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_傈僳族怎么读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谈谈我对“傈”的一些看法。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1.傈僳族文化 傈僳族的语言文化是如何发展的
2.傈僳族的婚俗
3.傈僳族澡堂会的由来与文化特色
4.傈僳族传统节日是什么
5.傈傈僳族主要是分布到云南什么地方
傈僳族文化 傈僳族的语言文化是如何发展的
傈僳族语属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原有两种文字但都不普及。1949年以后,党和 *** 帮助傈僳人民创造了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新文字,并出版发行了傈僳的报纸和各种书籍。傈僳族在解放前普遍一直使用刻木、结绳的记事方法。
近百年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出现了拉丁大写字母及其变体形式的语音符号、苗文字母形式的语音符号和汪忍波创造的音节符号。前面种符号是外国天主教、基督教传教士为了传播其宗教和进行文化侵略而拟制的。它虽表达傈僳族语音很不准确,但这种语音文字在不同的程度和一定范围内得到了传播和使用。“音节文字”是罗常培、傅懋勣先生给它命名的。它的特点是没有字母,一个形式代表一个音节。这种文字是维西县叶枝乡的傈僳老农忍波在1924斫创造的。
1941年《云南正义报》的边疆栏坦里介绍说,“在维西岩瓦洛(叶枝)出了一个发明文字的傈僳人,名叫汪忍波,他发明的经过是这样的,……有一天晚上,他梦见须发皆白的神人,教他造字。惊醒后,回想一下,原来是他祖父指示的,从这一天起,每天用竹签在石板上画躲几个字,三个月,就创造出了三百多个字,到了1928年已经流传到乡间,直到现在(1941年)一共有1426个字。”
1949年以后,国家组织了语文工作者对傈僳族语言进行行认真的调查,确定了以怒江方言主为基础方言,以碧江县东岸五区双美、夏姓基以上,紫冷阿达以下地区的语音为标准音,并拟定了与汉语拼音方案相一致的,采用拉丁字母的新文字,并在1957年开始推行,受到傈僳族人民的欢迎和接受。近几年,当地 *** 就是用这种文字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无盲乡”。
1988年6月21日,国家还通过了计算机傈僳文处理系统的技术鉴定。该系统具备了傈、汉、英三种文字联合处理功能,还建立了新老傈僳文字字库,可以用于报表、生产、行政事务管理和办公室自动化,对傈僳族地区的智力资源开发、科技发展以及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社会进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傈僳族的婚俗
傈傈族文化 极其丰富,其中饮食文化更是独具一格。傈傈族是一个择山而居住的民族,由于受居住环境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傈傈族人民喜爱喝酒,所以他们的日常饮食都离不开酒。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傈傈族的饮食文化。
傈僳族饮食文化极其丰富,有阔耍俄勒、苦荞粑粑蘸蜂蜜、琵琶肉、籼米粑粑、清水煮乳猪等美味佳肴。大多数居住在高山地区的以包谷、荞麦为主食。蔬菜有小白菜、小青菜和芋头,特别是芋头深受傈僳人民喜爱,每家都要栽种,既可做菜,又可兼做粮食。平时傈僳人煮包谷饭时很少放油盐,到吃时才沾少许盐巴。除杀牲祭鬼或过年外,很少吃肉,间或猎获野兽,也须在本寨或家族内平分。
包谷是傈僳族的主食。傈僳人将粒大饱满的包谷拿到碾米机上碾碎,除掉包谷籽上的皮,碾成一粒粒的砂状(称为“包谷砂”),将包谷砂用水泡软,放入锅里添水,加入火腿(或腊肉)、四季豆、蔬菜等东西煮熟,吃之别一番风味,是傈僳族人最喜爱的一道食物。
傈僳族的烹饪方法主要是饭菜合煮,做时先把粮食放入锅内熬煮,更换两次水,到快熟时放进青菜、白菜等,煮到菜烂即可。吃饭时由家庭主妇按家里人口多少,平均每人一大木碗。傈僳族的副食品有各种肉类、蛋类、鱼、猪肉、牛肉、小鸟等喜爱的烧食,这是傈僳族人吃肉的传统方法。每当过年或有婚嫁喜庆时,都要杀猪。
傈僳族的生活用具较为简陋,大多以三块石头和土锅煮饭,少数富裕人家用铁锅和铁三角架,一般人家没有陶瓷碗,大多用木勺、木碗,背水用木桶或竹筒。
傈僳族家家都养蜂,少则4、5群,多则十几群,每年秋季,家家都酿酒,所用原料除玉米、高粱外,还喜用稗子,并以稗子酒最好。酿酒时,先将原料捣碎,蒸煮后放酒药装坛封存,10天后即可启封冲饮,度数不高,淡而醇,有解渴提神之功效。
傈僳族人都喜欢喝水酒,每年九十月份粮食收获后,人们以包谷、高粱和稗子为原料,捣碎后进行蒸煮,放入酒药,装罐封存,数十天后即可启封冲饮。启封后将酒糟盛入温水中搅拌,主人先尝后即可过滤倒入酒杯敬客。酒糟可兑制二至三次。傈僳族以酒待客的最高礼节是饮双人酒,俗称饮“同心酒”。饮时主人和贵宾各出一手捧起木碗,同时喝下,表示主客之间亲密无间,情同手足。
此外,傈僳族喜饮一种麻籽茶。制作麻迷茶时,先将麻籽入锅用微火焙黄,然后捣碎投入沸水中煮6-7分钟,取出沥渣,汤仍入锅放盐或糖煮沸即可饮用。麻籽茶洁白,多饮也像饮酒一样能够醉人。在贡山一带的傈僳族,受当地藏族生活方式的影响,也有喝酥油茶的习惯。
每一种傈僳人的食物,都蕴含深厚的文化,饮其食而不知其蕴,则形同嚼蜡,可填胃而不知其道,虽五味可口,却是不尽人意。
傈僳族澡堂会的由来与文化特色
傈僳族的婚俗很有特色,他们的婚姻至今仍然保留着古老而传统的习俗。其婚嫁特色为简朴诚信好说亲、热热闹闹乐送亲和有礼有节喜迎亲。傈僳族传统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允许男子入赘女家,本人及所生子女均不改姓。缔结婚姻首先满足“姑表亲”,即姑娘家的女儿必须首先嫁给舅舅家的儿子(俗称“逮猪份子”),其次,堂“姑表亲”和“姨表亲”,时兴“掉换亲”。因此,无婚姻自由可言。傈僳族民谚:“嫁猪随猪,嫁狗随狗,嫁给石头坐地守。”“姑娘菜籽命,撒在哪里哪里生。”因此,妇女受害尤烈,婚姻悲剧屡屡发生。旧时,寡妇再婚,须按亲疏顺序择人“转房”。无“转房”对象的,才允许另嫁,但男方须给女方原夫家一件布(俗称“奶母布”),以作补偿。儿子结婚后另建新屋,同父母分开居住;幼子或独子才留在父母身边,并继承家产。
?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旧的婚俗逐渐被新风尚替代。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知识得到传播,傈僳人近亲婚配得到控制。现时,傈僳族的青年男女基本上已经是在自由恋爱的基础上建立家庭。与其他民族通婚已有出现,加上防病、治病和文化教育的推进,傈僳族人口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
傈僳人婚嫁礼仪,至今保留下极富情趣的民族特色。每年农历三月至八月,因忙农事无暇娱乐,更不举办婚事。说亲、订亲日期,一般都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以后(忌在七月、九月、冬月等单月进行)。不兴媒人,不讲究彩礼,通常由男方父母(或哥、姐)出面去女方家说亲,仅赠送糕点、挂面之类微薄礼品。若女方家同意联姻,当即收下礼物,并将女儿的生庚、属相告诉男方家。婚期多定在腊月至次年二月。
?
领亲前,男方家请两名男子作证婚人(傈僳语叫“娃拿扒”)主持操办婚礼。同时,请一位辈分高的老人(傈僳语叫“阿巴莫”) 在领亲前祝告家神、祖先,为娃拿扒各挎上一条麻布,作为领亲人的标志。娃拿扒带上两名小助手接受新郎一拜之托,带上一小截羊腿骨启程。四人来到女方家,先将那截羊腿骨交与女方家,表示“婚事既成,绝无反悔”。接着,女方家请的一位阿巴莫对女方家家神、祖先念诵祝福语,并为娃拿扒各挎上一条麻布,将两条麻布交叉、打结,表示承诺领亲。之后,娃拿扒与女方家邀来的女歌手(傈傈语叫“嘎妈”)对歌。嘎妈高唱《婚姻调》(傈僳语叫“夫嘎”),诉说父母养育女儿的艰辛;自谦新娘年幼无知,不会理家,托咐男方体谅,耐心开导,多加关照等。娃拿扒以歌作答,晓以理,动以情,劝慰女方家的人放心,让姑娘出门。双方有问有答,层层深入,生动感人,句句显示歌手的机灵和智慧。对歌结束,娃拿扒与女方的伴郎、伴娘(一般是新娘的姨婊、姑爹或姐姐、姐夫)和姐妹在堂屋里跳罢《送亲舞》,然后领新娘出门。傈僳人婚嫁历来简朴从事,男方不给聘礼,女家不给陪奁,女儿的嫁装,仅仅是一件长布衫、一张长布帕,家境好的陪送——床被盖。
?
女方家请的葫芦笙手一路吹奏《送亲调》,引着送亲客转山绕水缓缓前行,队伍浩浩荡荡,热闹无比。途中,嘎妈与娃拿扒即兴对歌,唱旅途的艰辛,赞新人的能干,借诙谐、调侃遣去跋涉的劳顿。经过三次休息,来到男方家附近。男方家派出葫芦笙手吹奏《迎亲调》前来迎接。新娘进屋前,伴娘、伴郎和送亲姐妹赶快将所带被盖高擎四角遮护新娘,此时,男方家的人抓些羊粪丸撒去,以示驱走贫穷和疾病,让新娘带来一生幸福和吉利。新娘进屋后,新郎及其家人暂不露面,意为可避免婚后相处不和睦。送亲仪式以娃拿扒和女方伴娘、伴娘带领大家在场坝上跳《领亲舞》后即告完成。
?
傈僳人的婚宴简朴、别致:在地坝上摆四块劈柴当坐凳,中间散放些青松针为饭桌。待九碗菜上齐后,新郎先来席间叩谢双方的老辈;双方的父(母)作为亲家于席间正式见面。晚上,在堂屋里举行拜堂仪式。
?
新人拜堂,称为“请拜”。赠送新人礼金,叫做“丢拜钱”。谁先谁后,依照辈份高低进行;赠多赠少,绝对无人计较。喝了小助手敬的酒,祝新人永世没有口角;活到头发雪白,活到两眼细小。贺亲的客人丢完“拜钱”,阿巴莫给新郎、新娘吃“结合酒”(傈傈语叫“知四巴”),念祝福语:“对门流出一股银水,这里流出一股金水,金水银水合上了,养儿育女,有吃有穿”。
?
“请拜”完毕,娃拿扒给新郎、新娘起新名(傈僳语叫“夫米咪”),表示新生活的开始。在场的人接受娃拿扒分赠的熟羊肝颗嚼食,一边听他起新名,直到认为起的新名合意了,便齐声欢呼“嚓喔——”“嚓喔——”表示赞成、通过。从这时起,新郎、新娘不再用原来的名字。起了新名,婚礼结束,男女双方客人齐聚场坝上,围着大堆篝火跳《山羊、绵羊合拢舞》。舞步欢腾,气氛热烈,往往通宵达旦。
?
结婚当晚,新郎、新娘同屋“不同房”,须由伴郎、伴娘相陪,同宿于新房内。次日早饭后,新人带着男方家未成年的弟、妹上山放羊,伺机避开弟、妹,自寻僻静处亲热。婚后三天,新娘回门。一般当日返回,路程远的,可留宿两夜。回门时,新郎要带去猪肉、包谷粑粑、三脚架等物送给岳父家,同时要在岳父家帮助干十余日的活才能携手返回。返回时,母亲会送给做了新娘的女儿一只鸡、一口锅和镰刀等物,以祝福新人的家庭吉祥幸福。
?
傈僳族历史上曾有摇篮婚配、互换婚和抢婚的习俗,但现在已基本绝迹了。僳僳族家庭一般比较稳固,离婚的较少。如离婚,要请中间人,并刻木为证。离婚当日要杀一头猪,由中间人刻好木刻并洒上猪血和酒,然后男女双方对天盟誓,就算完成了民族习俗含义上的离婚。木刻上刻有中间人的人数,并由中间人保存,如遇任何一方后悔和否认,就可以出示木刻作为凭证。
?
僳僳族婚俗特色:
简朴诚信好说亲
说亲即订亲,一般都选在农历“七月半”以后进行。忌讳九月和冬月两个单月。据说冬月是“出灵月”,不能提亲。说亲不需媒人,也不讲究彩礼。多数是由男方父母或哥姐出面,带点微薄礼品(诸如糕点、挂面等一些食品)到女方家说亲。若女方家同意联姻就会收下礼品,并把女儿的属相出生年月告诉男方家,也好让男女双方借“刮且”(僳僳族蹢脚舞)和其它集体活动时见面结识,增加感情。一旦订婚,女方家就开始忙着准务嫁妆了。
德昌僳僳族婚礼,历来推崇简朴为荣,男方不送聘礼,女方娘家不送陪奁。
?
热热闹闹乐送亲
德昌僳僳族举办婚礼,大多数在农历腊月至次年二月间,最迟不超过三月。接亲时,新郎家请两位懂礼仪、会唱山歌的男子(僳僳族尊称“娃拿扒”即证婚人),他们各自带上一名助手也叫“伴郎”,带上接亲礼品如白酒、糕点、挂面、草烟(也叫叶子烟)等去女方家接亲。伴郎先用一支羊腿与新娘子家换回另一支羊腿,其意是姑娘只嫁给一家,婚事成终无悔改。
?
接亲队伍起程前,男方家要请一位辈分高、懂礼仪的阿巴莫(老大爷)为“娃拿扒”念祝福语,祭告家神和祖先,同时给“娃拿扒”身上挂一条白麻布作为领亲标记(现在大多已改为红布),之后接亲队伍便可起程了。到达女方家时,女方家的女人们站在路旁阻挡“娃拿扒”进屋,表达对新娘出嫁的挽留,经过唇枪舌剑之后才让男方家的人进屋。女方家也要请一位阿巴莫念祝福语,为“娃拿扒”再挂一条领亲麻布,男女方送的两条麻布交叉打结,意为承诺接亲。
?
招待接亲客人后,新娘的伴娘和嘎玛(女山歌手)坐一方,“娃拿扒”及助手和男方请来的阿巴莫坐一方,边喝酒边对歌。对歌完毕,新娘叩拜父母随“娃拿扒”及送亲、接亲客人一道起程。送亲队伍浩浩荡荡,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更有意思的是新娘子的父亲或母亲,必须一人要当送亲客。大家跟在新娘子后面,一路走来一路说笑,还边唱僳僳山歌边跳“送亲调”。
?
“娃拿扒”和“嘎玛”也即兴对歌,唱婚程的艰辛、唱新人的能干、唱僳僳族人的美好生活。接亲无论路途远近,途中都要休息三次以上的单数。一般第一次休息是新娘出门后在屋外不远处小憩,第二次由“娃拿扒”根据路途长短决定在中途休息,第三次在距新郎家不远处休息,并在此等候新郎家人来“迎亲”。
?
有礼有节喜迎亲
新郎家派人前来“迎亲”时,“娃拿扒”将新郎家准备好的草烟(现在一般用香烟)按每人两张(或两支)分给男女老少客人们。葫芦笙手们则在屋外路边吹着“迎亲调”迎接送亲的客人们。然后请进屋内,男方家还要送一点礼钱给领亲的芦笙手和伴娘。新郎进屋时,送亲客为其在头顶上架起一张被盖作庇护,男方家人则撒上羊屎颗为新娘驱逐从野外带来的鬼魂及病魔,为新娘带来一世吉利。
?
迎亲仪式以“娃拿扒”和伴娘跳舞、吹奏芦笙而告一段落。之后男方摆宴待客。婚宴结束后,新郎新娘便进行拜堂仪式。拜堂前,先由男女双方亲朋赠送给新人一些礼金并喝两碗并作一碗的喜酒,称为喝“请拜酒”,然后丢“请拜钱”。新郎新娘并立站着,面前置一簸箕,拜钱就丢在簸箕里。丢钱的顺序是按辈分的高低,从男方家开始再到女方家。10元20元或更多数目的钱随意丢,无论多少都能表达对一对新人的美好祝愿。丢进一次钱,新郎新娘都要跪下叩头行礼并倒酒答谢。拜堂在正堂内进行,神龛上要点松明子,置羊头、摆4支羊腿。
?
拜堂完毕后,由“娃拿扒”为新人另取名字,这时新人双双跪于草席上,阿巴莫端起酒祈讨吉利的封赠语。新人饮酒,“娃拿扒”则将煮熟的羊肝分给在座的客人们吃,并不停问“哪位还没有得到羊肝?”并从神龛上取下羊头、羊腿向家神报告。为新郎新娘取名完毕,一对新人进正房脱下此前穿的长衫,解下新娘盖头。至此,所有仪式才算完成,新娘方可自由活动。参加婚礼的人们开始围着火堆“刮且”。大家尽情歌舞,通宵达旦。次日早餐后,三三两两各自返家。
?
德昌僳僳族结婚当晚新郎新娘不同房,而是由各自的男女陪伴同床共眠。第二天早饭后,一对新人带上未成年的弟妹上山放羊。新婚三天后,新娘子要“回门”。“回门”一般当日返回,路远者可留宿一夜。
傈僳族传统节日是什么
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的傈僳族,每当春天来临时,生活在云南的傈僳族民众,都会聚集到泸水十六汤温泉去洗浴。温泉水洗去百病,迎来吉祥。这种风俗被傈傈族称为“澡堂会”,这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下面来了解傈傈族文化吧!
每年春节,傈僳族男女老幼都要聚集到泸水十六汤温泉洗浴(位置25°53'24.71“北98°50'23.22”东),永圣洁的温泉水洗去污秽,迎来吉祥。在这里,人们通宵达旦赛歌,年轻人则交友订终生。
参加“春浴”的人们,一般在离温泉半里左右的地方搭起竹棚或找岩洞歇宿。他们在温泉都要住上三、五天,每天洗浴七、八次。据说,经过这样反复洗浴,就能消除疾病、增进健康,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新的一年的劳动生产中。
每当春天到来的时候,生活在云南怒江峡谷的僳僳族群众,都要到有温泉的地方去洗浴。据说,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农历正月,人们去洗“春浴”时,个个穿上节日盛装。小伙子姑娘们更是打扮得漂漂亮亮。他们一大早就带上干粮菜肴,背上行李,到野外食宿。他们把“春浴”看作是一种文明、卫生、圣洁的行为。
因此,连久居山寨的老人也不顾年老体弱、道路崎岖,让儿孙们搀扶前往。洗浴的人们,十分讲究文明礼貌,男女之间彼此尊重。通常是长辈先洗,青年后洗。男的洗浴时,妇女们相约去备饭菜;妇女洗浴时,小伙们又背上背篓,钻进深山密林去拾柴打猎。
傈傈僳族主要是分布到云南什么地方
不同民族的发展历程中,会经历不同的事情,因为经历的事情,也会有不同的信仰。而一个民族的 传统 节日 ,就是根据这个民族所经历过的事情,所信仰的宗教而成立的,所以不同的民族会有不一样的传统节日。傈僳族传统节日有哪些?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傈僳族传统节日,希望大家喜欢!
傈僳族的传统节日
1.刀竿节
刀竿节,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碧江、福贡、沪水一带傈僳族人民的传统节目,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历时一天。刀等节由来已久,相传明朝外敌入侵云南边界,当时的兵部尚书王骥奉命率兵前往,在滇西北战场上,依靠当地傈僳族人民团结战斗,一很快取得了胜利。不料班师回朝途中,于二月初八日被奸佞所害。为了纪念反侵略的英烈,当地人民以上刀竿来表示保卫祖国疆土、反对入侵者的决心,定此日为刀等节。爬刀竿前一天晚上,在广场中央燃起四准通红的炭火。五个保悍而又灵巧的中年男子赤脚在火堆中间跳跃,时而腾空,时而落下,时而扑向火海,时而翻滚前进,无数金光灿烂的火星,在他们的身边脚下飞舞。他们用双手捧起通红的火球;先6快地在脸上“擦洗”一下,然后在手上飞快地把功揉搓。周围的观众在欢呼声中欣赏院火的绝技。
节日里,妇女们穿着镶花边的黑色上衣和点缀着各种银饰物的花裙,佩戴耳环、项链等首饰,风采过人。男人穿着麻布短衣裤,腰系红黄长带,)小腿系吊简,腰佩长刀,肩挎箭包,英姿勃勃。节目的广场上,坚趄两根二十米高的树干,四周用藤蔓拉紧固定,树杆上厂插有三十六把明晃晃的长刀,作为向上攀登的横档,刀刃向上,寒光逼人,谓之“刀竿午间。鞭炮齐鸣,锣鼓震天”。身穿大红抱、头缠红布包头、赤脚的五名“玩火者”,齐涌至等下,围绕刀竿 唱歌 跳舞,将斟满的白酒一饮而尽,纵身飞上刀竿。双手紧提刀面,运足气的脚掌斜置在锋利的刀刃上,勇敢、灵巧地向上攀登。全场鸦雀无声,大家屏住。 呼吸 仰面观看。对他们的气功绝技赞叹不已。僻僻叭叭的鞭炮声来自竿项优胜者,响彻云霄。全场欢呼跳跃,争相向爬杆者敬献美酒。对歌、跳舞、荡秋千活动为节日增添了浓郁的气氛。丢烟包(烟盒)活动别具一格,青年男女各站一方,互掷烟包,始飨告将小伙的烟包 收藏 起来,说明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爱慕。
2.盍什节
“企什”是傈僳语的译音,“岁首”之意。企什节,是傈僳族人民的节日。在农历正月 初一 至十五日之间举行,历时两三天。相当于汉族 春节 。
傈僳族身居层峦叠蟑、百川汇流、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高原地区。当地有茂密的森林和众多的珍禽异兽。傈僳族男子大多具有狩猎本领。傈悍的男子着短在、及股裤,以青布包头,手持弓弯,腰左侧佩砍刀,腰右侧挂箭袋,勤劳勇敢。善采集的傈僳族妇女,上穿右枉大襟短衣,下着多褶长裙,头戴红、白料珠串帽,胸前佩有彩色料珠项圈,十分美丽大方。节日期间,青年男女聚集在搭有彩门的村寨广场。仪式中最重要的是“射湾”比赛。一般在初一至 初三 举行。两男一女为领队,一男肩上扛弩弓,包头上斜插一只箭,一男两手举着饰有弯弓和箭标志的红白两色旗。选手列队通过彩门进入广场,围着旗杆向红白两色旗祭酒,跳集体舞,舞罢开始比赛。油煎粑粑和肉片当靶,射手按顺序比赛,射中“猎物”归己.收获最多的人被喻为“最优秀的射手”。节日期间,能歌善舞的傈僳族青年男女,弹着 琵琶 、四强等 乐器 高歌,跳一种无伴奏的 舞蹈 ,这种舞动作矫健有力, 节奏感 强,生动活泼。荡秋千活动为节日增添乐趣。傈僳族年初一中午,金家围坐吃团圆饭。
3.阔时节
“阔时节”是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新年。以前,傈僳族过节的日子以对物候的观察来 决定 ,各村寨过节的时间各不相同,一般在农历十二月初五到第二年正月初十这段时间内,前后约有一个月。这期间正是樱桃花开的季节,所以每年樱桃花开时就是傈僳族过年的日子。
1990年,《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自治 条例 》颁布实施后,把每年的12月20日定为傈僳族“阔时节”的法定节日。此后政府每年都为傈僳族同胞举办庆祝活动。
傈僳族在云南省怒江流域分布最为集中,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中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当地的傈僳族群众过春节,家家都要舂籼米粑和糯玉米粑,酿制香醇的水酒。为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幸福,每家都要把第一舂的籼米粑放一点在桃树、梨树上。 除夕 这天,不能到别人家吃饭,否则就会像月亮一样消失。所以当天晚上,每个家庭成员都不能在外边,全家老小要聚集在一块吃团年饭。在傈僳族、怒族的古老 传说 中,是狗给人间带回来谷种,傈僳族在新年祭祀时还要把一碗饭、一块籼米粑、一块肉先祭祀狗,表示对狗的回敬。
各地傈僳族过“阔时节”各不相同,就是怒江州内各地也不一样。福贡、碧江的傈僳族过“阔时节”,从年节第一天到第十二天,表示一年有十二个月。过年期间全家都休息,每人都穿上最好的衣服庆祝节日。村中架起秋千架、 跳高 架,开展打秋千、跳高等 体育 竞赛。男青年怀抱琵琶,邀请姑娘到野外唱歌跳舞;或到怒江边的沙滩上进行“江沙埋人”的 游戏 和划竹筏竞赛。老人则喝酒“唱调子”,唱累了,喝一碗水酒,休息一会儿,接着再唱,一连唱几天几夜。年节的第七天是妇女休息日,这天妇女不背水不做饭;第九天是男子休息日,这天男子既不背水也不做饭,不上山打猎。这种女七男九轮回相冲的习俗,是傈僳族代代相传的古老风俗。
在过“阔时节”期间,泸水县的傈僳族有“春浴”的习惯。凡是有温泉的地方,都是他们欢聚沐浴的场所,自治州首府六库附近的“峡谷十六汤”,也为“春浴”提供了绝佳的场所。六库附近的登更澡堂、麻布澡堂的“澡堂会”,至今有好几百年的 历史 。“阔时节”的第二天或第三天后,傈僳族全家人一起带上行李,准备好食物,到温泉附近搭起竹棚,吃住在温泉边,洗温泉澡。为了洗温泉,有的人家要走上百里山路。附近几十里、上百里的歌手都要聚集到这里,分成男女两组,对歌赛歌,或翩翩起舞。饿了,就吃自己带来的美酒佳肴;累了,就到临时搭起的帐篷中休息。吃饱了,睡足了,再尽情地唱歌跳舞。同时,还举行打秋千、射弩、文艺演出,男女青年通过各种活动交 流感 情,选择伴侣。
云南保山地区腾冲县的傈僳族,还会举行“上刀山、下火海”表演。他们选择72把钢刀,先试一试是否锋利,不锋利的不要。然后把钢刀牢牢拴在两棵杆子上,扎成一把“刀梯”,树立在一块平地上固定好。赤脚的傈僳族汉子,脚踏钢刀,一步一步爬上刀梯顶端,在上面表演各种动作,把杆顶插着的红旗掷向四方。然后又一步一步下来,两脚毫发无损。晚上,他们在地上堆出一片烧得通红的木炭,赤着脚从熊熊炭火上不紧不慢地走过去。看傈僳族“上刀山、下火海”,不仅感到心惊肉跳,而且深深为他们的勇敢折服。
4.澡塘赛歌会
“澡塘赛歌会”又称“春浴节”,也是傈僳族的传统节日盛会。现多于傈僳新年的正月举行。地点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首府六库市以北10余公里处的登埂、马掌河等温泉。届时,邻近各县、区的群众身着盛装。携带干粮、行李,甚至炊具纷至沓来。平时寂静的温泉,此时处处帐篷林立,人头攒动,欢歌笑语,热闹非凡。过去以洗浴治病为中心的春浴节,如今成了人们休闲度假、歌舞狂欢的节日。尤其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几十人一帮、数百人一伙,赛歌、对诗,寻找爱的伴侣,通宵达旦,乐此不疲。
僳僳族的由来
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傈僳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云南丽江、保山、迪庆、德宏、大理、楚雄等州、县和四川的西昌、盐源、木里、德昌等县。傈僳族为氐羌族后裔,即藏缅语族的一支,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原有文字但很不完善,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
傈僳族民间文学丰富多彩,《创世纪》、《我们的祖先》等神话、传说,是研究傈僳族远古历史的宝贵资料,也是中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其诗歌比较讲究韵律节奏和整齐仗。在一些双关语的诗句中,常巧妙地包含着意境清新的隐喻,这是傈僳族诗歌最突出的特点。
傈僳族主要从事农业,其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傈僳族的服饰很有特点,妇女穿绣花上衣,麻布裙,喜欢戴红白料珠、珊瑚、贝壳等饰物;男子穿短衣,外着麻布大褂,左腰佩刀,右腰挂箭包,傈僳族能歌善舞,每到收获、结婚、出猎和盖房等时节,他们都要尽情地歌舞。傈僳族相信万物有灵,崇拜祖光。传统节日有阔什节(过年)、刀杆节、收获节等。傈僳族邮票人物。傈僳族非常喜爱唱歌对调,有“盐,不吃不行;歌,不唱不得”之说。民歌朴素感人,曲调丰富,传统舞蹈多为集体舞,有模仿 动物 的,也有表现生产生活的。传统乐器有琵琶、口弦、四弦和芦笙等。
傈僳族以从事农业为主, 种植 玉米、水稻、荞麦等。傈僳族信奉原始宗教,崇拜 自然 。有的也信仰____、天主教。
傈僳族历史悠久。其先民原来居住在金沙江两岸。16世纪以后开始迁入怒江、德宏等地。族称唐代即已见诸史端。作为民族自称音译的“傈僳”二字,历史上曾有“栗粟”、“力苏”、傈僳族“”、“力些”、“力梭”、“黎苏”、“俚苏”等不同写法。
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傈僳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先后使用过三种文字。一种是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拼音文字,一种是维西县农民创造的音节文字,还有一种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新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
傈僳族风俗禁忌
1、产忌
产妇 分娩 ,基家门口挂茅草叶或刺枝,防鬼闯入。婴儿啼哭不止,则家门口挂毒箭1支(或非毒箭2支)。产妇忌吃线猪肉、母牛肉、忌吃白、灰色羽毛的鸡肉。
若生男,客人不可带弓箭和长刀入门;生女,不可穿鞋进家;远道来客则禁忌入门,忌期为10至13天。忌横抱婴孩,以为是抱死人之相。产妇家不能烧苞谷花,不能取燃烧着的柴块,等等。若触犯这些禁忌,婴儿有夭折、短命的危险。
2、礼俗禁忌
傈僳族忌客人从前门直走到后门,认为死人出殡才这样。忌拄手杖进家门,因给死者致哀跳舞时才使用手杖。家有客时,忌扫地,忌洗脸。杀鸡待客时,忌妇女切肉。
3、农事禁忌
下地生产时忌将锄头等掘土农具找在肩上,尤忌在荷锄进屋,因葬死者时才如此。稻谷开花时,忌在稻田边洗衣裳、剥麻,否则以为会使花受惊而减产。玉米扬花时若遇大风,忌妇女织麻布,忌男子砍竹伐木等。
4、生活习俗禁忌
黄昏时出入须随手关门以免鬼趁机而入。家长外出时忌扫地,怕对家长不利,因死人时才去扫地。在房前屋后忌喊"哦",只有为死人驱鬼时才这样做。忌在他人家中吹口哨、乐器声能唤鬼入室。
5、祭祀禁忌
祭 鬼神 或祭龙树时,忌妇女参加。出远门者必须于年前赶回,否则,家人过年祭祖时会将未归者也作为祭祀对象,不吉。祭家鬼时,肉未吃完忌外人进入,否则会有 疾病 。禁忌用茶叶敬猎神,据信,茶叶能遮住猎人的眼睛,使之打不到野兽,祭猎神的的祭品不能给别人吃,一定由猎人自己吃掉,否则,猎而无获。
6、丧葬禁忌
村子有人去世,全村人在葬前禁吃辣椒,只有与死者有仇的人才会故意吃辣椒。小孩夭亡,全家忌吃羊肉、葱、蒜,否则以为会冲犯鬼神,会导致更重的灾祸。
猜你喜欢:
1. 傈僳族传统节日有哪些
2. 傈僳族传统节日
3. 傈僳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傈僳族的节日习俗和饮食习
4. 怒族传统节日
5. 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及其方式
傈僳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总人口60多万人,主要聚居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两个自治地方,其余分布在丽江、迪庆、大理、保山、德宏、临沧、思茅、楚雄、昆明等地。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傈僳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云南丽江、保山、迪庆、德宏、大理、楚雄等州、县和四川的西昌、盐源、木里、德昌等县。傈僳族为氐羌族后裔,即藏缅语族的一支,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原有文字但很不完善,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傈僳族民间文学丰富多彩。《创世纪》、《我们的祖先》等神话、传说,是研究傈僳族远古历史的宝贵资料,也是中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其诗歌比较讲究韵律节奏和整齐仗。在一些双关语的诗句中,常巧妙地包含着意境清新的隐喻,这是傈僳族诗歌最突出的特点。傈僳族主要从事农业。其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傈僳族的服饰很有特点,妇女穿绣花上衣,麻布裙,喜欢戴红白料珠、珊瑚、贝壳等饰物;男子穿短衣,外着麻布大褂,左腰佩刀,右腰挂箭包,傈僳族能歌善舞,每到收获,结婚。出猎和盖房等时节,他们都要尽情地歌舞。傈僳族相信万物有灵,崇拜祖光。传统节日有阔什节(过年)、刀杆节、收获节等。傈僳族邮票人物。
好了,今天关于“傈”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傈”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