,在场院等一些公共场所,您都能看到扭秧歌的“长龙”队伍,那真是:
喇叭声声响连天,关东秧歌扭得欢。
升平歌舞歌颂党,小康日子比蜜甜。
有关秧歌的长篇散文:生生不息话秧歌散文
今天,电视、电脑无孔不入,它们的势力扩张到了每一个角落,差不多像粮食、水和空气一样,成了人们的生活必须品。而其他的表演艺术、舞台艺术、民间艺术,都受到了它的强力冲击,活动的舞台越来越小,逐渐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尽管人们也在不断举办这个艺术节,那个文化节,这个汇演那个汇演,企图使其复兴,但终归挽救不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命运。但有一门艺术却如日中天、方兴未艾,大有燎原之势,那就是秧歌。只要是节庆的日子,就都可以看到欢快活泼的秧歌表演。就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秧歌也成了一种不可缺少的艺术。每当夜幕降临,在公园里,在广场上,在大街上,到处都可看到扭秧歌的队伍。每当我看到秧歌队伍,就把我的思绪带回了童年,带回了我那贫穷的小山村。
在我们那个小山村里,几乎常年没有什么活动,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活动,就是扭秧歌了。但扭秧歌并不是总有,只有到了年关才能看到。所以我们盼年,除了盼穿新衣、包饺子、放鞭炮之外,就是盼秧歌了。到了年关,十里八村就都组织起了秧歌队伍,你到我这个村来演,我到你那个村去演,你来我往,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五。秧歌里唢呐,是最霸道的一种乐器,只要它一响起来,就会响遍全村,那就是海报,那就是通知,人们就会纷纷从家门走出来,站在路边,饶有兴趣地看这一年到头才能看上一次的秧歌表演。
在锣鼓声声、唢呐阵阵中,一队穿着花花绿绿绫罗绸缎的秧歌队伍,像长龙一样在乡村雪路上舞动着。男队员潇洒、活泼,女队员妩媚、艳丽。伴随由唢呐、锣鼓组成的秧歌调,秧歌队员们一手舞彩绸一手摇彩扇,进两步退一步,左一摆右一扭。扭到兴奋时,队员们有的挤眉弄眼,情态夸张,有的耸肩弓背,步履蜿蜒,有的摇摇摆摆,羞羞答答,天寒地冻里扭出了东北人特有的浑厚风韵,豪放风格,淳朴风情,异样姿态容纳了多彩内涵。火爆气氛下,路两侧挤满了男男一女女、老老少少,喜气洋洋中品头论足,目不暇接中你拥我挤。个子高的还好说,个子矮的只好踮着脚看,有的干脆爬到路旁的围墙或柴禾垛上居高临下欣赏,看得出了神,看得着了迷,如痴如醉,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吃饭。孩子们则兴高烈地尾随着秧歌队从村子的东头跟到村西头,雀跃着,嘻闹着,奔跑着,有的干脆跟着模仿去扭去跳?
秧歌调在吹奏,在飘荡;秧歌队在行走,在舞蹈。喜庆的气氛笼罩着寒冷的冬日,弥漫在乡村的上空,久久不散,仿佛春天已经提前到来。
在秧歌队伍里,还有各种节目穿插在里面。当跑旱船扭过来时,村民们就会欢呼起来。所谓跑旱船,就是用纸糊一个船形,船中间站一个人,多为女性,手扶船两边,边走边扭。我至今也不明白,村民们为什么对跑旱船那么感兴趣,他们甚至把看秧歌就直接说成是看跑旱船。每当秧歌进村时,人们就会携妻带子,招呼左邻右舍:“跑旱船的来了,走哇,去看跑旱船去。”此外还有跑驴的。也是用纸糊一个驴的样子,中间也同样站着一个女性,意思是骑在驴上。所以不同的是前面还有一个牵驴的。这两个人,往往是一对情一人或恋人,在表演中,还做一些挑一逗性的动作,但发乎情止乎礼,动作并不过分。其中也有扮演《西游记》中师徒四人的,也有扮白娘子的,也有扮小丑的?但对我们孩子最有吸引力的,则是踩高跷。每当高跷走过来,就会被孩子们簇拥着,跟着往前走,一直送出村为止。随后我们也模仿高跷的样子,用树杈做成高跷,踩在上面,在村里走来走去,有时上学也踩着去。
秧歌队偶尔也有舞狮子的,但不很多。在我的记忆中只有一次。那一次,秧歌队在村里舞着舞着,忽然向生产队的场院舞去。人们在后面呼一呼拉拉地跟着。到了场院才知道有舞狮子。由于农村道路不平整,不能在路上舞,场院相对平整些,所以选择了这里。只见一头大狮子和一头小狮子跑进场院,欢快地舞动起来。有一武士打扮的人手持彩球,逗引着狮子。你看那狮子一会儿搔一痒,一会儿抖一毛一,一会儿打滚,动作流畅可爱。演到最后,大狮子和小狮子都站起来亮相。引来一片欢呼之一声。
从秧歌的“秧”字来看,这项活动应与农业生产有关。所记载,在很久以前,农民为了祈获丰收,每当春天到来,都要在田间地头举行祭祀农神的活动,祈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祭神活动中,逐渐吸收武术、杂技、戏曲等门类的技艺与形式,从而发展成一门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民间生生不息,上千年来一经久不衰。
不过现在农村这种活动已经不多见了,却在城里漫延开来,成为人们一种喜闻乐见民间表演形式。但内容已简化了许多,除了之外,还有了健身功能。只有这种形式,没有被电脑电视冲垮,仍以其特有的形式,活跃在人们中间。
有关秧歌的长篇散文:鼓韵悠悠秧歌情
六时许,在铿锵的锣鼓声中,东丰县老年秧歌队似巨龙般在广场上翩翩起舞,凌空而来。走在最前面的是“秧歌头”,武丑打扮,手持大扇子服饰别具特色,彩色的秧歌服外边披着一袭玫紫色镶边的金丝绒披风。她踏着鼓点,动作协调,一招一式,透出特有的美感,后面的队员以她为核心,变换队形,扭什么样式都跟着她的感觉行进。她们身着色彩各异的绸装,排着整齐的队型,踏着鼓点,有条不紊地扭着,跳着,浪着,一会儿举起彩扇,当头挥舞,立刻,眼前翻动着粉红的朵朵祥云,在夜色和霓虹下不断幻化;一会儿举起绸帕,前后旋转,配合默契,挥洒自如,登时,朵朵鲜花盛开,如樱花灿烂。队伍的最后头是弄一根红头绳把头发扎成竖起来的小辫儿,把脸一边涂上一个红桃A,眼带墨镜,身穿红绸袄,腰系绸裙,手持折扇,随着鼓点扭着十字步,一走一退的小老头,二傻子一般的风趣幽默滑稽,让人捧腹大笑。紧接着一队挨一队,一伙接一伙,一串连一串装扮华丽的秧歌队踏着高亢的唢呐,踩着欢快的鼓点,扭着浪不丢的腰肢,花枝招展,五光十色,无拘无束,尽情发挥,走、摇、颤、跳、腾、挪、抖、闪,令人眼花缭乱,九支秧歌队各有各的扭法、各有各的招式、各有各的的彩妆,他们将古装盛妆与现代时髦服饰巧妙融合,或扮成小丑,那滑稽的忸怩作态逗你开怀大笑,乐癫不已;或男扮女装,女的尽显一握的柳腰,娇滴滴美若天仙,颤微微眼波流动,男的充满滑稽,脸蛋擦得油光铮亮,打情骂俏,粘粘乎乎,暗送秋波,令你过目不忘,忍俊不禁,惊艳称奇。
他们所吹奏的乐曲不只是传统的秧歌调,还将流行歌曲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悠扬、舒缓、欢快、激越,形式融戏曲、舞蹈、表演于一身,扭、逗、浪、俏、哏,粗犷、奔放、热情、火辣、欢快、诙谐幽默,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欣赏的人们在相互品评、啧啧称道的同时,也不自觉的翩翩起舞,沉迷其中。他们享受的不仅仅是一种感官艺术,更是一种百姓情结的完全释放。
他们是来自于各行各业的普通市民,是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他们热爱生活,他们享受人生,他们在自娱自乐中把东北大秧歌这种大众化的赋予了传承和创新,将东北人的热情质朴、粗犷豪放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成为了东北人民长期以往积累下来的宝贵的文化财富。广袤的黑土地,纯朴而豪放的大秧歌风情,是东北人现实生活和理想追求的惟妙惟肖的再现,是永远的也描绘不完的和谐、美好的生活画卷。
夏天闲时就盼着落一场大雨,不要长。突然就泼了下来最好。先是黑云压城,昼夜难分,接着一道闪电一个炸雷,雨就不要钱的泼了下来。当然最好不要起风,就是雨直直的垂落,不断的。半个小时后,雨又莫名其妙的晴了。这时雨后的街上便出现了小贩的叫卖声,西瓜,桃子,甜瓜,都结了雨水的缘。而我最希望出现的则是推着老式自行车,车后架着两个条筐的卖葚子的人。掀开遮雨的塑料布,清白色的葚子露了出来,买之前当然要先尝尝。嗯,甜,裹了水的甜,来一盆。那时葚子并不这么稀罕,尤其是雨后小贩急于脱手,葚子格外便宜。所以买了一大盆,洗净了,就放在门洞的板凳上,看着雨后晴天,净如明镜,抓一把放在嘴里,这感觉真是舒适极了。
“捣浆蜜”是我小时的一种玩食,之所以说它是玩食是因为买它并不是为了吃,而是为了一种“捣”的乐趣。高粱细杆做成的棒在一盆糖浆糊里刮上一掇,然后就两根棍将这糖蜜糊捣来捣去,直至颜色由暗红变成了乳白色,那算你功力深厚。不过贪食的小孩没耐性,没两下便一股脑的捅在嘴里吃了。我就是。
小时每年阴历八九月正是打枣的时节。我爸持一根长细竹竿爬到偏房屋顶,扑楞楞的打枣。这样几下枣就咚咚的落下来。蔫的枣做枣卷子,又红又脆的枣收起来洗净了做醉枣。先取一个玻璃的水果罐头瓶,把枣倒进去,再倒进白酒,封口。醉枣做法简单,总共三步,可却要等上三四个月才能吃。醉枣开封时正是年下,那时罐里的枣果真喝醉了,一个个酒气冲天,酒色颜表,泛着一种水的红色。咬一口,酒味的甜,而且凉丝丝的。那时过年走亲必会带着自家腌制的醉枣送人,即便家家都有。后来枣树不再见,醉枣也就不见了。忘了提一句,我家做醉枣用的是大枣,不是金丝小枣。
有关秧歌的长篇散文:大地秧歌
上善若水,水即生命。水的灵性、阴柔和缠绵,不只给予万物以生命的滋养,更给人类带来精神的润泽,尤其是人们口口相传的民歌,都是与水密不可分的。秧歌,就是其中一道展示在大地上的风景。且劳动且唱歌,不只是活跃了劳动场面,又能使人在愉悦中解除疲乏
、抖擞精神。在我国的水稻产区,人们勤奋地在田间栽秧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把阵阵歌声如同放飞风筝那样,让其带着开心的音符在田野上荡漾,所以,这样的秧歌又被人们称做栽秧歌。其实,我国有两种歌曲的覆盖面最广,一是秧歌,它是流行于不少地方的肢体舞蹈
,属旱歌;一是栽秧歌,这是在水稻种植区域人们栽秧时,用于相互对唱的歌,属水歌。
“夹咚代夹咚代,带你带我夹咚代的夹咚代?哎。”与其说这是打鼓人粗犷悠扬的开腔,不如讲这是为栽秧歌起出的歌门,就像一出大戏上演时开启帷幕那样吊人胃口、引人入胜、提精振神。
踏入孟夏的门槛,气温上飚,万物竞茂,秧苗勃发,水欢鱼跃。此时,随着打鼓人的一声悠长秧歌开腔,水乡田园里的栽秧大戏,便盛大登场了。
栽秧是一项看似轻松实则单调、枯燥又繁重的劳动,既要体力的严重透支,又需精力的长久消耗,一个秧季就要近两个月。由此不难想象,这么长的时间,整天从早到晚都是弯腰弓背低头伸颈的在水田里劳作,苦不堪言的程度是无法用文字来言说的。如此苦脏累环境,
要想获得精神支柱,最好的方法便是用歌解乏、以唱提神,所以,栽秧歌便流传了开来,演变为老少皆宜的文化传承。栽秧又是浪漫的,大地作舞台,蓝天当背景,在水的五线谱上,用禾苗的音符弹奏出一场声势浩大的栽秧大戏,这是地球上最壮观的田园秧歌和为期时
间最长的农耕盛事?翻耕、上水、耙田、起苗、挑运、栽秧,长达两个月的时间,都是在唏哩哗啦的水田里进行,因此,栽秧时的唱歌,好像就是专门在与水为欢、亲水为乐、为水而歌。
走进栽秧大地,置身水田世界,腿脚在陷入泥水后,让人在与大地的亲密接触时,顿感亲近、滋润和慰籍,更主要的是在栽秧过程中,能够体味到水的浸心润肺和泥的细腻抚慰,那种在水田里的摸爬滚打和赤祼拥抱,不只是真正意义上的接地气、见生机、添活力,也是
在以无法替代的接近方式,感受大地的宽厚和温馨,分享水土合欢给田园带来的舒筋展臂,于血脉流畅、通体放松中,撩拨出神清气爽的兴奋。
米是水稻的结晶,水稻是秧苗的子孙。一苗一生命,一茬一场梦。季节用阳光雨露之手,攒足时间的能量,以风雨的轮回进行培育锤炼,经过昼夜的反复熏蒸,从电闪雷鸣的磨砺中来天地灵气,过滤掉浮躁和粗劣,筛选出岁月精华,终使水稻由幼小的秧苗茁壮成长为
根深秆粗的水稻,再由扬花的稻穗结出籽粒饱满的丰硕稻谷,最后在水和温度的共同培育下,奉献出浓香四溢的米饭,为生命的延续提供美好的物质来源。
大地秧歌,是同秧苗栽插时应孕而生的,既是秧歌,那就注定与水稻密切相联。有关水稻种植的鼻祖之争,曾经众说纷纭,最终以我国的河姆渡遗址出土物中,有大批稻谷、米粒、稻根和穰草(稻稞秸秆)堆积物为证,结束了中外学者们争论了一个多世纪的口水仗,也
维护了水稻出生的籍贯权威性,佐证了中国在7000多年前就已是世界水稻的起源国,用事实宣告,长江下游及附近地区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栽培水稻的起源中心。这一论据说明,大地秧歌已是积淀丰厚、渊源流长的水乡民歌与中国民歌。
栽秧时在水田里唱秧歌,在我国起源于何时,尽管暂无确切的定论,但它的产生来之于人们在劳动中的创作已是不争的事实。秧歌为流行小调,曲调高亢,粗犷豪放,声情并茂,优美动听,栽秧时边栽边唱,一问一答一唱一解一附一和。在没有实现机械化与革新为抛秧
的年代,广袤田野上绿油油的秧苗,都是靠人以手工方式,一棵棵一撮撮地栽进水田里去的。这是一项相当艰苦而又辛劳的农活,整日手脚黄天浩日地浸泡在泥水中,时间一长手脚不只是白胖起皱,指丫趾间还会在奇痒无比中溃烂,加之数日长久的低头屈腰,上体悬空
时间长,腰酸背疼、头胀眼花,腿脚、手脸都会出现浮肿,眼皮酷似注了水那样变成明晃晃的眼泡子。面对单调枯燥的水田劳作,为在苦中寻乐、排解沉闷,显然用歌声来打岔消遣成为了妙方,于是,大地秧歌逐渐变成了人们栽秧时自娱自乐的最好选择。
秧歌乃百戏之源,具体生于何时、盛于何时、分枝于何时,暂无确切定论,不过所有的秧歌皆是来之于栽秧歌的演变,无论是东北秧歌、陕北秧歌还是胶州秧歌、花棍秧歌等等,都是由水田里的栽秧秧歌衍生而来的,形象的说法,是因流传和喜闻乐见的需要,从水田里
爬上岸的。唐朝一位布袋和尚在某次与农夫栽秧时,苦累闷困的辛勤体验,不仅没有将他压得倒头呼呼大睡,而是被面朝水田、背负蓝天、手脚并用、秧栽满田的植根大地拨动了诗兴的触须:“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静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既道出了栽秧的辛劳和艰苦,又描写出劳动的成就和浪漫,并以栽秧暗示出做人的道理,启发人们脚踏实地、心无杂念、净心做事,也就是如今人们俗说的爱岗敬业。此项工种看似卑微,实则是低下头来正可以看见水中倒映的蓝天,天空的广阔原来也可于低头劳作中,
审视到内心的容忍和大度,只有当我们的身心不再为外界物欲困扰时,才能算是修行之道。栽秧的最大特点,是边栽边后退,此中又颇具哲学道理,后退的这种方式换来的是劳动成果,所以退步就是在前进。做人的道理自然蕴含其中,看似在退步,实则是取得了长足的
进展。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
由是不难看出,大地秧歌在田野里悠扬了几千年,这是大地的情歌,也是劳动的恋曲,大地和劳动就像情投意合的伉俪,用它们的耳鬓厮磨孕育出了爱情的结晶?秧歌。
有关秧歌的长篇散文:陕北秧歌
仔细听,随着“咚咚锵、咚咚锵?”的鼓点你扭头看去,乐队的汉子们忘乎所以,恨不得把那个红边鼓敲碎,巴不得把那把铜唢呐吹破,真想把那大小铜镲拍烂,一心想把那小铜锣击个窟窿?闭上眼睛,静心地听。时而粗犷奔放,能使河流为之激扬动荡;时而稳步柔美,能使无数人为之心醉;时而缓和细腻,能使大地为之倾倒。
《雪》是鲁迅先生的《野草》散文诗集中的一篇散文诗,接下来我搜集了鲁迅写的散文诗《雪》,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雪
鲁迅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一九二五年一月十八日
注释
1、胡蝶 :同蝴蝶
2、壶卢: 同葫芦
3、脂粉奁(zhī fěn lián):装胭脂和香粉的盒子,化妆盒的古代称谓。(脂粉:胭脂和香粉,均为化妆用的物品。 奁:盒子 )
4、大阿罗汉:是对佛陀的尊称,此处借指佛陀的形象。
5、朔方:(shuò fāng)北方。
6、天宇:(tiān yǔ)这里指天空。宇,上下四方。
7、精魂:(jīng hún)精灵,魂灵。
赏析
鲁迅当时身处北京,面对“弥漫太空”,“旋转而且升腾”的朔方的雪天,作者一着笔就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间题:“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知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了?”作者起笔没有去直接写雪,而来写暖国的雨,旨在说明雪是雨所凝结而成的,二者是同质的姊妹,又为篇末称赞“旋转升腾妙、“蓬勃地奋飞’夕的朔方的雪是“雨的精魂”作伏笔。
接着,鲁迅以深情重彩之笔,描绘出了一幅萌动着青春活力的江南雪景图。其意境新美、寓意深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的春色是迷人的,而江南的雪景同样可爱。作者在这里先概写一笔,既点明了它“美艳之至”的外观,又指出了它“滋润”的质地。对于江南的雪野,作者善于选择最能体现“青春的消息,的事物加以描绘,从而展现出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画面。透过这幅五彩缤飞、美艳之至的画图,我们不仅看到了绚丽的冬花,也仿佛闻到了郁馥的芳香。这对那恋花的蝴蝶、花的蜜蜂,是怎样的乐园呵!行笔至此,作者情思飞动,展开想象的翅膀,给原来就美艳之至的图景中又添了极致的一笔:虽然“蝴蝶确乎及有”,因为时令究竟还是冬日,蜜蜂是否光临也已“记不真切”,但眼前仿佛望见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嗡嗡地闹着”。于是乎这幅江南雪景图,绘声绘色,静中有动,情景交触,愈加充满生机,春意盎然。
江南的雪景如此的美艳,必然会给人们增添无限的生活乐趣。作者在这里主要是从孩子们的角度着笔,就使得这种乐趣愈加显得活泼而纯真。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象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不畏冬日的寒冷,一齐来塑雪罗汉。这是孩子们所特有的乐趣吗?否。它对成人们同样也有魅力。不见“谁家的父亲也来帮忙了。”这确确是一妙笔:它将雪天给孩子们所带来的欢乐,扩大到成人们的心间。由于成人的热心帮助,一个“比孩子们高得多”,“上小下大”,尚分不清是细腰儿的胡芦还是大肚皮的罗汉的雪的堆积,很快塑了起来。然而,孩子们的兴趣是有限的、易变的。雪罗汉的好景也便短得可怜:非但终于“独自坐着”了,而且在晴夭和寒夜交侵之下,于雪化冰消的自然淘汰之中,很快被剥蚀得形奇状怪,说不上还像个什么了。作者虽处在严酷的“冬天”,心中却存在着“春天”的理想,写江南的雪景美和怀念故乡的童年,表现了作者对于美好事物的憧憬和向往。另一方面,江南雪景是春天和光明的象征,寄寓着作者对美好的春天来临的热望。还有,对江南雪景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风物的眷念之情”或“对故乡和童年的眷恋之情”。上述种种,或者不免失之笼统,或者是不尽确切的。
当时,战斗在朔方冬日的鲁迅先生,对于南方革命的情势是热切关注着、神往着的。这一点是确确无疑的。但是,由于远离当时革命的中心地区,他对工农革命运动的力量尚没有多少接触和认识;把十月革命的胜利与人民群众的力量联系起来考虑问题,认识到人民群众既已被压迫到“与牛马同流”,就会象野牛那样,结成大队“排角成城以御强敌”,便足以推翻一切统治,尚是作《雪》之后三个月的事。因此,作者也不可能在这个时候以方兴未艾的工农革命洪流为依据看到工农斗争必胜的光明前景。而况,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我看事情太仔细,一仔细,即多疑虑”;“我的习性不大好,每不肯相信表面上的事情。”即使是在北伐军捷报频传、沪宁克复之后,他“还是胡思乱想,象样点的好意思总象断线的风筝似的收不回来”,而要说几句“扫兴”话的。所以,我们认为,在《雪》中,鲁迅先生对南方革命的.向往就决不会是十分热切的,也不会说怎样的“好意思”的话,更不会轻意用“美艳之至”一类的美言大加赞颂的。固为作者深知,“革命是痛苦,其中也必然混有污秽和血,决不是如作者所想象的那般有趣,那般完美” ;而“讴歌”、庆祝之类又“会使革命精神转成浮滑”? 。再从江南的雪由于自身的“滋润”、“粘连”、“依恋”、“著物不去”特质,使它不能象朔雪那样“蓬勃地奋飞”,而被堆塑、被冰结、被消释、被嘻弄、被遗忘和被冷落,“终于独自坐着”,终于被自然陶汰的不幸结局来看,作者对江南的雪景描写,并不仅仅是要赞美它,也不仅仅是要表现所谓对故乡风物和童年生活的眷恋之情,恰恰相反,他是要以柔软缠绵的江南雪和朔雪相比较,丧现对一无眷念、毫无挂碍地投身社会斗争的热切神往的意绪。江南的雪,它虽然热情地装点着“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夕的江南大地,但它又有着“滋润”、“粘连”、“著物不去”的致命弱点。因而它既是可爱的,又是需要热情而认真的批评的。鲁迅先生熔写实、绘景、言志、抒情于一炉,创造了顽童戏雪这一新美而幽远的意境,寓寄了深刻而现实的思想:不奋飞于社会革命斗争之广阔天宇者,到头来只能为历史的辩证法所玩弄、所抛弃而己。
最后,作者以深情而又严峻的文字,写朔雪的特征和异样的景色。作者用“但是”一词重转,首先写出与上文中南方的雪截然不同的朔雪的特有质地和形状:永远“如粉,如沙”,“决不粘连”,没有“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的任何地方,这雪都永久不融化。这是由朔方冷峻萧杀的严冬气候所决定,也是由朔雪自身的特质所决定的。在朔方,雪花只是冷落地撒在毫无生气的“屋上、地上、枯草上”。因为没有绚烂奇丽的冬花,也便没有恋花的蝴蝶和蜜蜂;因为严寒,尤其是朔雪不能象江南雪的“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也便没了孩子们嘻戏雪罗汉的乐趣。然而,朔雪却能造出别种奇丽壮观:“在睛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大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只有朔雪才能够创造出来的壮丽奇观,这就是作者遒劲有力而又饱和着爱慕痴情的诗笔所描绘出的一幅宏伟壮丽力朔雪搏击图。朔方的雪唯其“如粉、如沙、决不粘连”,才能以巨大的旋风为动力而“蓬勃地奋飞”;唯其热切地追求光明,才能在睛天之下,被日光照封得“灿灿地生光”;唯其“屋上、地上、枯草上”都有积雪,各自蓬勃地奋飞而又向着同一的光明目标,才能既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的美景奇观,又有“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的磅礴大气与伟力!于此,作者是对银焰似的雪的大雾充塞宇宙景象的真实描写,也是对朔雪所象征的战斗精神和风格赞美挚情的热烈抒发。作者内心荡漾着的战斗,与朔雪客观上的气势磅礴的景象,在艺术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从而给人们以浑然一体,奇丽壮观,奋劲有力的印象,给人们以追求光明与真理的蓬勃向上的巨大感召力量。这一切,与褪尽了唇的胭脂,“不知道算什么”,“独坐着”的雪汉罗相比照,作者在《雪》中妥告诉人们些什么,赞扬什么,否定什么,岂不是十分清楚的么。
在篇末,用“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来歌颂朔方的雪,使诗的主题升华到一种哲理的境界,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在这两自然段,是对上文所描写的雪景以判断的形式进行抒写的。这里作者明确地指出雪是雨的精魂。雪与雨的关系,就如“精魂”之于躯壳。精魂如若不摆脱沉重的躯壳的拖累,便不能自由地于太空遨游。雨是沉重的,只有从传统的拖累中彻底地解放出来,才一能“蓬勃地奋飞”。说朔雪是“死掉的雨”,“雨的精魂”,就是说,它是已经挣脱了旧的意识、人情牵制等沉重的拖累而获得了自由的无所挂碍的“猛士”。“死”在此不是消极意义上的,“消亡”,而是积极意义上的转化和升华,犹如火中凤凰之“涅巢”是彻底地否定旧我而后的更生。显然,唯朔雪才称得“雨的精魂”;而雨只有化为朔雪才是真正的幸福。江南的雪彼此“粘连”在一起,只能一并消亡,这当然仍是不幸的。此后不久所作的《伤逝》中涓生、子君的悲剧,正是《雪》中所传达出来的这种意绪的刻描。朔方的雪又是“孤独的雪”。隐隐地透露了一种凄凉之感。作者称之为“独战的悲哀”。这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典型情绪。它曲折地反映了作者艰苦求索而尚未走上共产主义道路、“要找寻生力军、加多破坏者” 而尚未得的求战心情。它与消沉、恋观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因之全诗的基调是昂扬、奋发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