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亡齿寒的意思和隐藏意思_唇亡齿寒意思音频全部
1.唇亡齿寒成语故事
2.《唇亡齿寒》中“虢亡,虞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是什么意思?
3.唇亡齿寒和兔死狗烹是近义词吗
4.唇亡齿寒,户破堂危的翻译
5.《兔死狐悲,唇亡齿寒,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是什么意思
1. 《唇亡齿寒》古文翻译
唇亡齿寒意思: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
比喻利害密要相关。典故: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
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
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
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们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
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
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2. 唇亡齿寒文言文翻译译文: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虢国灭亡了,虞国也一定跟着灭亡。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
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着,嘴唇没了,牙齿就会寒冷’,就如同虞、虢两国互相依存的关系啊。”
虞公说:“晋国,与我国同宗,难道会加害我们吗?”宫之奇回答说:“泰伯、虞仲是大王的长子和次子,泰伯不听从父命,因此不让他继承王位。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第二代,是文王的执掌国政的大臣,在王室中有功劳,因功受封的典策还在主持盟会之官的手中。
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桓、庄这两个家族有什么罪过?可晋献公把他们了,还不是因为近亲对自己有威胁,才这样做的吗?近亲的势力威胁到自己,还要加害于他们,更何况对一个国家呢?” 虞公说:“我的祭品丰盛清洁,神必然保佑我。”宫之奇回答说:“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
所以《周书》里说:‘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佑他。’又说:‘黍稷不算芳香,只有美德才芳香。
’ 又说:‘人们拿来祭祀的东西都是相同的,但是只有有德行的人的祭品,才是真正的祭品。’如此看来,没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神灵也就不享用了。
神灵所凭依的,就在于德行了。如果晋国消灭虞国,崇尚德行,以芳香的祭品奉献给神灵,神灵难道会吐出来吗?” 虞公不听从宫之奇的劝阻,答应了晋国使者借路的要求。
宫之奇带着全族的人离开了虞国。他说:“虞国的灭亡,不要等到岁终祭祀的时候了。
晋国只需这一次行动,不必再出兵了。” 冬天十二月初一那天,晋灭掉虢国,虢公丑逃到东周的都城。
晋军回师途中安营驻扎在虞国,乘机突然发动进攻,灭掉了虞国,捉住了虞公和他的大夫井伯,把井伯作为秦穆姬的陪嫁随从。然而仍继续祭祀虞国的祖先,并且把虞国的贡物仍归于周天子。
所以《春秋》中记载说“晋国人捉住了虞公。”这是归罪于虞公,并且说事情进行得很容易。
原文: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
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 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
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 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听,许晋使。
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八月甲午,晋侯围上阳,问于卜偃曰:“吾其济乎?” 对曰:“克之。”公曰:“何时?”对曰:“童谣曰:‘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旗。
鹑之贲贲,天策炖炖,火中成军,虢公其奔。’其九月、十月之交乎!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鹑火中,必是时也。”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从媵秦穆姬。
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故书曰:“晋人执虞公。”罪虞公,言易也。
出处:《左传·僖公五年》——先秦·左丘明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
它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百度百科——宫之奇谏假道。
3. 《吕氏春秋,唇亡齿寒》文言文翻译原文出自《吕氏春秋·慎大览·权勋》中的故事,即:原文内容:昔者晋献公使荀息假道於虞以伐虢.荀息曰: “请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以赂虞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献公曰: “夫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宝也;屈产之乘,寡人之骏也.若受吾币而不吾假道,将柰何?”荀息曰:“不然.彼若不吾假道,必不吾受也;若受我而假我道,是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犹取之内皂而著之外皂也.君奚患焉?”献公许之.乃使荀息以屈产之乘为庭实,而加以垂棘之璧,以假道於虞而伐虢.虞公滥於宝与马而欲许之,宫之奇谏曰:“不可许也.虞之与虢也,若车之有辅也,车依辅,辅亦依车.虞虢之势是也.先人有言曰:‘唇竭而齿寒.’夫虢之不亡也,恃虞;虞之不亡也,亦恃虢也.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柰何其假之道也?” 虞公弗听,而假之道.荀息伐虢,克之.还反伐虞,又克之.荀息操璧牵马而报.献公喜曰:“璧则犹是也,马齿亦薄长矣.”故曰:小利,大利之残也.原文大意:从前,晋献公派苟息向虞国借路以便攻打虢国,苟息说;“请您把垂棘出产的玉鐾和屈邑出产的四匹马送给虞公,向他要求借路,一定可以得到允许.”献公说:“那垂棘出产的玉壁,是我们先君的宝贝啊,屈邑出产的四匹马,是我的骏马啊.如果虞国接受了我们的礼物而不借给我们路,那将怎么办昵?”苟息说.“不是这样,他如果不借我们路,一定不会接受我们的礼物,如果接受了我们的礼物借给我们路,这就如同我们把玉壁从宫中的府库拿出来放到宫外的府库里击,把骏马从宫中的马槽旁牵出来拴到宫外的马槽旁去.您对此又忧虑什么呢?”献公答应了,就派苟息把屈邑出产的四匹骏马,加上垂棘出产的玉璧作为礼物献给虞公,来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虞公贪图宝玉和骏马,想答应荀息.宫之奇劝谏说;“不可以答应,虞国对于虢国,就象牙床骨和颊骨一样,互相依存.虞国和虢目的形势就是这样.古人有话说,‘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虢国不被灭亡,靠着有虞国;虞国不被灭亡,也靠着有虢国啊!如果借路给晋国,那么虢国早晨灭亡,虞国晚上也就会跟着灭亡了.怎么可以借路给晋国呢?虞公不听,借路给了晋国.苟息攻打虢国,战胜了虢国.返回的时候攻打虞国,又战胜了虞国.荀息拿着玉壁牵着骏马回来禀报.献公高兴地说;“玉璧连是老样子,只是马均年齿稍长了一点.”所以说,小利是大利的祸害.原文启示:一是,告诉人们“唇亡则齿寒”的道理.也就是说,人之间、单位之间、社会之间、以及国之间的关系,都可能存在着互相配合和互相依存的关系,切不可以损害这种关系为代价.一是,告诉人们“小利是大利的祸害”的道理.也就是说,人们在生活中,切不可因小利而失去大利.。
4. 唇亡齿寒古文翻译唇亡齿寒 原文 吴为邾故,将伐鲁,问于叔孙辄。
叔孙辄对曰:“鲁有名而无情,伐之,必得志焉。”退而告公山不狃。
公山不狃曰:“非礼也。君子违,不适仇国。
未臣而有伐之,奔命焉,死之可也。所托也则隐。
且夫人之行也,不以所恶废乡。今子以小恶而欲覆宗国,不亦难乎?若使子率,子必辞,王将使我。”
子张疾之。王问于子泄,对曰:“鲁虽无与立,必有与毙;诸侯将救之,未可以得志焉。
晋与齐、楚辅之,是四仇也。夫鲁、齐、晋之唇,唇亡齿寒,君所知也。
不救何为?” 译文 吴国为了邾国的缘故,准备攻打鲁国。吴王询问叔孙辄,叔孙辄回答说:“鲁国有名而无实,攻打他们,一定能如愿以偿。”
退出来告诉公山不狃。公山不狃说:“这是不合于礼的。
君子离开自己的国家,不到敌国去。在鲁国没有尽到臣下的本分而又去攻打它,为吴国奔走听命,这就可以死去。
有这样的委任就要避开。而且一个人离开国家,不应该因为有所怨恨而祸害乡土。
现在您由于小怨而要颠覆国家,不也很困难吗?如果派您领兵先行,您一定要推辞。君王将会派我去。”
叔孙辄悔恨自己说错了。吴王又问公山不狃。
公山不狃回答说:“鲁国平时虽然没有亲近的盟国,危急的时候却一定会有愿意共同抵抗的援国。诸侯将会救援它,是不能如愿以偿的。
晋国和齐国、楚国会帮助它,这就是吴国的四个敌国了。鲁国是齐国和晋国的嘴唇,唇亡齿寒,这是您所知道的,他们不去救援还等什么?”。
5. 文言文请唇亡齿寒全文翻译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幅乎?亲以宠幅,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髫,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繁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从,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冬,十二月丙于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以膳秦穆姬,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
翻译
晋献公又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着亡国。对晋国不可启发它的野心,对入侵之敌不可漫不经心。一次借路已经是过分,岂能有第二次呢?俗话所说的'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嘴唇丢了牙齿就受凉',那就是说的虞、虢两国的关系。"虞公不听,答应了晋国使者。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出走,说:"虞国过不了年终大祭了,就在这一次假道之行,晋国不用再出兵了。"这年冬天,晋国灭掉了虢国。军队回来,住在虞国的馆舍,就乘其不备进攻虞国,灭掉了它,捉住了虞公。
6. 文言文:唇亡齿寒.的正文意思是唇亡齿寒 原文 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则将退兵;不亲,则且遂攻之.” 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周子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燕之计过矣.且赵之于燕、齐,隐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则明日及齐、楚矣.且夫救赵之务,宜若奉漏瓮,沃焦釜.夫救赵,高义也;却秦兵,显名也.义救亡赵,威却强秦兵,不务为此,而务爱粟,则为国计者过矣.” 译文 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齐、楚两国起兵救赵.秦王盘算道:“如今齐、楚前来救赵,如果他们团结一致,寡人退兵未迟;假如他们一盘散沙,则乘势攻之.” 这时,赵军粮食告急,派人向齐国借粮,可是齐王不理睬.谋臣周子对齐王说:“大王不如把粮米暂借赵国,让他击退秦兵,如果不加理睬,秦兵就会无所忌惮,不会退去.这样,就正中了秦国的计策,而齐、燕就失策了.而且赵对于燕、齐两国来说,正是御秦的天然屏障.这正象牙齿跟嘴唇的关系,没有了嘴唇,牙齿就会感到寒冷.今日赵国罹难,明日灭亡之祸就会降临到齐、楚身上.因此救援赵国就好比捧着漏瓮、浇灭烧焦的锅一样,实在是十万火急.再说救赵是一种高尚的“国际”义举,击退秦国,也可以张扬名声,不去显示正义张扬威名,却一味地吝啬粮食,这是战略决策的重大错误啊.”。
唇亡齿寒成语故事
意思是:大车的板和车子互相依存,嘴唇缺了,牙齿便受冷寒。皮都没有了,毛长在哪里?想要强加的罪名,还愁找不到说辞吗?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出自《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译文:俗话说的“大车的板和车子互相依存,嘴唇缺了,牙齿便受冷寒”,这说的就是虞国和虢国的关系。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出自《左传·僖公十四年》: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译文:虢射说:“皮已经不存在,毛又依附在哪里?”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出自《左传·僖公十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臣闻命矣。
译文:要给人加上罪名,还怕没有话说吗?下臣知道国君的意思了。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
扩展资料
《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汉代以后才多称为《左传》。该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
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作品中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以《春秋》为本,并采用《周志》、《晋乘》、《郑书》、《楚杌》等列国资料,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左传》的瞩目成就,首先在于它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而内容详实的史学钜编,在古代史学发展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春秋战国之际,我国文化的发展尚处于早期阶段,史学的演进也是如此。就可靠文献来看,此前先后问世的少量著作,不论是今存《尚书》中的部分编帙,还是各诸侯国编纂的史籍(诸如《春秋》之类)等,内容一般都比较零散、简约,载事也往往只是列述一些纲目。
而《左传》以近二十万言的规模,全面、系统记载春秋一代大事,广泛涉及周王朝和晋、鲁、楚、郑、齐、卫、宋、吴、秦、越、陈等十多个诸侯国,并且屡见追记西周与商殷、甚至有夏以前时期的史实。
它采用编年记事的方式,虽然以《春秋》为纲,然而其记事范围之广,叙述内容的具体、详赡,则大大超出了《春秋》。
百度百科--春秋左氏传
《唇亡齿寒》中“虢亡,虞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是什么意思?
唇亡齿寒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左传·僖公五年》。该成语的意思是指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切相关。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唇亡齿寒成语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唇亡齿寒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五年》。
春秋时,晋国的近邻有虢、虞两个小国。晋国想并吞这两个小国,计划先打虢国。但是晋军要开往虢国,必先经过庚国,如果虞国出兵阻拦,甚至和琥国联合抗晋,晋国虽强,也将难以得逞。
晋国大夫荀息向国君晋献公建议:“我们用屈地产的名马和垂棘出的美玉,作为礼物,送给虞国,要求借路让我军通过,估计虏公一定会同意的。”晋献公说:“这名马和美玉是我们晋国的两样宝物,怎可随便送人!”荀息笑道:“只要大事成功,宝物暂时送给虞公,还不是等于放在&己家里!”晋献公明白这是荀息的计策,便派他带著名马和美玉去见处公。
处国大夫宫之奇知道了荀息的来意,便劝虞公千万不要答应晋军“借路”的要求,说道:*虢虞两国,一表一里,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如果虢国灭亡,我们虞国也就要保不住了!”
可惜目光短浅、贪财无义的虞公,竟不听宫之奇的良言忠告,反而相信了晋国的阴谋欺骗,不但答应“借路”,而且愿意出兵帮助晋军,一同去打虢国。宫之奇预料祖围将亡,无法挽救,只得带着家小,趁早逃到曹国去了。
这样,晋献公就在虞公的“悚慨帮助”下,轻而易举地把虢国灭亡了。晋军得胜回来,驻扎在虞国,说要整顿人马,暂住一个时期,庚公还是毫无戒备。不久,晋军发动突然袭击,一下子就把虞国也灭亡了。虞公被伴,屈地产的名马和垂棘出的美玉,仍然回到了晋献公的手里。
原文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幅乎?亲以宠幅,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髫,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繁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从,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冬,十二月丙于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以膳秦穆姬,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
(选自《左传》)
注释
晋侯:指晋献公。
假道:借路。
虞(yú):周代国名,在今山西平陆县一带。
虢(ɡuó):周代国名,又名北虢在今山西平陆县境内。
宫之奇:虞国的大夫(古官名)。
谏:旧称规劝君主、尊长,使改正错误。
表:外面,这里指屏障。
启:启发,这里指启发晋国的贪心。
寇不可翫(wán):对外来的敌人不能放松警惕。寇,指外敌。翫,习惯而不留心,放松警惕。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一次已经算是过分了,还可以来第二次吗?
其,助词,表反诘语气(反诘是反问的意思,但又不同于反问,它有追问、责问的意味。反诘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
再,第二次。
辅车相依: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辅,面颊。车,牙床骨。
其虞虢之谓也:说的正是虞国和虢国之间的关系啊。
翻译
晋献公又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着亡国。对晋国不可启发它的野心,对入侵之敌不可漫不经心。一次借路已经是过分,岂能有第二次呢?俗话所说的‘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嘴唇丢了牙齿就受凉’,那就是说的虞、虢两国的关系。”虞公不听,答应了晋国使者。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出走,说:“虞国过不了年终大祭了,就在这一次假道之行,晋国不用再出兵了。”这年冬天,晋国灭掉了虢国。军队回来,住在虞国的馆舍,就乘其不备进攻虞国,灭掉了它,捉住了虞公。
成语资料
释义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语法及用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国家、人际之间的`关系。
近义词荣辱与共、唇齿相依、息息相关、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生死相依、互相关注、辅车相依、巢毁卵破、巢倾卵破、休戚相关
反义词隔岸观火、素昧平生、水火不容、同床异梦、势不两立
押韵词零碎不全、百举百全、吃水忘源、金玉之言
谜语口无遮挡
歇后语豁牙子过冬
出自:春秋时流行的一句谚语。见于《左传》、《墨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典故:《左传·僖公五年》中晋献公向虞国借路伐虢,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虞君说,虞虢两国像嘴唇和牙齿之间的关系,唇亡则齿寒,但虞君未听劝告最终也为晋所灭。
成语大意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辅,颊骨也;车牙床也;颊骨在外,牙床在内,不可一日离也,故曰相依。唇,口缘也;齿,当唇之牙也;唇在外,齿在内,唇亡则齿自寒。(《宫之奇谏假道》)
拓展
唇亡齿寒的典故与寓意
唇亡齿寒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虞国借路给晋国却反被晋国灭国的历史故事,彼时晋献公借口要攻打虢国,将玉石和宝马当作礼物送给虞国来借路。虞公不听大臣宫之奇劝告,坚持借路给晋国,导致虢国被灭。晋献公将虢国灭了之后,回来的时候又剿灭了虞国。
《唇亡齿寒》的原文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译文:晋献公再次向虞国借路讨伐虢国。宫之奇劝谏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如果灭亡了,虞国必定跟着亡国。不可启发晋国的野心,对外敌不能漫不经心。一次借路已经是过分,岂能有第二次呢?俗话所说的‘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嘴唇丢了牙齿就受凉’,那就是说的虞、虢两国的关系。”
《唇亡齿寒》的故事道理
1、事物是彼此相依的,舍弃其一就会影响到另一半,因为它们是共存亡的。
2、弱小的势力应该相依为命,联合起来对抗外敌,这样才可以生存得更久。
3、要用长远的目光看事情。
唇亡齿寒和兔死狗烹是近义词吗
“虢亡,虞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虢国灭亡,虞国必然会跟着灭亡。俗话说‘面部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嘴巴丢了牙齿就会寒冷’,这也就是说虞、虢两国之间的关系。”
这句话出自《唇亡齿寒》这一文言文,原文如下: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幅乎?亲以宠幅,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髫,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繁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从,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冬,十二月丙于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以膳秦穆姬,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
注释
晋侯:指晋献公。
假道:借路。
虞(yú):周代国名,在今山西平陆县一带。
虢(ɡuó):周代国名,又名北虢在今山西平陆县境内。
宫之奇:虞国的大夫(古官名)。
谏:旧称规劝君主、尊长,使改正错误。
表:外面,这里指屏障。
启:启发,这里指启发晋国的贪心。
寇不可翫(wán):对外来的敌人不能放松警惕。寇,指外敌。翫,习惯而不留心,放松警惕。
出处
《唇亡齿寒》选自《春秋左传·宫之奇谏假道》。《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 《春秋》三传”。《公羊传》、《谷梁传》是从政治和思想方面去解释《春秋》,而《左传》则从丰富的历史材料去诠释《春秋》。唐 刘知几《史通》评论《左传》时说:“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对研究春秋史和远古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历史典故
那位西方的霸主比齐桓公还有两招儿,气量大,毅力强,什么事都沉得住气。他就是秦国的国君秦穆公。秦穆公一向低着头苦干,也不跟中原诸侯争地盘。他认为要做大事得有人才,单凭一两个人是不顶事的。他就想尽办法搜罗天下人才。还真给他找到了好些个。第一个人物叫百里奚。他和宁戚一样,也是给人家看牛的,秦穆公可请他来当相国。 百里奚是虞国人[虞国,在山西省平陆县东北,在三门峡附近]。三十多岁才娶了个媳妇儿杜氏,生个儿子叫孟明视[孟明视,姓百里,名视,字孟明,所以叫孟明视;中国历史上有不少人就这么连字带名地叫,而不提姓,例如下文有蹇叔的儿子西乞术和白乙丙等]。两口子恩恩爱爱,就是家里贫寒。他打算出去找点事做,可又舍不得媳妇儿和孩子。有一天,杜氏对他说:“大丈夫志在四方,怎么能老呆在家里呐?你现在年富力强,不出去做事,难道赶到老了才出去吗?家里的事你放心,我也有一双手呐!”百里奚听了他媳妇儿的话,决定第二天就出门。当天晚上,两口子直聊了大半夜。第二天杜氏预备些酒菜,替男人送行。家里还有一只老母鸡,杜氏把它宰了。可是灶底下连劈柴也没有,杜氏就把破门的门闩当柴火烧。又煮了些小米饭,熬点儿白菜,叫他阔阔气气地吃一顿饱饭。他临走的时候,杜氏抱着小孩儿,拉住男人的袖子,眼泪是再也忍不住了,就抽抽啼啼地说:“你要是富贵了,千万别忘了我们娘儿俩。”百里奚也眼泪汪汪地劝了她一番。他离开家乡,到了齐国,想去求见齐襄公,可是没有人给他引见,只好流落他乡,过着困苦的日子。后来他什么都没有了,又害了病,只好要饭过日子。等到他到了宋国,已经四十多岁了。在那边他碰见个隐士叫蹇叔[蹇ji唇亡齿寒的历史典故n三声]。两个人一聊,挺对劲儿,就成了知己朋友。可是蹇叔也不是挺有钱的,百里奚不能跟着他过活,只好在乡下给人家看牛。 后来这两个好朋友跑了好几个地方,想找一条出路,可是怎么也找不到个适当的主人。蹇叔说:“大丈夫宁可没有事干,可不能投错了主人,失了节操。要是投靠个坏主人,半途而废,这就是不忠;跟着他一块儿受罪,又是不智。做不成大事,落个不忠不智的名儿,何苦呐?还是回去吧!”百里奚想着他的媳妇儿,打算回到虞国去。蹇叔说:“也好,虞国的大夫宫之奇是我的朋友。我也想瞧瞧他去。”他们俩就到了虞国。蹇叔去看他朋友,百里奚去瞧他媳妇儿。百里奚到了本乡,找到了以前的住处。可是他的媳妇儿和孩子哪儿去了呐?问问街坊四邻,全说不知道。也许改嫁了,也许死了。百里奚好像掉了魂似地在门口愣了半天,想起他媳妇儿劈门闩炖母鸡的情形,不由得直掉眼泪。他媳妇儿的声音还挂在他耳朵边:“你要是富贵了,千万别忘了我们娘儿俩!”他鼻子里哼哼地苦笑了一声,说:“还说富贵呐!”他不能老在那儿站着,就很伤心地走了。他去瞧蹇叔。蹇叔带着他去见大夫宫之奇。宫之奇请他们留在虞国,还说他一定引他们去见虞君。蹇叔播了摇头,说:“虞君爱小便宜,不像个大人物。”百里奚说:“我已经奔忙了这么些年了,就留在这儿吧。”蹇叔叹了一口气,说:“这也难怪你,不过我还是回去。以后您要瞧瞧我,就上鸣鹿村好了。”打这儿起,百里奚跟着宫之奇在虞国做大夫。哪儿知道果然不出蹇叔所料,虞君为了爱小便宜,连国也亡了。
唇亡齿寒,户破堂危的翻译
唇亡齿寒和兔死狗烹不是近义词,这可从两者的意思中看出来。
1、 唇亡齿寒
拼音: chún wáng chǐ hán
解释: 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要相关。
出处: 《左传·哀公八年》:“夫鲁,齐晋之唇,唇亡齿寒,君所知也。”
举例造句: 这两家公司有着多种业务关系,正所谓是唇亡齿寒。
拼音代码: cwch
近义词: 唇齿相依、息息相关
反义词: 隔岸观火、素昧平生
歇后语: 豁牙子过冬;宫之奇假道
2、兔死狗烹
成语: 兔死狗烹
拼音: tù sǐ gǒu pēng
解释: 烹:烧煮。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
出处: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举例造句: 大凡古来有识见的英雄功成名就,便拂袖而去,免使后来有“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之祸。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九回
近义词: 卸磨杀驴、鸟尽弓藏
反义词: 感恩戴德、始终不渝
《兔死狐悲,唇亡齿寒,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是什么意思
唇亡齿寒
"唇亡齿寒"是一则成语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本篇故事讲晋国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虞王贪恋晋王送给的玉石,保马,答应借路给晋国.虞国大臣宫之齐以"唇亡齿寒"的道理劝谏虞王,但他不听,让晋国经过虞国去灭了虢国.结果,晋国在灭掉虢国回来时顺势消灭了虞国."唇亡齿寒"意思是说有许多事物之间就像嘴唇与牙齿一样是相互依存的,如果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同样,虢国被晋国消灭了,虞国就会失去支持和依托,也很难逃脱灭亡的命运.
4 草木皆兵
东晋的时候,北方的前秦王苻坚,想要征服中原,统一天下。
公元383 年 ,他调兵90 万大军浩浩荡荡地迫进淮河,进攻东晋。
弱小的东晋沉着应敌。大将谢石、谢玄率兵去淮河迎战。
前秦王苻坚觉得自己有百万强兵,粮草堆积如山,打一个弱小的晋朝是不费吹灰之力的,而且应首战告捷,一举攻占寿阳。苻坚自信必胜,于是派东晋降将朱序去谢营劝降,可是朱序到了那里不但没劝降反而告诉谢石说:“秦军虽夸口说有百万强兵,可大部分还在路上,如果现在乘秦大军未到,迅速打过去,败其先锋,后军锐气就可弱 。”于是谢石立刻派部下刘牢率精兵5 万趁着天黑,渡过洛涧奇袭秦军,结果苻坚的军队大败。
苻坚吃了败仗,勃然大怒,他登上城楼,朝淝水南岸的晋军望去,不由地打了个冷战。苻坚远远望见晋军队伍整齐,士气高昂。再看,八公山上草木丛丛,迎风摇曳,他以为那是晋兵,不觉惴惴不安,自言自语道:“晋兵真不少啊。”
后来秦军士气极度低落,苻坚的指挥已无能为力,结果秦军全线崩溃,苻坚中箭逃回洛阳,一路上“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从此前秦王朝日趋瓦解。
意思是:
兔子死了,狐狸会感到悲哀,不是为兔子是为自己。如果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寒冷。如果飞鸟都被射杀了,好弓就会被封藏起来,狡猾的兔子被抓尽了之后,就会把用以追捕的猎狗煮来吃。
出处:出自司马迁的《史记》中的《越王勾践世家》
原文节选:
勾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於徐州,致贡於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命为伯。勾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於宋,与鲁泗东方百里。当是时,越兵横行於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种见书,称病不朝。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杀。
勾践卒,子王鼫与立。王鼫与卒,子王不寿立。王不寿卒,子王翁立。王翁卒,子王翳立。王翳卒,子王之侯立。王之侯卒,子王无彊立。
白话译文:
勾践平定了吴国后,就出兵向北渡过黄河,在徐州与齐、晋诸侯会合,向周王室进献贡品。周元王派人赏赐祭祀肉给勾践,称他为“伯”。
勾践离开徐州,渡过淮河南下,把淮河流域送给楚国,把吴国侵占宋国的土地归还给宋国。把泗水以东方圆百里的土地给了鲁国。当时,越军在长江、淮河以东畅行无阻,诸侯们都来庆贺,越王号称霸王。
范蠡于是离开了越王,从齐国给大夫种发来一封信。信中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是长颈鸟嘴,只可以与之共患难,不可以与之共享乐,你为何不离去?”种看过信后,声称有病不再上朝。
有人中伤种将要作乱,越王就赏赐给种一把剑说:“你教给我攻伐吴国的七条计策,我只采用三条就打败了吴国,那四条还在你那里,你替我去到先王面前尝试一下那四条吧!”种于是自杀身亡。
勾践逝世,儿子王要鼫(shí,石)与即位。王鼫与逝世,儿子王不寿即位。王不寿逝世,儿子王翁即位。王翁逝世,儿子王翳即位。王翳逝世,儿子王之侯即位,王之侯逝世,儿子王无强即位。
扩展资料:
作品简介:
《越王勾践世家》出自《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春秋时期的吴越之地,吴国和越国并立而存,却因日久争战结下宿怨。越王勾践打败吴国老王阖闾,初尝胜果,得意忘形之下,他不纳范蠡忠言之劝,欲灭吴国而后快。终被吴王夫差和伍子胥领兵打得大败。
越王勾践及其臣民命悬一线。范蠡请缨只身去见夫差,一番斗智,说服夫差收兵, 救下勾践。数年之后,勾践取得了夫差的信任,从吴国返回了越国,卧薪尝胆,暗中集结力量。勾践终于得到了机会,举兵伐吴。经过一场鏖战,夫差成了勾践的阶下之囚。
勾践终于历经十数年的励精图治、卧薪尝胆,实现了复兴的宏愿。自此,勾践专心国事,富国安邦。
其中辅佐勾践的范蠡看出了勾践的性格,只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富贵,即在帮他复国之后选择了离去。
百度百科-越王勾践世家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