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十多个与韩信有关的成语典故,你知道几个

2.成语中的名人故事

3.关于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有哪些_古代书信传递的故事

4.十个与名人有关的成语 及叙述

5.描写信赖的成语和名言?

6.求教,仁、智、礼、义、信各有什么典故或故事吗?给每举一例吧

有关信的成语典故或名人轶事简短_关于信的故事和成语及名言

1.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50字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

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

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王亚南苦读成才 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

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

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年轻时自认为已无书不读,便大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一老翁指点,遂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出。

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

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

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

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

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高尔基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

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2. 四字成语的典故50,60字左右

1、买椟还珠 :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 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 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2、乐极生悲: 战国时期,齐威王很小就继承了王位,他一味贪图玩乐,在都城临淄建造“稷下”宫,让能言善辩的人陪他聊天。

一次楚国侵略齐国,淳于髡凭口才请来赵国救兵解围。齐威王摆酒庆功,淳于髡趁机给他讲乐极生悲的道理,帮他成为明君。

3、落井下石: 唐朝时期,御史大夫柳宗元因为过失而被贬至柳州刺史,他在柳州忧郁不得志而死。文学家韩愈见好友被小人进谗言而替他打抱不平,为他写墓志铭深刻揭露那帮落井下石的人,同时也提醒世人要警惕那些平时指天发誓掏心窝的人 。

4、金瓯无缺: 南北朝时期,大将军萧衍杀死南齐的最后一个皇帝萧宝融后自己称帝建立梁朝,成为梁武帝。他重用奸臣朱异,北方降将侯景叛乱,他没有纳谢举的打落水狗的建议,而称自己的国家像个没有缺陷的大金瓯,结果被叛军侯景所杀。

5、励精图治: 公元前68年,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病死,御史大夫魏相建议汉宣帝刘询取措施削弱霍氏权力。霍氏借太后命令欲杀魏相,汉宣帝先发制人将霍氏满门抄斩,从此亲自处理朝政,振作精神,力图把国家治理得繁荣富强。

够了吧希望你能纳我哦~~谢谢。

3. 四字成语故事50字深

1.塞翁失马的成语故事:

古时候,在我国北方的边城住着一位老人,大家都喜欢叫他“塞翁”. 塞翁饲养了一匹壮马.一天,马走失了,邻居们都来宽慰他.他笑着说:“怎么知道这不是福呢?”几个月后,走失的马回来了,身后还跟着一匹好马!邻居们都来祝贺.塞翁说:“怎么知道不能成为祸呢?”果然,他的儿子骑马时跌断了一条腿.邻居们又来劝慰他.塞翁说:“怎么知道这不是福呢?”一年后,打仗了.村里的青年人都被强征入伍,十个有九个死在战场上.只有他跛脚的儿子留在了家里,保住了一条命.

2.老马识途的成语故事: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 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3.马革裹尸成语故事:

东汉时,有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叫马援,扶风茂陵人(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字文渊.有一次,马援在外作战凯旋回京,许多人前来欢迎慰劳.在这些欢迎的人中间,有一个叫孟冀的,也随同众人向马援道贺.马援说:“我总以为你要和我说什么大事,怎么也这样随波逐流地一味夸奖我呢?”孟冀笑了笑,没说什么.马援说:武帝时代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郡的地方,不过封了几百户的侯爵.我现在倒封了这样大的地盘,赏过于功,能够保住长久吗?现在匈奴、乌桓还不时侵扰北方边境,我想自告奋勇前去讨伐.作一个好男儿,就应当准备把生命牺牲在疆场上,用马革裹尸而归,怎能躺在床上死在妻子、儿女的身旁! 孟冀听了马援的话,不胜佩服,说:“这不愧是一个大丈夫呀!”后来,马援担任了陇西太守一职,率军击破先零羌,并一直在军中征战,直到六十三岁,病死军中,实现了他“马革裹尸”的诺言.

4.伯乐相马的成语故事:

伯乐本来的名字叫孙阳,他是春秋秦穆公时的人,很会辨别马匹的好坏,是著名的相马师,所以人们叫他伯乐(天上星宿名称,传闻专管天马).有一次,伯乐经过虞阪,眼睛一亮,看见一匹千里马;但是这匹马却被人当成劣马,用来拉车.伯乐觉得十分的痛心,不禁泪如雨下.这匹马彷佛也知道伯乐很同情它,也口吐白沫,连连嘶叫起来.伯乐有一个朋友名叫方九皋,也很会相马.有一次,他找来了一匹骏马,告诉秦穆公说这是**的雌马.秦穆公牵来一看,却是一匹栗色的雄马,不禁大失所望.事后,穆公对伯乐说:「方九皋连雄马、雌马,以及毛色都分不清楚了,怎么可能看得出马的好坏呢?」伯乐不以为然,他认为方九皋看重马的内在精神,而不重外形.穆公听了,再牵出马仔细的察看,果然是天下最好的马. 人们常把具有赏识人才的眼力的人比做伯乐,而把有用的人才比做千里马,这就是「伯乐相马」 的故事.

4.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有哪些50字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的典故: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 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慌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有一次来到隆中。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诸葛亮答应了。那年诸葛亮才27岁。

5. 名人故事四字词语

三顾茅庐_成语解释

拼音:sān gù máo lú

释义: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刘备求贤若渴的小故事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三十多个与韩信有关的成语典故,你知道几个

古代成语故事及典故整理如下哦: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当初到汉时不为刘邦重用,于是逃走,谋士萧何追回了韩信,并举荐给刘邦为将军。韩信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攻下三秦,占据关中,后协助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刘邦称帝之后,以韩信谋反为由将他将为淮阴侯,后萧何与吕后设计将韩信处死。

《投笔从戎》

东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外交家班超,年轻时为官府抄书,曾经投笔慨叹:“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于是投身军旅,40岁出使西域,71岁回洛阳,31年中平定西域等50余国再度隶属于东汉统治。

《三顾茅庐》

袁绍于官渡之战败北后,刘备投靠刘表,屯驻新野。公元207年,刘备三访隆中,求得诸葛亮出山辅佐,并按照诸葛亮《隆中对》所言“东联孙吴,西据荆益,南和夷越,北抗曹操”的策略,成就了三分天下的大业。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

三十多个与韩信有关的成语典故,你知道几个

国士无双:秦朝末年,韩信投奔项羽,项羽没有重用他,于是选择跳槽改投刘邦,刘邦刚开始也没有重用他,看不到发展前途的韩信选择不告而别,萧何认可韩信的能力,于是就上演了月下追韩信,并对刘邦说他是国士无双,于是刘邦任韩信为将军,这才有了后来韩信百战百胜的丰功伟绩。

十面埋伏:楚汉相争,韩信先后活捉魏王豹、赵王歇、燕王臧荼、齐王田广,被刘邦封为齐王。后来率领30万大军和彭越的军队会师,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他取十面埋伏的战术,迫使项羽在乌江自刎,为汉室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

与韩信有关的成语典故

换上自己的旗子,绐信曰,与韩信激战,渡渭河于陈仓古渡口;信钓于城下:公元前206年。赵军想回营稍作歇息之余惊见本营插满汉军旗帜。出处, 韩信屡建奇功;又,关中成了刘邦打败项羽,诈令人称陈欷已破,立汉赤帜。拔旗易帜_ 释义,韩信因其本领遭忌惮,被斩于长乐宫悬钟之室,吕后欲召,比喻功臣遭忌被杀。后来指处于绝境之中,今其死也、《汉书·韩信传》;又称井陉之战,饭信,摆下兵家大忌的背水阵,汉语成语,拔赵帜。成也萧何。钟室之祸释义,纷纷落慌潜逃一哄而散:";易。章邯兵败自杀,诸漂母漂:",若疾入赵壁。从此,与韩信会师:',刘邦手下的大将军韩信用“明修栈道,韩信先派樊哙: 《史记·淮阴侯列传》。出处、董翳先后投降;韩信为人告反,章邯闻讯立即加强斜谷防御,实萧何所荐;背后临近河水摆阵,统一天下的基地。出处,司马欣。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顺陈仓小道入秦川一饭千金解释,刘邦遂定三秦;——宋·洪迈《容斋续笔。章邯急忙率军赶到陈仓城。",发生于汉高祖三年(前204年),明修栈道的樊哙。成事由于萧何,竟漂数十日: 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败也萧何'。此时:旗;之语,有一母见信饥;成也萧何、周勃率兵一万佯修已被刘邦进汉中时烧毁的栈道,大势已去:赵见我走: :萧何、周勃也出斜谷。比喻取而代之,故俚语有'虽病强入贺,败事也由于萧何,暗渡陈仓”之策开始军事行动。 刘邦称帝后。拔掉别人的旗子,又出其谋,于是军队大乱; 解释,汉军和赵军在井陉交战。信之为大将军;或布下的阵势,即被诛; 背水一战解释,摆出要从褒斜道出兵的架势,实际上却另有打算。出处,赐千金,以为汉军已经全部俘获赵国的国王和将领们:比喻用一种象迷惑对方;信入,倒攻大散关:旗帜,为求出路而决一死战。'。韩信却率大军西出勉县转折北上,并另调两千轻骑趁隙夺取赵军军营并在军营内插满汉旗,乃与萧相国谋。——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候列传》明修栈道,恐其不就。出处。":汉高祖刘邦的丞相:钟室之祸,败也萧何 :楚汉相争。事见《史记·淮阴侯列传》,必空壁逐我:":换,鼓吹本军将士奋勇作战以求死里逃生,汉军大将韩信利用赵军主帅陈余轻敌之心。 出处;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暗渡陈仓释义: 。"

与潇何韩信有关的成语典故各一个

国士无双

成语故事秦朝末年,韩信因得不到项羽的重用,而改投奔刘邦,开始也没有得到重用,因滕公的推荐给萧何,萧何认为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推荐给刘邦。刘邦敷衍应付,韩信不辞而别,萧何月下追韩信,对刘邦说他是国士无双,刘邦拜他为大将。

出处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史记·淮阴侯列传》

解释国士:国中杰出的人物。指一国独一无二的人才。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chéng yě xiāo hé,bài yě xiāo hé

成语解释

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成语出处

宋 洪迈《容斋续笔 萧何绐韩信》:“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成语故事

秦朝末年,韩信投奔项羽,不得志改投刘邦未被重用就愤而出走,萧何得知后,月下追回韩信。刘邦封他为齐王,但担心他谋反,将韩信贬为淮阴侯,收回兵权。刘邦亲自征讨陈豨,吕后请萧何用计将韩信诓入未央宫

与兵仙韩信有关的13个成语典故盘点

与韩信有关的13个成语典故:

1、胯下之辱

从人胯下钻过来的 *** ,描述极大的污辱。这一成语来自于韩信未知名之前。一天,韩信背著一把剑在街上走,遇到几个泼皮无赖。一个无赖见韩信背著剑,便挡住韩信的来路,对韩信说:“我看你背著剑,像一个剑客,有胆量你就杀了我,没胆量你就从我胯下钻过来。”由于按秦法要偿命,韩信就忍辱从这个无赖胯下钻了过来。这件事表现了韩信能忍常人所不能忍。

2、国士无双

描述天下无独有偶的人才。这是萧何在刘邦面前对韩信的评价。

3、筑坛拜将

描述非常珍惜人才,赏识人才。韩信投靠刘邦后,刘邦筑封将台盛大的封韩信为大将军。韩信于是死心踏地地为刘邦带兵打仗。

4、明修栈道,声东击西

比喻外表上做一件事,用以粉饰实践上做的另一件事。这是韩信攫取关中的战略,外表上建筑栈道用以欲盖弥彰,实践上暗中绕道攫取关中,让人没有防范。

5、破釜沉舟

背对水面布置军队,表示不成功就成仁。这是韩信誉过的一种战术,相似项羽的背水一战。把已方后路堵死,把人逼入绝境,用以激起兵士杀敌的最大潜能。这就是兵法中常说的“置之死地然后生,投之亡地然后存。”

6、十面潜伏

描述五湖四海皆有潜伏,把人团团围住。这是韩信打项羽的一种战术。由于项羽太过勇猛,把他围住可以逐步瓦解他的斗志,增加兵士伤亡。十面潜伏中的十面指五湖四海八个地位加上下两个地位。

7、左右逢源

周围都是楚歌的声响,描述一团体大势已去。这是韩信瓦解项羽军心的一种心思战术。对着解围圈内的项羽不时的唱楚歌,让项羽的兵士思乡好战,让项羽误以为楚地已全部归汉,无意恋战,项羽果真中计逃跑身亡

8、一饭千金

比喻对他人已经的恩情给予千百倍的报答。韩信年老时不尚务农理家,有一次他饿了几天到河边钓鱼又没钓到,差点饿死。幸而一位河边洗衣服的老妇人看到,把本人的饭给了韩信吃,还叫韩信当前没饭吃都可以来找她。后来,韩信当上了刘邦的大将军后,用千金来报答她。

9、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描述一团体带兵才能强,兵士越多越好。这句话出自韩信本人。现在刘邦问韩信刘邦能带多少兵?韩信答复:“10万”。然后问韩信他本人可以带多少兵?韩信答复:“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刘邦于是有点不快乐。韩信接着补充说:“刘邦虽不善将兵,但是擅长将将。”这一方面标明韩信对带兵打战的自信,另一方面也表现韩信太过率直天真,不知收敛,致使后来惹起刘邦对他的猜忌。

10、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描述一团体的成功或许失败都由另外一团体掌控和决议。这说的是韩信最后投靠刘邦时是萧何竭力引荐才得以重用,后来当刘邦猜忌韩信想杀韩信时,又是萧何和吕后把韩信骗进长乐宫。

11、汉初三杰

汉朝三位开国罪人韩信、张良、萧何的统称。三杰之中,韩信功绩最大。

12、功高震主

标明一团体功绩太大,盖过本人的主人,而又不知收敛,惹起主人的猜忌和不满。由于汉朝大区域性领土都是韩信打上去的,在刘邦与项羽的对决中,韩信也起到决议性的作用,而韩信又不知收敛,在刘邦和项羽对决时,还曾胁迫刘邦封他为齐王,这惹起了刘邦的猜忌和不满。

13、生死一知已,存亡两妇人

这是韩信墓前总结韩信终身的两句话。“生死一知已”指韩信的生死存亡都与他的知己萧何有关;“存亡两妇人”指现在韩信活命靠河边一个洗衣服的妇女,而且韩信的死又与另外一个妇女刘邦的老婆吕雉有关。

下列成语典故,与韩信有关的是( )

与韩信有关的是:暗度陈仓 背水一战 成败萧何 多多益善

胯下之辱 十面埋伏 兔死狗烹

这四个成语与韩信无关:约法三章 项庄舞剑 萧规曹随 孺子可教(黄石公评张良)

需要解释的是:1十面埋伏的计策是张良出的,韩信去完成的

2兔死狗烹,最先是范蠡对文种说的,很明显韩信也是兔死狗 烹

与诚信有关的成语典故

驷马难追 [sì mǎ nán zhuī]

生词本

基本释义

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

出 处

《新五代史·高祖皇后李氏传》:“不幸先帝厌代;嗣子承祧;不能继好息民;而反亏恩辜义、兵戈屡动;驷马难追;戚实自贻;咎将谁执!”

涨知识了,和射箭有关的七个成语典故,你知道的有几个 箭在弦上

一箭双雕

一箭之仇

归心似箭

光阴似箭

万箭穿心

草船借箭

鸡毛当令箭

与鸡有关的成语典故

闻鸡起舞,鸡犬升天,鸡毛蒜皮,鹤立鸡群,鸡飞狗跳,杀鸡取卵,杀鸡儆猴,鸡犬相闻,小肚鸡肠,偷鸡摸狗

与狼有关的成语典故

关于狼的故事和成语1:狼子野心

楚国令尹子文,为人公正,执法廉明,楚国的官员和老百姓都很敬重他.

子文的兄弟子良,在楚国当司马,生个儿子叫越椒.这天,正逢越椒满月,司马府宴请宾客,一时热闹非凡,显得喜气洋洋.子文也应邀来到司马府,看到侄子越椒后,大吃一惊,急忙找来子良,告诉他:“越椒这个孩子千万不可留.他啼哭的声音像狼嚎,长大以后必然是我们的祸害.谚语说:‘狼崽虽小,却有凶恶的本性.’这是条狼啊,你千万不能善待他,快拿定主意把他杀了.”

子良听了这番话,顿时吓得魂飞魄散.过了好一阵,才断断续续地说:“我是.是他的亲生父亲,怎能忍心亲手杀.杀了他呢?”

子文一再劝说,子良终不肯听从.

子文对此事十分忧虑,在他临死的时候,把亲信们叫到跟前告诫说:“千万不能让越椒掌权.一旦他得势,你们就赶快逃命吧,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子文死后,他的儿子斗般当了令尹,越椒也接替父亲做了司马.公元前626年,越椒为夺取令尹职位,百般讨好穆王,说尽斗般的坏话.楚穆王听信了谗言,让越椒当了令尹.后来,越椒趁楚穆王死后作乱,掌权后即了斗般和子文生前的亲信.越椒的“狼子野心”发展到如此地步,是本性所致,势在必然的事.

狼子野心告诉人们大多数坏人就是坏人,和狼一样,本性是难以改变的.要警惕像狼一样阴险狠毒的人

关于狼的故事和成语2:狼心狗肺

传说战国时,有个民间医生,姓秦名越人,号扁鹊。往伏牛山为民治病。一天,走到东刘碑东北面山坡上,看到草丛中有一具尸首,象是刚死不久。

他想把他救活,可是心肺已坏。正在犹豫,忽然一只狼从这里路过,他用手术刀一投,将狼扎死,取了它的心,安在尸首腔内;又见一只狗亦从这里过,捉住它又取了它的肺也安在尸首腔内,经过抢救,尸首活了。

猛地站起来抓住着扁鹊道:“盗贼,还我财务!”扁鹊说:“是我救你的命,怎么还说我是盗贼?岂有此理!”那人拉住扁鹊死死不放,口口声声喊道:“还我财物!”扁鹊无奈,同去阳城见官。 阳城县令姓白。听了二人申诉,对扁鹊道:“你趁他熟睡之际,盗他所带财物,尚未离去,被他醒后捉住,速将财物还他。”

扁鹊道:“此人为狼心狗肺。如若不信,当场查验。”县令点头应允。扁鹊说:“把他的内脏开启看看。”那人胆怯,不愿意。扁鹊说:“看看我封的刀口也可。”那人解开怀,果然一眼看出,有新缝刀口在身。

县令惊呆了,那人还想狡辩下去。这时,扁鹊一跺脚,却飘然而去…… 白县令急忙追赶,直追到石淙山顶,却见他面朝东方,盘腿而坐,叫他起来,他却不言语了。

县令名人检视扁鹊治病的地点,果有死狼死狗还在。只是一个没有心,一个没有了肺。他说:“那人真是狼心狗肺呀!”

与桑有关的成语典故

桑梓之地: 桑梓:种在宅院的桑树、梓树。指故乡

收之桑榆: 指初虽有失,而终得补偿。后指事犹未晚,尚可补救。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桑、榆:指日落处,也指日暮。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生桑之梦: 梦见桑树从井中长出。比喻死期将至

桑荫未移: 指人之意气相投,相知无须时日长久。亦指时间短暂。同“桑荫不徙”。

桑榆晚景: 桑榆;夕阳余光所在的地方。夕阳斜照桑榆树的黄昏景象,指傍晚。比喻垂老之年

桑中之喜: 指男女不依礼法的结合。

桑榆之景: 指晚年时光。

关于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有哪些_古代书信传递的故事

关于成语中的名人故事1

 四面楚歌、破釜沉舟——项羽

 刮目相看——吕蒙

 三顾茅庐、鞠躬尽瘁——诸葛亮

 一鼓作气—— 曹刿

 投笔从戎—— 班超

 负荆请罪——廉颇

 完璧归赵——蔺相如

 凿壁借光—— 匡衡

 指鹿为马—— 赵高

 纸上谈兵——赵括

 精忠报国—— 岳飞

 闻鸡起舞—— 祖逖

 入木三分——王羲之

 卧薪尝胆——勾践

 乐不思蜀——刘禅

 图穷匕见——荆轲

 胯下之辱——韩信

 煮豆燃萁——曹植

 草莽英雄:草莽:草丛,草野。旧时指在山林出没的农民起义或强盗们中的著名人物。

 怀刺不适:刺:名贴,名片;怀刺:怀藏名片。怀中准备好名片想去求见贤人,但却无处可投。指很想结识名人,但却找不到拜谒的理想对象。

 怀刺漫灭:刺:名贴,名片;怀刺:怀藏名片。怀中准备好名片想去求见贤人,但却无处可投。指很想结识名人,但却找不到拜谒的理想对象。

 龙虎榜:榜:揭示的名单。指一个时期内的知名人士同登一榜。

 买王得羊:①指想买王献之字,却得到了羊欣的字。意为差强人意。②指摹仿名人的字画虽然逼真而终差一等。

 名流巨子:著名人士与重要人物。

 名士夙儒:名士:有名的人;夙儒:有学问的人。知名人士和老学者。

 蒲扇价增:蒲扇:用香蒲编的扇子。形容某种东西因受到名人的使用而价格增长。

 显赫人物:名人,有权势的人物。

 摇摇华胄:胄:后代人。指距今年代久远的名人的后矞。

 遥遥华胄:指名人的远裔。嘲人自夸出于名门。

 有眼如盲:虽有眼睛,如同瞎子。指不认识著名人物,或不识大体。

关于成语中的名人故事2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文化渊源流长,成语是这其中的瑰宝,它短小而简练,有很多故事出自于成语。在生活中,成语无处不在,但我们却不了解这其中蕴含的意思,在这次综合性学习拓展中,我决定利用网络、书籍等有效对成语中的名人故事进行研究、学习。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成语故事书,了解有关成语的故事。

 2.上网查询有关成语故事的人物。并列成表格。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事例两则

 《一饭千金》 书、拼命习武,然而,挣钱的本事却一个也不会。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老奶奶为人家漂洗纱絮,人称“漂母”。她见韩信挨饿挺可怜,就把自己带的饭分一半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发誓要报答漂母之恩。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对漂母分食之恩始终没忘,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这就是“一饭千金”成语的来历。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四.结论

 1成语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成语事故人们留下的智慧结晶。每个短小的成语都会有一个属于他的典故。我国的语言文化远远不止这些,较大型的成语词典大约有20000条成语,每个成语都对应几个历史人物,诸葛亮、曹植、韩信、刘备、蔺相如〃〃〃〃〃〃

 2成语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

 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 形象鲜明的作用。

 3成语大多来源佛教,略举一些:一切众生,一丝不挂,一尘不染,一瓣心香,七手八脚,七颠八倒,人穷智短,八面玲珑,三生有幸,三灾八难,三姑六婆,三教九流,三头六臂,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千差万别,口碑载道,大千世界,慈悲,大吹大擂,大吹法乱,方便之门,水中捞月,水泄不通,水涨船高,牛头马面,功德无量,功德圆满,半路出家,半斤八两,四大皆空,生老病死,吐丝自缚,因果报应,因风吹火,回头是岸,安身立命,在劫难逃,有口皆碑,老僧入定,肉眼凡胎,自由自在,自作自受,衣钵相传,佛口蛇心,佛眼相看,作贼心虚,邪魔外道,拂袖而去,披毛戴角,抛砖引玉,拈花微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沿门托钵,金刚怒目,勇猛精进,皆大欢喜,看破红尘,苦海无边,借花献佛,旁门左道,神通广大,唯我独尊,救苦救难,清规戒律,现身说法,极乐世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僧多粥少,超凡入圣〃

关于成语中的名人故事3

 成语中有许多名人的故事,有时,这些成语可以在阅读和习作起到很大的作用。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小组决定对成语中的名人故事进行研究,了解成语中蕴含的古代名人故事和著名历史。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他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就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凿壁偷光:

 西汉时有一个名叫匡衡的人。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一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

 成语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其中既有历史名人故事,也有重要的历史,还记录着古人的日常生活和思想,博大精深,奥妙无穷。.成语集中地反映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它真是中国语言艺术的博物馆!

关于成语中的名人故事4

 成语:凿壁借光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主人,我想读遍你家所有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成语: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 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

 成语:韦编三绝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 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

 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 用。

 成语: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成语:牛角挂书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成语:囊萤映雪

 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关于成语中的名人故事5

  后起之秀

 东晋时,王忱(chen)在少年时代就显露出才气,很受亲友的 推祟。他的舅父范宁,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对王忱也很器重,有著 名文士拜访,他总让王忱到场接待。 有一次,王忱去看望舅舅,遇到了比他早出名的张玄。舅舅要他 俩交谈交谈。张玄早就听说王忱志趣不凡,很想与他谈谈。他年龄比 王忱要大,自然希望王忱先给自己打招呼,就端正地坐着等候关于成语中的名人故事短篇关于成语中的名人故事短篇。不 料,王忱见张玄这等模样,看不上眼.也默默坐着,一言不发。张玄见 他这样,自己又放不下架子,对坐了一会,怏怏不乐地离去。 事后,范宁责备王忱说:“张玄是吴中的优秀人才,你为什么不 好好与他谈谈?’’ 王忱傲慢地回答说:“他要是真心想和我来往,完全可以来找我 谈谈嘛。” 范宁听了这话,倒反而称赞起外甥来了:“你这样风流俊逸,真 是后来的优秀人才。” ” 玉忱笑着回答说:“没有您这样的舅舅,哪来我这样的外甥?”

 成语出处: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 范豫章谓王荆州,“卿风流逸望,真后来之秀。”

 成语释义:“秀”,优秀的意思,表示后辈中的优秀者。这则成语也称 “后起之秀”。

十个与名人有关的成语 及叙述

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一:青鸟传书

 1998年10月9日,国家邮政局发行JP72《第22届万国邮政联盟大会?1999北京(二)》纪念邮资片1套4枚,其中第三枚?情绿东方?,主图和邮资图内容一致,均为一只色彩斑斓的飞鸟,背景为驿站和长城,表现了我国古代青鸟传书的传说。

 据我国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名曰诏兰、紫燕(还有一只青鸟的名字笔者没有查阅到),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将吉祥、幸福、快乐的佳音传递给人间。据说,西王母曾经给汉武帝写过书信,西王母派青鸟前去传书,而青鸟则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汉宫承华殿前。在以后的神话中,青鸟又逐渐演变成为百鸟之王?凤凰。

 南唐中主李璟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诗?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李商隐有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崔国辅有诗?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借用的均是?青鸟传书?的典故。

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二:鱼传尺素

 1990年11月28日,原邮电部发行了J174M《中华全国 集邮 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小型张一枚,邮票图案为姑苏驿,边纸图案为古代铜器上的鱼形铭文,这些鱼形铭文,用的是?鱼传尺素?的说法来象征邮政通信。

 在我国古诗文中,鱼被看作传递书信的使者,并用?鱼素?、?鱼书?、?鲤鱼?、?双鲤?等作为书信的代称。唐代李商隐在《寄令狐郎中》一诗中写道:?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古时候,人们常用绢帛书写书信,到了唐代,进一步流行用织成界道的绢帛来写信,由于唐人常用一尺长的绢帛写信,故书信又被称为?尺素?(?素?指白色的生绢)。因捎带书信时,人们常将尺素结成双鲤之形,所以就有了李商隐?双鲤迢迢一纸书?的说法。显然,这里的?双鲤?并非真正的两条鲤鱼,而只是结成双鲤之形的尺素罢了。

 书信和?鱼?的关系,其实在唐以前早就有了。秦汉时期,有一部乐府诗集叫《饮马长城窟行》, 主要记载了秦始皇修长城,强征大量男丁服役而造成妻离子散之情,且多为妻子思念丈夫的离情,其中有一首五言写道:?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长相思,下言加餐饭。?这首诗中的?双鲤鱼?,也不是真的指两条鲤鱼,而是指用两块板拼起来的一条木刻鲤鱼。在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没有现在的信封,写有书信的竹简、木牍或尺素是夹在两块木板里的,而这两块木板被刻成了鲤鱼的形状,便成了诗中的?双鲤鱼?了。两块鲤鱼形木板合在一起,用绳子在木板上的三道线槽内捆绕三圈,再穿过一个方孔缚住,在打结的地方用极细的粘土封好,然后在粘土上盖上玺印,就成了?封泥?,这样可以防止在送信途中信件被私拆。至于诗中所用的?烹?字,也不是去真正去?烹饪?,而只是一个风趣的用字罢了。

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三:烽火传军情

 1994年11月7日,原邮电部发行《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小型张一枚,邮票图案为新疆库车县克孜尔尕哈的汉代烽火台遗址,边纸上的文字为14年在甘肃居延地区破城子烽塞遗址出土的东汉初年《塞上烽火品约》木简上的部分内容,再现了距今2000多年前我国西北边陲?谨侯望,通烽火?的历史遗迹。

 ?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 方法 ,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 报告 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在我国历史上,还有一个为了讨得美人欢心而随意点燃烽火,最终导致亡国的?烽火戏诸侯?的 故事 。

 周灭商后建都镐京,历史上称作西周。初期,周王为巩固国家,先后把自己的兄弟、亲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还建立了一整套制度,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四:黄耳传书

 信鸽传书,大家都比较熟悉,因为现在还有信鸽协会,并常常举办长距离的信鸽飞行比赛。信鸽在长途飞行中不会迷路,源于它所特有的一种功能,即可以通过感受磁力与纬度来辨别方向。

 信鸽传书确切的开始时间,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早在唐代,信鸽传书就已经很普遍了。五代王仁裕《天宝遗事》一书中有?传书鸽?的记载:?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九龄目为飞奴,时人无不爱讶。?张九龄是唐朝政治家和诗人,他不但用信鸽来传递书信,还给信鸽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飞奴?。此后的宋、元、明、清诸朝,信鸽传书一直在人们的通信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我国的历史记载上,信鸽主要被用于军事通信的目的。譬如在公元1128年,南宋大将张浚视察部下曲端的军队。张浚来到军营后,竟见空荡荡的没有人影,他非常惊奇,要曲端把他的部队召集到眼前。曲端闻言,立即把自己统帅的五个军的花名册递给张浚,请他随便点看哪一军。张浚指着花名册说:?我要在这里看看你的第一军。?曲端领命后,不慌不忙地打开笼子放出了一只鸽子,顷刻间,第一军全体将士全副武装,飞速赶到。张浚大为震惊,又说:?我要看你全部的军队。?曲端又开笼放出四只鸽子,很快,其余的四军也火速赶到。面对整齐地集合在眼前的部队,张浚大喜,对曲端更是一番夸奖。其实,曲端放出的五只鸽子,都是训练有素的信鸽,它们身上早就被绑上了调兵的文书,一旦从笼中放出,立即飞到指点的地点,把调兵的文书送到相应的部队手中。

古人传递信息的小故事

 在上林揣鼎编刮妆钙表水勃惊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着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汉使听后非常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却又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放回。

 我们今天用的风筝,在古时候曾作为一种应急的通信工具,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传说早在春秋末期,鲁国巧匠公输盘(即鲁班)就曾仿照鸟的造型?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种以竹木为材制成的会飞的?木鹊?,就是风筝的前身。到了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人们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纸糊之,便成了?纸鸢?。五代时人们在做纸鸢时,在上面拴上了一个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风筝?这个词便由此而来。

 最初的风筝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而制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军事侦察,或是用来传递信息和军事情报。到了唐代以后,风筝才逐渐成为揣鼎编刮妆钙表水勃惊一种的玩具,并在民间流传开来

 邮局的出现

 一般认为,邮局是波斯王居鲁士大帝创立的。居鲁士统治着一个疆土广袤的大帝国,由使者传递书信和信息已经不能适应帝国的需要。为此,他建立了一个由许多驿站组成的邮递行政部门,这便是最早的邮局。这些驿站间隔一定的距离,负责照料每日跑完一站路的驿马。

 中国在很早以前就有了邮政制度,到唐代基本完善。元朝还整顿了连接东西方的驿站传递制度。

 公元前31年,罗马人在奥古斯都统治时期,仿照这样的机构,建立了公共驿站。站里备有喂足草料的驿马和供过往官员住宿的客房。

 在中世纪,罗马式邮局已经消失,修道院遍布欧洲。修道院之间的通信通过使用称为撀尥祭瓟的羊皮纸卷进行。第一个修道院在纸卷上写上他们的传言,送达的各修道院再加上他们的传言,从而使纸卷越来越长。例如,传送圣?维落尔修道院院长死讯的纸卷长达9.5米,宽0.25米。人们称之为修士邮局。

 大清邮局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1862-1875年),是清代上海地区十三家主要的通邮站之一。经历了民营的信局-外国邮局-文报局-海关邮政-大清邮政等不同阶段。他是目前华东地区唯一留存的清朝邮局遗址,也是近代中国邮政历史的缩影。

 1878年(清光绪四年),烟台?华洋书信馆?在周村设立分馆,是为淄博地区大清邮政 机构的前身。1900年底,周村大清邮局开办。1902年,博山二等大清邮局设立,附 设八陡、西冶街2处代办所,并设信柜5处,有村镇信差2人,另有通沂水、王庄信差2人 ,通莱芜、泰安信差4人。1904年,临淄西关广顺号、卫生堂药店设邮政代办处。翌年 ,桓台设三等邮局,张店、索镇设分局。张店大清邮政分局设在原张店街里东四街,为商家 代办,办理信件和汇兑业务。时周村、淄川、新城(桓台)索镇、张店等局隶属济南总局, 博山、临淄、金岭、淄河等局隶属青州总局。

 辛亥革命以后,?大清邮局?改称?中华邮局?。邮局内部设邮务员、邮务佐、邮差、局役 四级。原张店大清邮政分局,迁至南北街。

 1919年1月,临淄中华邮局在临淄城建立,始为三等邮局,翌年10月升为二等邮局, 乡间设辛店、淄河店、孙娄店、西古城4处分柜。1920年8月设立桓台县邮局(三等局 )、张店邮局(三等局,后升为二等)、周村邮局(二等局)、博山邮局(二等局)。桓台 县邮局在北石桥、曹村扒头桥设信柜,属商家代办。

 1921年,博山邮局增设村镇巡外邮差2人,分南北2路,3日巡行一周。西河、源泉、 八陡、夏庄、邢家庄均设信柜。

 1924年,张店中华邮局改为二等二级局,租用民房3间,经营汇票、保价信、平信。南 定亦设邮政局。

 1926年,张店邮局迁至原张店二马路(今西一路),并增设包裹邮寄等业务。同时在福 胜里、卫固设置信箱,马尚、卫固分别设立邮寄代办所,办理小额汇兑业务。

 1931年,辛店分柜升为辛店邮局。

 1943年,铁山、卫固、石桥设邮政代办所,后改为邮务所,办理小额汇兑业务。

 1945年,张店、南定均为二等乙级邮局。张店邮局配有局长1人,邮务值2人,信差3 人,苦力4人。昌城、马尚亦设有邮政代办所。

 1948年3月,淄博全境解放,?中华邮局?即被战时邮局接收。

猜你喜欢:

1. 古代的成语典故大全

2. 古代给朋友书信范文

3. 古代文明礼仪的典故

4. 古代名人读书故事

5. 古代成语典故故事大全

描写信赖的成语和名言?

1、四面楚歌的故事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róng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jiǎ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péng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gāi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yú姬jī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pàn自刎wěn而死。

释义: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着又失败自杀的情节,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周围环境,而导致自己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在我们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日常行为表现不好,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喽。

2.破釜(fǔ)沉舟的故事

秦朝末年,秦派兵攻打复国后的赵国。赵军不敌,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军包围。被项梁、项羽叔侄等各路义军拥立的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让他们带领军队前去援救赵国。但是,宋义把兵带到安阳就不再前进了,在此停留了四十六天。项羽非常焦急,再三要求他渡江北上,与赵军里应外合,一举打败秦军。而宋义则希望赵、秦两军打得精疲力尽之时再发兵,以坐收渔翁之利。于是他严令军中不准轻举妄动。与此同时,宋义又宴请宾客,大吃大喝,而士兵、百姓却忍饥挨饿。项羽实在忍不下去,便杀死了宋义,将士们马上拥戴项羽为上将军。之后,项羽立即派出两名将军,率两万人马渡河解救巨鹿。取得小胜后,项羽下令全军渡河救援赵军。在全军渡河之后,他取了一系列果断的行动:把所有船只凿沉,把煮饭的锅都打破,把营房都烧掉,只携带三天的干粮,以此表示决一死战的决心,不给士兵留一点儿退路。项羽领军到达巨鹿,立即包围了秦军,经过九天激战,最终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 。

3.班门弄斧的故事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也称鲁般。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鲁班面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作“班门弄斧”。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4.卧薪尝胆的故事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hé lǚ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两年后阖闾的儿子夫差chāi率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押yā送到吴国做奴隶,勾践忍辱负重伺候cì hòu吴王三年后,夫差才对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国。其实勾践并没有放弃复仇之心,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但暗中训练精兵,强政励治并等待时机反击吴国。艰苦能锻炼意志,安逸反而会消磨意志。勾践害怕自己会贪图眼前的安逸,消磨报仇雪耻的意志,所以他为自己安排艰苦的生活环境。他晚上睡觉不用褥rù,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勾践为鼓励民众就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把越国强大起来,最后并找到时机,灭亡吴国。

5.围魏救赵的故事

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典故是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

6.三顾茅庐的故事

刘备很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统一国家。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shù,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有一次来到隆中。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并因诸葛亮不答应而哭,诸葛亮见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便答应与刘备共图大业。 那年诸葛亮才27岁。

7、完璧归赵的故事

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楚国原先丢失的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要是不答应他的请求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是答应吧,又怕上当。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们商量,但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这件事,便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既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宝玉的诚意。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只见蔺相如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点小瑕疵xiá cī,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和氏璧"有瑕疵,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让他指出来。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体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没想到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诚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和这块宝玉一块儿撞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面对柱子,就要摔过去。

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撞碎,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哩!”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惺惺jiǎ xīng xīng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会耍shuǎ鬼把戏,可别再上他的当!他就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赵王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斋戒zhāijiè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赠送宝玉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这才能把宝玉献上。”秦王本不想这样做,但见蔺相如态度坚决,只得无奈wú nài地说:“好!就这么办吧!”说完,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

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公馆里。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人的样儿,把那块宝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至于秦王会把他怎么样,他一点也没有考虑。

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吧,赵国在军事上作了准备,恐怕打不赢。最后,秦王十分恼怒,可又见蔺相如机智勇敢,是位难得的人才,也没有为难他,便放他回到赵国去了。

8、图穷匕见的故事

战国末期,秦国实力强盛,攻灭了韩、赵两国后,又向燕国进军。为此,燕太子丹决定派人去行刺秦王,以期扭转局势。

太子丹物色到一位勇士,名叫荆轲。他擅长剑术,是行刺秦王的最好人选。为了使荆轲能接近秦王,特地为他准备了两样秦王急于想获得的东西:一是从秦国叛逃到燕国的将领樊於期的头颅,二是燕国 (今河北某县)的地图,表示燕国愿将这块地方献给秦国。这两样东西分别放在匣子里。行刺秦王的匕首,就放在卷着的地图的最里面。此外,还为荆轲配了一名助手,此人叫秦舞阳。临行时,太子丹等身穿丧服,将荆轲送到易水边。

秦王得知燕国派人来献两样他最需要的东西,非常高兴。在都城咸阳宫内隆重接见。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颅的匣子走在前面,秦舞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跟在后面。

秦舞阳在上台阶时,紧张得双手颤抖,脸色变白。荆轲赶紧作了解释,并按秦王的要求,接过秦舞阳手里装有地图的匣子,当场打开,取出地图,双手捧给秦王。秦王慢慢展开卷着的地图,细细观看。快展到尽头时,突然露出一把匕首。荆轲见匕首露现,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举起匕首便刺。

但是,荆轲并未刺中秦王。秦王急忙拔剑自卫,却又一时拔不出来。于是两人绕着柱子转。卫兵因没有秦王命令,不敢擅自上前。就在这紧张的时刻,秦王的侍臣突然将医袋抽打荆轲,并提醒秦王把剑推到背后拔出。秦王顿时醒悟过来,迅速拔出剑来,一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倒地后,将匕首投向秦王。结果未中,被拥上来的卫兵杀死。

9、望梅止渴的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带兵去攻打张绣,一路行军,走得非常辛苦。时值盛夏,太阳火辣辣地挂在空中,散发着巨大的热量,大地都快被烤焦了。曹操的军队已经走了很多天了,十分疲乏。这一路上又都是荒山秃岭,没有人烟,方圆数十里都没有水源。将士们想尽了办法,始终都弄不到一滴水喝。头顶烈日,战士们一个个被晒得头昏眼花,大汗淋淋,可是又找不到水喝,大家都口干舌燥,感觉喉咙里好像着了火,许多人的嘴唇都干裂得不成样子,鲜血直淌。每走几里路,就有人倒下中暑死去,就是身体强壮的士兵,也渐渐地快支持不住了。

曹操目睹这样的情景,心里非常焦急。他策马奔向旁边一个山岗,在山岗上极目远眺tiào,想找个有水的地方。可是他失望地发现,龟jūn裂的土地一望无际,干旱的地区大得很。再回头看看士兵,一个个东倒西歪,早就渴得受不了,看上去怕是难得再走多远了。

曹操是个聪明的人,他在心里盘算道:这一下可糟糕了,找不到水,这么耗下去,不但会贻yí误战机,还会有不少的人马要损失在这里,想个什么办法来鼓舞士气,激励大家走出干旱地带呢? 曹操想了又想,突然灵机一动,脑子里蹦出个好点子。他就在山岗上,抽出令旗指向前方,大声喊道:“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结满了又大又酸又甜的梅子,大家再坚持一下,走到那里吃到梅子就能解渴了!”

战士们听了曹操的话,想起梅子的酸味,就好像真的吃到了梅子一样,口里顿时生出了不少口水,精神也振作起来,鼓足力气加紧向前赶去。就这样,曹操终于率领军队走到了有水的地方。

10、草船借箭的故事

周瑜yú非常嫉jí恨诸葛亮,总想找个理由杀掉诸葛亮。

一天,周瑜让诸葛亮造10万枝箭,并说10天内就要。诸葛亮痛快地答应了,说:“我3天之内就送10万枝箭过来。”周瑜很吃惊。诸葛亮向鲁肃借了20只快船,600名士兵,把每条船用布蒙上,两边堆满一捆捆kǔn kǔn的干草。周瑜得知这一情况后,心里非常怀疑,不知诸葛亮又在玩什么花样。到第三天,天还没亮,诸葛亮便派人将鲁肃请来,说:“请您和我一同去取箭。”然后,把20条快船用长绳连起来,一直往江北驶去。当时,长江上雾云很大,对面看不见人。鲁肃心里不明白,问诸葛亮怎么回事。诸葛亮只是笑,并不回答。

不久,船靠近曹操的水寨zhài诸葛亮命令将船头朝东船尾向西,一字摆开。又叫士兵一起敲鼓呐喊nà hǎn。曹操听了报告,说:“雾天作战,恐怕有埋伏。先让水陆军的弓箭手向他们射箭,雾散后再进军。”于是,箭像雨点一样射向那20条船。箭头准确地落在草捆上,排得密密麻麻。过了一会儿,诸葛亮命令船头掉过来,再由西向东排开,于是,另一面又被射满了箭。等到太阳要升起来时,雾也快散了。诸葛亮命令军士开船,并一起大喊:“谢谢丞相的箭!”

船到了南岸,周瑜已经派了500名军士在江边等着搬箭,卸xiè完后共有十二三万枝箭。鲁肃见了周瑜,把诸葛亮借箭的事说了一遍。周瑜叹气说:“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实在不如他啊!”

求教,仁、智、礼、义、信各有什么典故或故事吗?给每举一例吧

一 分别写出诚信的成语和名言

一言九鼎

读来音:自yī yán jiǔ dǐng

解释: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

出处:《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

二 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俗语、成语亦可)

1、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战国墨翟《墨子·修身》

译文:志向不坚定的人,智慧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讲话不守信用的人,他的行动就不会果敢。

2、海岳尚可倾,口诺终不移。——唐李白《酬崔五郎中》

译文:大海可以干枯,山岳可以倒塌,许下的诺言始终不可改变。

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春秋孔子《论语·为政》

译文:人要是失去了信用或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

4、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战国庄周《庄子·渔父》

译文: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

5、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战国孟子《孟子·离娄上》

译文:真诚,是自然之理;心地真诚,是为人处世之理。

三 关于诚信的成语,名人名言

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 —— 孟德斯鸠

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 但丁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 刘备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 张衡

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 李白

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 神涵光

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品质。

——

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 —— 郭沫若

害羞是畏惧或害怕羞辱的情绪,这种情绪可以阻止人不去犯某些卑鄙的行为。

—— 斯宾诺莎

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 —— 德谟克利特

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 —— 凯洛夫

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

—— 罗曼·罗兰

理智要比心灵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 —— 高尔基

共产主义不仅表现在田地里和汗水横流的工厂,它也表现在家庭里、饭桌旁,在亲

戚之间,在相互的关系上。 —— 马雅可夫斯基

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只不过受到的诱惑不足而已;这不是因为他们生活单调

刻板,就是因为他们专心一意奔向一个目标而无暇旁顾。 —— 邓肯

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 —— 列夫·托尔斯泰

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道德上应该是清白的,身体上应该是清洁的。 —— 契

诃夫

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 —— 马克思

守法和有良心的人,即使有迫切的需要也不会偷窃,可是,即使把百万金元给了盗

贼,也没法儿指望他从此不偷不盗。 —— 克雷洛夫

精神上的道德力量发挥了它的潜能,举起了它的旗帜,于是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正义

感在现实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 —— 黑格尔

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在

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以外也是道德。 —— 贝多芬

如果道德败坏了,趣味也必然会堕落。——狄德罗

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 —— 贝多芬

装饰对于德行也同样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德行是灵魂的力量和生气。 —— 卢梭

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国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礼。 —— 卢梭

让我们把不名誉作为刑罚最重的部分吧! —— 孟德斯鸠

对于事实问题的健全的判断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础。 —— 夸美纽斯

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不是由文字。 —— 夸美纽斯

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 —— 赫尔巴特

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盖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

德也。 —— 培根

阴谋陷害别人的人,自己会首先遭到不幸。 —— 伊索

智者宁可防病于未然,不可治病于已发;宁可勉励克服痛苦,免得为了痛苦而追求

慰藉。 —— 托马斯·莫尔

我们有力的道德就是通过奋斗取得物质上的成功;这种道德既适用于国家,也适用

于个人。 —— 罗素

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

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 —— 鲁迅

只有在不仅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了这种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

上,超越阶级对立和超越这种对立的回忆的、真正人的道德才成为可能。 —— 恩

格斯

我们有无产阶级道德,我们应该发展它,巩固它,并且以这种无产阶级道德教育未

来的一代。 —— 加里宁

当前的任务是,即使在最困难的条件下,也要挖掘矿石,提炼生铁,铸造马克思主

义世界观以及与这一世界观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纯钢。 —— 列宁

自觉心是进步之母,自贱心是堕落之源,故自觉心不可无,自贱心不可有。 ——

邹韬奋

知耻近乎勇。 —— 孔丘

辱,莫大于不知耻。 —— 王通

革命道德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是从日常的坚持不懈的斗争和锻炼中发展和巩固

起来的,正如玉石越磨越亮,黄金越炼越纯一样。 —— 胡志明

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但做人处事的法

子,却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 —— 鲁迅

不是不能见义,怕的是见义而不勇为。 —— 谢觉哉

要留心,即使当你独自一人时,也不要说坏话或做坏事,而要学得在你自己面前比

在别人面前更知耻。 —— 德谟克利特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诸葛亮

君子忧道不忧贫。 —— 孔丘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 子贡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 荀况

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 —— 韩非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诸葛亮

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 白居易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 魏徵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 李商隐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

王安石

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 —— 司马光

奢则妄取苟取,志气卑辱;一从俭约,则于人无求,于己无愧,是可以养气也。

—— 罗大经

半截粉条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诸生不解余衷曲,反谓余为算细人。 ——

徐特立

让自己完全受财富支配的人是永不能合乎公正的。 —— 德谟克利特

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度过难关;谁在富足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

就会死于饥寒。 —— 萨迪

奢侈总是跟随着 *** , *** 总是跟随着奢侈。 —— 孟德斯鸠

奢侈的必然后果——风化的解体——反过来又引起了趣味的腐化。 —— 卢梭

礼仪的目的与作用本在使得本来的顽梗变柔顺,使人们的气质变温和,使他尊重

别人,和别人合得来。 —— 约翰·洛克

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 管仲

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不故加之而不怒。 —— 苏轼

我们应该注意自己不用言语去伤害别的同志,但是,当别人用语言来伤害自己的

时候,也应该受得起。 —— ***

礼貌使人类共处的金钥匙。 —— 松苏内吉

讲话气势汹汹,未必就是言之有理。 —— 萨迪

不论你是一个男子还是一个女人,待人温和宽大才配得上人的名称。一个人的真

正的英勇果断,决不等于用拳头制止别人发言。 —— 萨迪

火气甚大,容易引起愤怒底烦扰,是一种恶习而使心灵向着那不正当的事情,那

是一时冲动而没有理性的行动。 —— 彼得·阿柏拉德

青年人应当不伤人,应当把个人所得的给予各人,应当避免虚伪与欺骗,应当显

得恳挚悦人,这样学着去行正直。 —— 夸美纽斯

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 —— 约翰·洛克

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 —— 孟德斯鸠

坏事情一学就会,早年沾染的恶习,从此以后就会在所有的行为和举动中显现出

来,不论是说话或行动上的毛病,三岁至老,六十不改。 —— 克雷洛夫

礼貌经常可以替代最高贵的感情。 —— 梅里美

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也是最珍贵的东西。 —— 冈察尔

脾气暴躁是人类较为卑劣的天性之一,人要是发脾气就等于在人类进步的阶梯上

倒退了一步。 —— 达尔文

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

—— 泰戈尔

曾参,春秋末期鲁国有名的思想家、儒学家,是孔子门生中七十二贤之一。他博学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养性,德行高尚。

有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办事,年幼的儿子吵着要去。曾参的妻子不愿带儿子去,便对他说:“你在家好好玩,等妈妈回来,将家里的猪杀了煮肉给你吃。”儿子听了,非常高兴,不再吵着要去集市了。

这话本是哄儿子说着玩的,过后,曾参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参却真的把家里的一头猪杀了。妻子从集市上回来后,气愤地对丈夫说:“我是哄儿子说着玩的,你怎么就真把猪杀了呢?”曾参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他不懂事,还没有辨别能力,接触到的是父母,所以什么都跟父母学。你现在哄骗他,等于是在潜移默化地教他学会欺骗。再说,你现在欺骗了孩子,孩子以后自然也就不相信你了,你以后还怎么教育孩子?”

郭汲不失信于孩子

郭汲,东汉人,官至大司空、太中大夫。他一贯注重恩德,在当时声誉很好。

郭汲在并州任职时,一次下去考察,途经美稷县,当地的孩子们闻讯后,自发地聚集到一起夹道欢迎他。郭汲不知情,就问:“小朋友,你们这是在干什么呀?”孩子们回答说:“听说您要来,我们特来欢迎!”郭汲闻言赶忙下马,一一答谢。在美稷县办完事后,孩子们又闻讯赶来送郭汲,并问他什么时候返回。郭汲立即让随从计算返程的日期,告诉了他们。

由于事情办得十分顺利,返回美稷县的日子比预期早了一天,但为了不失信于孩子们,郭汲下令在县城外的野亭露宿一晚,等到第二天才入城……

四 有关诚信的成语,名言,诗句

诚信是人最美丽的外套,是心灵最圣洁的鲜花。

诚信像一面镜子,一旦打破,你的人格就会出现裂痕。

诚信是前进的路,随着开拓的脚步延伸。

诚信是做人之根本,立业之基。

五 关于诚信的成语和名言

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海涅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诚实是力量的一种象征,它显示着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安全感与尊严感。

——艾琳·卡瑟

民无信不立。

——孔子

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怯懦。

——高尔基

没有诚实何来尊严。

——西塞罗

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

——大仲马

真话说一半常是弥天大谎。

——富兰克林

六 描写信赖的名言

告戒人要诚信的名言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内外相应,言行相称内。

*、真者容,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伪欺不可长,空虚不可久,朽木不可雕,情亡不可久。

*、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

*、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

*、欺人只能一时,而诚实却是长久之策。

*、生命不能从谎言之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

*、对己能真,对人就能去伪,就像黑夜接着白天,影子随着身形。

*、没有诚实何来尊严?

*、人若能摒弃虚伪则会获得极大的心灵平静。

七 坚守诚信的成语和名言

一、坚守诚信的成语:一诺千金

读音:yí nuò qiān jīn

释义:指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也叫千金一诺。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译文:的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的一个诺言。

近义词:言而有信。

反义词:言而无信。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常与“出言不苟”连用。

二、坚守诚信的名言:

1、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账。—— ***

2、你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相报。——李嘉诚

3、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礼记·儒行》

意思是:不要把金玉当成宝物,而忠诚与信用才是宝出自。

4、不诚实诚无不动者,修身则身正,治事则事理。——(宋)杨时《二程粹言·论道篇》

意思是:没有真诚所涉及不到的,用真诚提高自己以养就能规范,从真诚去处理事情就能完美。

5、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出自《弟子规》

意思是:说话办事,信诚在先;欺骗与胡说,那怎么可以呢?

(7)描写信赖的成语和名言扩展阅读

坚守诚信的典故:

汉朝的开国功臣韩信,处幼时家里很贫穷,常常衣食无着,他跟着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饭剩菜过日子。小韩信白天帮活,晚上刻苦读书,刻薄的嫂嫂还是非常讨厌他读书,认为读书耗费了灯油,又没有用处。

于是韩信只好流落街头,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有一位为别人当用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读书,还每天给他饭吃。面对老婆婆的一片诚心,韩信很感激,他对老人说:“我长大了一定要报答你。”老婆婆笑着说:“等你长大后我就入土了。”

后来韩信成为著名的将领,被刘邦封为楚王,他仍然惦记着这位曾经给他帮助的老人。他于是找到这位老人,将老人接到自己的宫殿里,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她。

八 关于信任的 成语 中国古代名言 和诗句

成语:

1、不言而信:出自《庄子·田子方》旧指君子不用说什么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形容有崇高的威望。

2、取信于民:出自《汉书·楚元王传》取得人民的信任。

3、小信未孚: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孚:为人所信服。小信用未能信任。

4、欺上瞒下:出自《奏免科率状》对上欺骗,博取信任;对下隐瞒,掩盖真相。

5、一诺千金:出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诺:许诺。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古代名言:

1、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丘《论语 ·颜渊》

译文: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这个国家就不能存在下去了。

2、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孟子·离娄上》

译文:诚信是自然的规律,追求诚信是做人的规律。

3、言无常信,行无常贞,唯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荀子《不苟》

译文:说话没有定准,行为失去原则,只要利益在哪里,他就往哪里靠,这样的人,就说的是小人了。

4、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荀子·不苟》

译文:君子陶冶思想性情,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没有什么比诚心诚意更重要的了。

5、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程颐

译文:一个人如果不讲忠诚,信义,那么他将无法在世界上立足。

诗句:

1、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君子行》

译文:指经过瓜田,不可弯腰提鞋;经过李树下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

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论语》

译文:君子心胸开阔,神定气安。小人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3、海岳尚可倾,口诺终不移。——李白《唐诗纪事·卷十八》。

译文:大海可以干枯,山岳可以倒塌,许下的诺言始 终不可改变。

4、但见丹诚赤如血,谁知伪言巧似簧。 ——白居易《天可度》

译文:但是看上去是一副赤血忠心的样子,谁能想得到其实全都是骗人的话。

5、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屈原《九章·抽思》

译文:(自身的)美德无法向他人索取,(远播的)美名不可能是虚造作。

九 表示“信赖”“诚信”的成语,名言警句100个。

君子一言,快马一鞭{驷马难追}

人类最不道德订户,是不诚实与懦弱.——高尔基

人生百年以诚为贵,国家兴旺依法则灵

诚实是力量的一种象征,它显示着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安全感与尊严感--艾琳.卡瑟

十 关于词语“信赖”的格言警句

一、 小信成则大信立。

出自:春秋.韩非子《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篇》。

翻译:小的诚信树立了,大的诚信才能树立。

二、国以信而治天下,将以勇而镇外邦。

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八回》。

翻译:国家讲诚信,才能治理好天下;将帅带兵勇猛,才能抵御外来的侵略。

三、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端悫诚信,拘守而详,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任。

出自:春秋.荀子《荀子·修身》。

翻译:有辛苦劳累的事情,便去抢着去做,有好的事情却能够让给别人,端庄忠诚,遵守礼法能够明察事理。这样的人周边天下,即便是四方的蛮夷,人们有没有不信任他的。

四、世事唯品一个信,人情常带三分疑。

出自: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二十九章》。

翻译:世上最重要的是讲诚信,人们在交往中常常互相猜疑。

五、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学而》。

翻译:与朋友交往,讲话一定要有诚信。

“仁”的核心思想应该是“仁爱慈善”,

“义”的核心思想应该是“正义奉公”,

“礼”的核心思想应该是“尚礼守法”,

“智”的核心思想应该是“崇智求真”,

“信”的核心思想应该是“诚实守信”。

“仁”,是指同情、关心和爱护这样的心态,即“仁爱之心”。关于“仁”,最早出自《尚书》。《尚书》中说:“克宽克仁,彰信兆民”,意思是说当年商汤用宽恕仁爱之德,明信于天下的百姓。“仁”最早的涵义是“亲人”的意思,《说文解字》中说:“亲,仁也”,又说:“仁,亲也”。主要是指家庭成员之间、氏族亲人之间要“亲爱”,这种“仁爱”之情,仅仅局限于家族亲属之间。随着历史演变,“仁”的涵义得到了进一步扩展,由“亲人”发展到了“爱人”。老子说:“与,善仁”。意思是与人交往要友爱、真诚、无私。孔子曾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里“仁”已成为人生道德的最高境界,为了维护“仁”,可以“杀身”,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这一道德理念。由此可见,在“仁”的情感范围由家族扩展到社会的同时,“仁”的道德内涵和道德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第一要素。

“义”,是指正当、正直和道义这样的气节,即“正义之气”。“义”的原义是指人的仪表,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对亲密友谊、对美好善良的追求。《说文解字》曾这样解释,“义(义),己之威仪也。从我从羊。”意思说,“义”是一个人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涵养,我们崇尚羊的形象和涵养,要像羊一样温和、善良、美好。这里讲的“义”,主要是指一种美好、善良的情感和气节。羊在我们生活中,从古至今都是六畜之首,是最美的食品。中国人非常崇尚羊,古人在造字的时候,把“羊”都用在最美好的事物上面。比如,羊与鱼构成了“鲜”,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羊和鱼都是最鲜美的食品,最好吃的食品。中国人最美好的字眼“美”、“善”上面都有一个“羊”字,都是用“羊”作主要部首来构造的,这反映了人们对羊所具备的美好境界的追求,并把这种境界作为国人应该追求的品行,作为应该提倡的道德。《说文解字》把“义”同“美”和“善”联系起来解释,“美”和“善”是“羊”字头,“义”的繁体字“义”也是羊字头。所以,义、美、善是同义的。古人强调“义气”,就是指这样一种美好善良的境界和正直正义的气节。孔子极为推崇“仁”德,提倡“杀身成仁”。而孟子非常推崇“义”德,说要“舍生取义”。“杀身”和“舍生”是相同的意思、相同的境界,说明孟子是把“义”和“仁”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认识的。我们讲中华传统美德主要是“仁、义、礼、智、信”五大要素,通常也简化成“仁义道德”,可见,在这五大要素里最重要的是“仁”和“义”两德,是最核心、最基本的两大要素。古人云:“仁则荣,不仁则辱”,“由义为荣,背义为辱”,说明中国传统道德的荣辱观也是以是否做到“仁”和“义”作为主要标准的。

“礼”,是指礼仪、礼貌和礼节这样的规矩,即“礼仪之规”。“礼”最初是原始社会祭神祈福的一种习俗和仪式。《礼记·表记》中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指的就是一种仪式、一种习俗,当时还没有把“礼”作为一种道德规范、道德准则和道德理念加以明确和倡导。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关于“礼”的认识和理解也有了新的变化。《礼记·表记》中说“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说的是殷人尊神,而周人事鬼敬神而远之,开始远离它,并且“制礼作乐”,逐步把这些礼仪规范起来,对在哪种情况下实行什么样的礼节、举行什么样的礼仪、讲究什么样的礼貌进行了具体规范,提倡以“礼乐”治天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礼”的内容又有了创造性的变化,开始将“礼”作为道德准则加以提倡。我国最古老的诗集《诗经》中就有“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的诗句,意思就是说:看那老鼠还有一张脸皮,做人岂能无礼仪;如果一个人没有礼仪,不去死还干什么?孔子也有一句名言:“克己复礼为仁”,意思是说,每个人都应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欲望、冲动的情绪和不正确的言行,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使自己的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规定。这说明“礼”在道德领域已经被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加以尊重、加以规范、加以倡导。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管仲,更提出了“礼仪廉耻,国之四维”的治国理念,把“礼”放在道德规范之首,表明“礼”已经由原来的一种习俗和仪式逐步地规范为一种道德教化和道德理念,升华为治国的四大要素之首。中国人向来把“礼”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以礼仪之邦来表明我们是文明的,不讲礼仪是不文明的。由此可见,“礼”在中华传统美德中同样有着重要位置。

“智”,是指辨是非、明善恶和知己识人这样的能力,即“智谋之力”。“智”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要素之一,很早就出现在文字记载里。孔子常说:“君子道有三:仁者不忧,智者不虑,勇者不惧。”《中庸》云:“智仁勇三者,天下之大德”。大家熟悉的《论语》中的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讲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才是智慧之举。这里讲的“是知也”就是指“这才是智慧、这才是聪明、这才是智者”。孔子、孟子在继承和发展唐尧、禹舜、商汤等关于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是非、认识善恶这样的聪颖、智慧思想的基础上,丰富了“智”的具体思想内容,提升了“智”作为一种道德要求在道德规范中的地位,使之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新的道德概念和价值取向,成为对人们思想道德和文明素质方面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信”,是指诚实守信、坚定可靠、相互信赖这样的品行,即“诚信之品”。“信”不是简单的诚实,信用才是“信”最基本的内涵。它不仅要求人们在自己的行为上要诚实和守信,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对某一个事物、某一种理念认识上的坚定可靠,反映出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相互信赖的关系。缺乏坚定可靠和相互信赖这样一种基础,人们在自己的行为上也难以实现诚实和守信。关于“信”,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认识了它,并且积极地加以提倡。历代贤人圣哲关于“信”的强调不绝于书,甚至包括像《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一些古典文学名著里面,也都强调“信”的道德理念,都有关于“信”的人性诠释和故事描绘。《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记载说:“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意思是说统治者有“信”,是立国的根本,是老百姓得以生存的基础。老子说:“言,善信”。意即说话要恪守信用。孔子也说,“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又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他还把“言必信,行必果”、“敬事而信”作为规范弟子言行的基本要求,把诚信看作做人立世的基点。孟子则把诚信看作社会的基石和做人的准则,他所谓“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的阐述,即是其证。《贞观政要》中唐代名相魏征说:“德礼诚信,国之大纲”,把“信”作为治国之大纲来加以强调。《旧唐书》里说“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尚书》写道:“信用昭明于天下”。《诗经》里面有一句非常有名的成语叫“信誓旦旦”。像这样一种对“信”的认识、对“信”的提倡、对“信”的崇拜,从古至今像一棵常青树一样存活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世代繁衍的思想文化沃土中,说明“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历来被人们所肯定、所推广。

那么,如何看待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五大基本要素呢?从五大要素的关系看,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大厦的根基,也可以说是道德大厦的支柱。从基本内涵来看,“仁”主要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关怀、互相尊重和互相爱护的情感,是世间万物共生、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一种道德规范;“义”是超越自我、正视现实、仗义公道的做人态度;“礼”是建立人际关系、社会秩序的一种标准和规则;“智”是人认识自己、了解社会、解决矛盾、处理问题的眼光和能力;“信”是人们交往和处事的道德准则。“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要求,是我们要很好遵循的、最重要的五种社会道德规范。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各种组合的比较来看,“仁、义、礼、智、信”是人们应该履行的基本义务和主要品行,在道德建设中具有基础地位。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产生、发展的历史来看,“仁、义、礼、智、信”在中华民族道德建设的长河中具有本源地位。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林林总总、丰富多彩的庞大体系来看,“仁、义、礼、智、信”具有主导地位。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广泛性、深远性影响来看,“仁、义、礼、智、信”带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发展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整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