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的运用应该注意什么_成语的运用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谈谈我对“成语的运用应该注意什么”的一些看法。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1.关于成语运用的问题

2.成语的运用

3.语文的“成语运用”应该怎样做哇(即判断一个成语在

4.成语的正确运用方法

5.成语运用过程中常见的八种误区是哪些

成语的运用应该注意什么_成语的运用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关于成语运用的问题

       第一部分:牢记六种病句类型的特点

       高考考纲要求:

       能正确辨析并修改病句

       高考病句的六种类型: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多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一.语序不当

       方法1、记典型句子各一个,找出对应词性,逐一套用――查中心词前多层修饰语的语序(中心词可以是全句的主谓宾,也可以是句中的某个带修饰语的名词或动词)

        1.多层定语的次序。(记句子——谁的——多少——怎样的——属性)

        牢记类句:她是国家队的(a.表领属性的——表“谁的”)一位(b表数量的——表“多少”)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c动词性短语——表“怎样的”)优秀的(d形容词性短语)篮球(e名词)女(f名词)教练。

        例句①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有效的改正错误提高思想水平的方法。

        运用:句中宾语中心词“方法”的前面有一个长定语,“有效的”是一个形容词,相当于例句中的“优秀的”,“改正错误”“提高思想水平”是两个动词性短语,相当于例句中的“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对照例句,可见位置不对,应为“改正错误提高思想水平的有效的方法”。

        例句② 许多附近的妇女、老人和孩子都跑来看他们。

        运用:句中主语中心词“妇女、老人和孩子”的前面有两个修饰语,“许多”表数量,相当于例句中的“一位”,“附近”是地点,相当于例句中的“国家队的”,对照例句,可见这两者的位置应对调过来,成为“附近的许多妇女、老人和孩子”才通顺,从而判定原句语序不当。

        2.多层状语的次序。(记句子――何时-何地-何范围-何种情态,“怎样”-表对象“同谁”)。

        牢记类句:许多老师昨天(何时)在休息室里(何地)都(范围)热情地(何种情态)同他(何对象,“谁”)交谈。

        例句① 留在幼儿园的孩子们,都一个一个甜蜜地睡在床上。

        运用:句中谓语中心词“睡”的前面有三个修饰语,“甜蜜地”表情态,相当于例句中的“热情地”,“都”表范围,应放在数量词“一个一个”的后面,从而判断出原句是病句。

        例句② 美国有十五个州禁止黑人在**场所与白人享有平等的地位。

        运用:句中动词“享有”前有两个修饰语,“在**场所”相当于例句中的“在休息室里”,“与白人”相当于例句中的“同他”,比较可以发现,这两个修饰语的位置应对调过来,才符合次序,从而判定原句语序不当。

        方法2、一般来说,修饰语和虚词放在谁的前面就修饰谁。要查看修饰得是否合适。

        例句① 如果趁现在不赶快检查一下工作,就可能会出问题。

       运用:原句想表达的意思是要“趁现在赶快检查工作”,“不”是虚词,现在放在“赶快“的前面,成了修饰“赶快检查一下工作”,而遗漏了“趁现在”的意思,故语序不当。

        例句② 李老师呼哧呼哧累得直喘粗气。

        运用:句中“呼哧呼哧”是为了修饰“直喘粗气”的样子,而不是修饰“累得”,根据“修饰语放在谁的前面就修饰谁”的原则,应放在“直喘粗气”的前面。

       方法3、复句中关联词语序分两种情况:

       同一主语,主语在前,格式为:主语+前关联词+主语+后关联词。

       不同主语,关联词在前,格式为:关联词+主语①+关联词+主语②

        例如:①你因为不努力学习,(你)所以成绩下降。(同一主语)

        ②因为你不好好学习,所以老师很为你的成绩担心。(不同主语)

        例句① 他如果再犯类似的错误,学校就有开除他的危险。

        运用:读句子,确定原句要表达的意思是――他再犯错误,他将被开除。属于同一主语的情况,而原句后一句的关联词“就”的前面用的是“学校”,格式不对,应改为“他如果再犯类似的错误,就有被学校开除的危险”才通顺,从而判断出原句是病句。

       二.搭配不当

        方法4、简化成分,重新阅读,看是否搭配――查是否主谓、动宾、主宾搭配不当。

        例句:①本世纪末,是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运用:第一步,简化全句句子成分,去掉长定语或长状语,则全句为:本世纪末是目标。

        第二步,重新阅读,看是否搭配:“本世纪末”是一个时间,很显然不能和“是目标”搭配,故这个句子是一个主谓不搭配的病句。

        例句② 他多么渴望一个学习的机会呀!

       运用:第一步,简化全句句子成分,去掉长定语或长状语,则全句为:他渴望机会。

        第二步,重新阅读,看是否搭配:“渴望机会”显然不成立,故这个句子是一个动宾不搭配的病句。

        例句③ 这最后一天的劳动是同学们最紧张、最愉快、最有意义的一天。

       运用:简化成分,去年长定语,只保留中心词,则全句变为“劳动是一天”,

       很显然不恰当,属主宾搭配不当。

        方法5、检查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关系――查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搭配不当。

        例句① 鲁迅表现出极大的爱国主义思想。

        运用:修饰语“极大的”和“爱国主义思想”不能搭配,应为“极强的”或“高度的”。

        例句② 他有一双聪明能干的手。

       运用:句中宾语中心词“手“前有两个修饰语——“聪明”和“能干”,“能干”可以修饰“手”,而“聪明”则不可以,构成修饰语和中心词的搭配不当。

       方法6、注意抓重点词(是否、能否、有无、和、与、以及等),一些并列短语和“、”――查一面与两面的搭配不当。

        例句① 做好生产救灾工作,决定于干部作风是否深入。

        运用:看到有“是否”,即想到一面与两面不搭配的问题,而前面的“做好生产救灾工作”只有一个方面,后面的“是否”却是两个方面。

        例句② 他能密切联系和关心群众的痛痒。

        运用:看到有“和”,即想到一面与两面不搭配的问题,仔细分析两个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的关系,“关心痛痒”可以,而“联系痛痒”则讲不通,故是病句。

        例句③ 作家敏锐地察觉、扶植新生的幼芽。

        运用:看到有“、”,即想到一面与两面不搭配的问题,仔细分析“敏锐地察觉、扶植”这一短语,“敏锐地察觉”可以,“敏锐地扶植”则不可以。

       三.成分残缺或多余

        残缺:

        方法7 介宾短语不能作主语,抓重点介词(由于、通过、经过、由于、为了、在等)――查主语残缺。

        例句经过学习,使我提高了文化水平。

        运用:全句的谓语是动词“使”,而“经过学习”是一个介宾短语,介宾短语不能做主语,这样就使得全句没有了主语,成为病句。改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将介词“经过”去掉,让“学习”做主语;一是将“使”去掉,让“我”做主语,“提高”做谓语。

        方法8 注意长句子(多层定语,多层状语),简化成分,改换说法,自己补充――查谓语、宾语残缺。

       例句① 我们必须按照关于“语言这个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的教导。

        运用:注意句子后半部分的内容。简化成分,可能有的同学化简成“我们按照教导”,似乎也能讲得通。但改换说法,将句子后半部分的内容改为“老师的话”,则应简为“我们按照话”,则难以讲通,而应为“我们按照老师的话去做”,从而判断出原句缺谓语,是病句

       多余:

        方法9、分析中心词,对照修饰词,注意抓近义词(重要的有左右、大约、近、上下等)看句中是否有重叠的意思――查语句重复。

        例句① 一年来,妇女工作已打下了相当的工作基础,获得了一定的工作经验。

        运用:“工作”在句中三次出现,造成了语句重复。

        例句② 现在同学们已选出了班长,负责掌握班级的日常事务。

        运用:句中“负责”与“掌握”是近义词,用一个即可表达句意,同时用则是语句重复。

        例句③ 老师看上去年纪近30岁上下。

        运用:句中“近”和“上下”是近义词,同用,即可判定该句为语句重复的病句。

        例句④ 今天是除夕之夜。

        运用:“除夕”是指“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已包含“晚上”之意,后再加“之夜,则构成了语句运用:重复。类似的说法还有“凯旋而归”,“过虑的想法”等,须注意。

       四.结构混乱:

        方法10 感觉语句不通,查对不通的句子两头是否用了两种讲述的句式,改换或去掉一端后句子是否通顺,尤其要注意介词短语中介词结构是否完整,――查句式杂糅型结构混乱。

       例句① 多年来曾被经济思想束缚下的群众也觉悟起来。

        运用:句中有一个介词短语“被……束缚下的”,应或为“被……束缚的”,或为“在……束缚下的”,交*使用,则构成句式杂糅型结构混乱。

        例句② 这次网络班的学员,除北大本校人员外,还有来自清华大学等15所高校的教师、学生和科技工作者也参加了学习。

        运用:感觉句子的后半部分不通顺,查对这一句的两头,用了“还有来自……”和“……参加了学习”两种句式,去掉一端后,句子则通顺,从而判断出原句是句式杂糅型结构混乱。

        方法11 查看句中的主要动词,确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改换或补充省略的主语或谓语,重新理顺――查中途改换话题型结构混乱。

        例句① 考场是设在一间古色古香的大厅里举行的。

        运用:第一步:查看句中的主要动词,有“是”“设在”“举行”三个。

        第二步:确定作者的要表达的意思有两个,一是“考场设在大厅里”,一是“考场在大厅里举行”

        第三步:重新理顺:全句应为“考场设在古色古香的大厅里,考试就在这儿举行”,确定原句是病句。

        例句②一位社员向国家赠献了一枚古代玉佛珠,具有很高的工艺美术价值。

       运用:第一步:查看句中的主要动词,有“赠献”、“具有”两个。

       第二步:确定作者的要表达的意思有两个,一个是“社员赠献玉佛珠”,一个是“玉佛珠有很高的价值”。

        第三步:补充后一句省略的主语。很显然,后一句没有主语,只能是承前省略主语,让“一个社员”作主语,则全句成了“一个社员具有很高的工艺美术价值”,明显不合作者语意,从而确定原句是病句。

       五.表意不明:

        方法12 注意三类词:多音、多义词,指代词,数量词,介宾短语及词语间的关系――查语句歧义。

        例句① 还欠款1000元。

        运用:句中有一个多音词“还”,即可以理解为“仍然欠款1000元”,也可理解为“归还欠款1000元”,从而确定原句是表意不明型病句。类似的句子还有“这话说重了”。

        例句② 小李说:“老王这人真黑。”

       运用:粗看全句似乎并无毛病,但这句话中有一个重要的词“黑”,“黑”是一个多义词,在这句话中既可以说是一个人长得黑,也可以说是一个人的心肠黑。

        例句② 棺材后面跟着三个妇女――死者的母亲和她的两个女儿。

        运用:句中有一个指代词“她”,既可以理解为“死者”,也可以理解为“死者的母亲”,从而确定原句是表意不明型病句

        例句③ 三个学校的校长都去开会了。

        运用:句中有一个数量词的组合“三个学校的校长”,既可以理解为“三个”“学校的校长”,也可以理解为“三个学校的”“校长”,从而确定原句是表意不明型病句。

        例句④ 他在火车上画广告。

        运用:粗看全句似乎并无毛病,但句中有一个介词短语“在火车上画广告”,既可以为“把广告画在火车上”,也可以理解为“人坐在火车上画广告”。

       六.不合逻辑:

       不合逻辑有两种,一是不合逻辑规律,一是不合生活实际。

        方法13 注意句中出现的多个并列的概念――查概念不清。

        例句① 今天来开会的有数学家、文学家、史学家和高校教师。

        运用:句中出现了几个概念,而“高校教师”中也有数学家、文学家、史学家,和其余概念并不是并列概念。

        方法14、注意句中表示范围(尤其是带有绝对意义的词如“全”“都”“凡”“从来”“历来”等)表示判断、表示程度的词语――查不合逻辑。

        例句① 我国历来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分裂总是短暂的。

        运用:注意到句中有“历来”这样的含有“绝对”意思的词,而句中又说“分裂总是短暂的(短暂也是有)”,从而判断出原句是不合逻辑的病句。

       例句② 只要有了水,作物就可以存活,这是最基本的常识。

       运用:注意到句中有“只要有……就”“是”这样的表判断的词,其意思是表示“水是作物存活的充分条件”,而这是不合生活事理的,水只是作物存活的必要条件,作物要存活,还需要土壤、肥料等别的条件,从而确定原句不合逻辑,是病句。

        方法15 看到多个“不”,确定语意,负负得正(反问句亦算负)――查前后肯定否定颠倒。

        例句① 我想这应该是不必叙述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的?

        运用:第一步:先根据前一句确定说话者的本意,是想表达“能想象得出”的意思,应画“+”号。

       第二步:查后一句表“不”意的个数,共有“没有”“不会”“不出”,

       共是三个负号,最后表达的意思应画“-”号。故这个句子是一个前后肯定与否定不统一的病句

        例句② 谁能否认优异的学习成绩不是勤奋学习得来的呢?

        运用:第一步:看到句中有多个“不”,确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好成绩靠勤奋”,应画一个“+”号。

        第二步:找原句中表“不”意的个数,“否认”、“不是”再加上反问句式,共有三个否定,应去一个否定,和原句意不通,从而确定原句是病句。

       方法16 注意抓因果关系关联词,主要有“因为……所以”、“由于”“因此”——查强拉因果。

        例句① 因为他对学科有所偏重,所以对数理化,他不感兴趣。

        运用:句中有“因为……所以”的关联词,但细杳原句,对“学科有所偏重”,也可能恰恰会喜欢数理化,可见“学科有所偏重”与“对数理化,他不感兴趣”之间并无因果关系,原句犯了强拉因果的语病。

        方法17 注意抓表前后关系的介词,主要有“对”“对于”“与”“和”等,确定原句意思,施动者在前,受动者在后――查主客颠倒。

        例句① 爱迪生这个名字,对我们青年学生是不陌生的。

        运用:第一步:“对”和“对于”在多数情况下是通用的。但在表示主客之间关系时,二者恰恰相反,“对”是“主在前,客在后”,“对于”是“客在前,主在后”。

        第二步:分析原句,想表达的意思是“我们了解爱迪生这个名字”。“我们”是“主”,“爱迪生的名字”是“客”,而原句用的是“对”,却是客在前,主在后,显然是病句。

        例句② 老师来了,小明正和他谈论一个数学问题。

        运用:句中有“和”,第一个分句陈述的对象是“老师”,是全句的“主”,小明是“客”,本着用“和”时“主在前,客在后”的原则,确定原句是病句。

        方法18 联系现实生活――查不合生活逻辑。

        例句① 凡到过济南的人,无不去趵突泉一游。

       运用:从生活的逻辑上讲,不可能所有到济南的人必去趵突泉,所以这样

       的句子虽然从语法上并无毛病,但因其不合生活逻辑,故仍是病句。

        例句② 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运用:“死难者”就指已死的人,“幸免”就是没死,“没死的死人”很显然不和生活实际。

       例句③下午,一阵雷雨过后,在西边的天空中,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

        运用:全句在语法上并无毛病,但联系现实生活就会知道,雨后的彩虹应出现在与太阳相反的方向上,原文说的是下午,故彩虹应在东方,而不是西方,原句不合生活逻辑。

       第二部分:横向总结,形成题感

        横向总结:上面我们从病句类型的角度,从纵的方向上为大家介绍了应取怎样的办法判断一个句子是病句。但做题感觉的形成,还有赖于在做题的过程中,形成横向的总体判断。主要有以下几条:

        题感1、看到长句子,注意运用简化成分法――注意去判断句子是否语序不当(多层定语,多层状语)、搭配不当(方法4)、成分残缺(方法8)。

        题感2、感觉语句不通,读起来别扭――注意去判断句子是否中心词的修饰语不当(方法2)、修饰语和中心词的搭配不当(方法5)、结构混乱(方法10、方法11)。

       题感3、抓重点词,见相应词,想到相应类型病句

        1.见关联词――判断句子关联词的语序(方法3)强拉因果(17)

        2.见特定介词:“经过”判断句子是否主语残缺(方法7)、结构混乱(方法10、方法11)表意不明)

        3.见判断词(是否,有无,能否,等)――判断句子是否一面与两面不搭配(方法6)、不合逻辑(方法15、方法16)

        4.见 “和”“与”“以及”等连词及“、”这一标点符号――判断句子是否一面与两面不搭配(方法6)概念不清(方法14)主客颠倒(方法18)

        (3和4有时可综合进行判断)

        5.见指代词――判断句子是否表意不明(方法12)主客颠倒(方法18)

       6.见近义词――判断句子是否重复(方法9)

       第三部分:以法解题

        例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003年全国卷)

        A.当时全校不止有一个文学社团,我们的“海风社”是最大的,参加的学生纵跨三个年级,并出版了最漂亮的文学刊物《贝壳》。

        B.参加这次探险活动前他已写下遗嘱,万一若在探险中遇到不测,四个子女都能从他的巨额遗产中按月领取固定数额的生活费。

       C.针对国际原油价格步步攀升,美国、印度等国家纷纷建立或增加了石油储备,我国也必须尽快建立国家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D.这一歌唱组合独立创作的高品质词曲以及演唱中表现出的音乐天分和文化素养,很难让人相信这是平均年龄仅20岁的作品。

        解析:

        第一步:依次分析各句的特点,看其有无症状。A句较长,但没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的毛病,也没有成分残缺,可暂定为答案。B句中,有一组近义词,“万一”就是“若”,很显然语意重复,排除。C句中,有“针对”这样一个特殊的介词,看有无成分残缺的情况,发现“针对……”后面没有跟上“情况”之类词,显然有残缺,排除;D句中,有连词“和”,查有无前后不对称,发现没有;再,这个句子主语和宾语的中心词都比较长,查有无搭配不当,发现宾语中心词“作品”的修饰语是“平均年龄仅20岁的”显然不搭配,排除。

        第二步:综合分析比较,得出答案:A。

        例2.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96年全国卷)

       A.在专业研究、实验方面有优势的单位,有派出讲学人员、接受访问学者、举办训练班以及对其他协作单位提供帮助的义务。

        B.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

        C.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长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D.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无理取闹、甚至殴打侮辱环卫工人的,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解析:

        第一步:依次分析各句的特点,看其有无症状。A句,句子较长,长在哪里,会发现长在宾语中心词的修饰语,且修饰语中有“和”这样一个特殊的连词,引导我们查看有无搭配不当的情况,查看会发现几个修饰语都可和“义务”搭配,可暂定为答案。B句中有“能不能”这一判断词,想到“一面对两面”的问题,查看,果然有,排除;C句中,连续出现几个“人物”,其实相当于几个代词,引导我们想到语句歧义,查看,果然,是对“林业局长带头偷运木料”气愤,还是对“护林员揭发”气愤,没有交待清楚。D句中,有连词“和”,想到“一面对两面”或“搭配不当”的问题,查找,果然,“批评教育”与主语“”不搭配。

        第二步:综合分析比较,得出答案:A。

       求纳为满意回答。

成语的运用

       怎样学习和使用成语:

       前面已经谈到,成语的文字非常简炼,又有固定的形式,本身具有易学易记的特点。所以无论学习、或者使用成语,都不很困难。但是如果想要很好地掌握它,也有应该注意的几点:

       (1)彻底理解学习和使用成语,跟学习和使用字、词一样,首先要彻底理解它的涵义,不能\'不求甚解\'。如果对某一个成语的意思还没有理解透彻,或者对成语中某个字的音义还说不准确,就随便拿来使用,那就难免用得不恰当,甚至闹出笑话。

       成语的来源不一,有的容易懂,有的比较难懂,可是其中以容易懂的占多数。有些成语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它的意思来,如\'千言万语\'\'心直口快\'\'苦口婆心\'等等,都很容易懂。\'如一发千钧\'(意思是一根头发负担着千钧的重量。\'钧\'是我国古时的重量单位,一钧大约等于三十斤。这个成语是形容情势非常危险。)\'啼饥号寒\'(意思是饿得哭泣,冻得叫喊。\'啼\'是\'哭\',\'号\'是\'叫喊\',这个成语是形容挨饿受冻的悲惨景象。)\'不速之客\'(意思是没有邀请就突然来到的客人。\'速\'当\'邀请\'讲。)等等,就比较难懂。但是只要把个别生字如\'钧\'\'啼\'\'号\'\'寒\'\'速\'弄清楚了,整个成语的意思就不难理解。至于象\'瓜田李下\'这个成语,就应该算是难懂的。先要知道古乐府诗《古君子行》里有\'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两句话。这是告诉人们处在嫌疑的地位要注意。在古书里,也把这个意思写作\'瓜李之嫌\'(见《唐书·柳公权传》)。无论是\'瓜田李下\'或\'瓜李之嫌\',如果不知道它的出处,只从字面上作解释,那就很难懂得它的意思。又如\'管窥蠡测\'这个成语,如果仅仅知道管是\'竹管\',窥是\'从孔隙里看\',\'蠡\'是\'瓠瓢\',测是\'测量\',也不容易懂得整个成语的意思。如果知道这四个字是从\'以管窥天,以蠡测海\'八个字里截取下来的,那就不难知道这个成语比喻的是:所见甚小,看不到事物的全面。至于那些由历史事实来的成语,如\'八公山上,草木皆屏\',\'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之类,从寓言传说来的成语如\'叶公好龙\'\'含沙射影\'之类,如果不知道它们的出处,当然也是无法理解。以上所说的这类比较难懂的和很难懂的成语,大部分见于古书中,想要理解这类成语,可以翻阅《辞源》《辞海》等有关的书籍。

       有些成语,懂得了字面的意思,还要特别注意它的习惯上的用法。例如\'一个巴掌拍不响\'和\'孤掌难鸣\'这两个成语,只从字面上看,好象一个是白话,一个是文言,意思没有什么两样。可是仔细想想,\'一个巴掌拍不响\',是说事情的发生不是由于单方面引起来的,使用这个成语,有各打五十板的意味。\'孤掌难鸣\'是说只有一个人的力量很难成事。对如此处境的人,有同情的意味。两个成语的意思并无共同之处。(有的人,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下,也把\'孤掌难鸣\'当做\'一个巴掌拍不响\'来用,但究竟是不够妥当的。)所谓彻底理解,也包括连这些地方都要加以辨析,彻底弄清楚。

       (2)用得场合恰当使用成语,应当力求用得场合恰当,不应当滥用。郭沫若同志曾经举过一个例子,现在不妨引在这里。他说:

       \'现在有些文章有个毛病,就是爱堆砌形容词……如 六万万人正以排山倒海、乘风破浪之势……’这样的句子就有点不恰当。把山移开、海翻过来,那是多么大的形势,同 乘风破浪 不能相比。所以既然已有 排山倒海 ,就不应再用 乘风破浪 了。\'(《文风问答》)

       这个错误,就是由于不顾场合,硬把\'乘风破浪\'这个成语塞进句子里造成的。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使用成语时也应该特别注意,即它的历来的用法。\'如\'日理万机\'这个成语,旧日只用于皇帝、国王,意思是每天处理的国家大事很多。现在也有人用于、周总理,说他们\'日理万机\',这也未尝不可。但是如果再用之于、县长等人,就不很恰当 尽管他们每天做的事情很多。

       对于在某一场合看起来好象都可以使用的几个成语,更要仔细地辨别它们的不同之处,体味文章所需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选用哪个最恰当。例如\'千头万绪\'和\'千变万化\'这两个成语,有时候在一个句子里好象都可以用,可是如果说\'这本的情节真是千头万绪,我越看越觉得有味\'。那就不如不用\'千头万绪\',而用\'千变万化\'。

       (3)分清褒义贬义成语里面,也的除了表示本身的意义之外,还表示人们的喜爱或者憎恶的感情。表示喜爱的,通常说它含有褒义;表示憎恶的,通常说它含有贬义。这两类成语千万不可误用。比如,我们不能说\'敌军的先头部队,勇往直前地冲上来\',因为\'勇往直前\'是形容勇敢地向前进,含有褒义。而这里说的是敌人的情形,我们对他们当然是不会有什么好感,所以应当用含有贬义的词语,把\'勇往直前\'改为\'不顾死活\',那就比较合适些。又如\'无微不至\'跟\'无所不至\'两个成语的意思有些相近,但是\'无微不至\'多指关怀,含有褒义;\'无所不至\'多系斥责,含有贬义。因此\'帝国主义者对殖民地劳苦人民的剥削压榨真是无微不至\'这个句子,就有毛病。应该把\'无微不至\'改为\'无所不至\',那才比较妥当。又如成语\'擢发难数\',就是含有贬义的。一般是指某人所犯的罪恶之多, 原作者取了夸张的手法。不能单纯地把它当作\'不胜枚举\'之类的意思来讲。比如\'今年市场繁荣,百货品种多得真是擢发难数\',把擢发难数用在这里,就觉得可笑,把它改为\'不胜枚举\'就行了。

       (4)注意成语的规范化前边说过,成语是固定的词组或句子,一般不能随便换字或改变它的结构。不过有少数成语,也有从早就有两三种不同的说法的。如的\'一发千钧\'也作\'千钧一发\',\'含沙射影\'也作\'含沙射人\'、\'鹬蚌相持,渔人得利\',\'持\'也作\'争\',\'人\'也作\'翁\',等等。这是多年来形成的差异,我们只能根据\'约定俗成\'的原则,承认几种说法都可以。又如\'捕风捉影\'这个成语,原是\'系风捕影\',见《汉书·郊祀志》。成语\'每况愈下\',原作\'每下愈况\',见《庄子·知北游》。可是由于误用已久,现在我们也不必恢复它的原来面目。还有一种情况,有时为了增强语势、加强表达效果,也可以适当的在成语中插入几个字,例如:

       天下何曾太平

       鱼目岂能混珠

       理直而后气壮

       这样借用原有的成语略加改动,也完全可以。但是我们自己使用成语,除非为了取得修辞的效果,对某一成语确有改变的必要时,都应该注意成语的规范化,也就是尽量地照原来的文字使用,保持语文的纯洁和健康。有人把\'变本加厉\'写成\'变本加利\',把\'奋不顾身\'写成\'愤不顾生\',把\'焕然一新\'写成\'换然一新\',把\'至理名言\'写成\'真理名言\'等,都是不妥当的。因为这样改变起来,就容易造成语文中的混乱现象,甚至使人误解。

       前边说过,在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改造成语,使它更好地为我们的语言服务。除此以外,作诗的时候为了押韵,也可以把成语的结构略加改动。例如郭沫若同志有一首《向地球开战》的诗,最后几句是:

       别的星球或许也有人类更加进步,

       我们要交流经验,争取宇宙大同。

       同志们,这是不是幻想呢?

       不,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的造极登峰。

       但我并不想多用力来歌颂明天,

       我只想多用力来在今天把你们歌颂。

       赶快向地球开战吧,同志们,

       无论在天涯海角,让我们陷阵冲锋。

       这里为了押韵,把成语\'登峰造极\'改为\'造极登峰\',报\'冲锋陷阵\'改为\'陷阵冲锋\',这完全是可以的。

       又如《红楼梦》第八十六回的回目是:

       人亡物在公子填词

       蛇影杯弓颦卿绝粒

       成语原来是\'杯弓蛇影\',出于《晋书·乐广传》。故事是这样:乐广有位亲近的客人,很久没有到他那里,乐广问他原因,客人说,\'前次你请我喝酒,我正要喝,看进酒杯里有条蛇,心里很厌恶,喝酒以后就病了。\'这时候乐广办公厅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弓,弓背上画着蛇,涂着明亮的油漆。乐广心想,杯中的蛇就是弓上的影子。于是又在原地方摆上酒,问那位客人:\'酒里边是否还见什么东西?\'客人说:\'跟前次一样。\'乐广把原因告诉了客人,客人忽然醒悟,很久没有治好的心病,立刻消失了。《红楼梦》的回目把的\'杯弓蛇影\'改为\'舌影杯弓\',这是为了要使回目的平仄协调。回目的上联\'人亡物在,公子填词\',用的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的格式(\'公\'虽然是平声字,但是它放在后半句的第一个字上,这样也可以)。下联应作\'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作者想要在这里用\'杯弓蛇影\'跟\'人亡物在\'对仗,可是\'杯弓蛇影\'是\'平平平仄\',于是就把它改为\'蛇影杯弓\',使它合于\'仄仄平平\'的格式(\'蛇\'虽然是平声字,但是它放在第一个字上是无妨的)。为了这类原因,改动成语也是可以的。

       (5)成语的灵活运用一般说来,成语是\'固定词组\',有一定的固定性。可是,我们不能就认为它是一成不变的。在实际运用方面,是有它的极大的灵活性的。前面有些例子,已足以说明这个问题。现在我们再举几个例子来看:

       杞忧心事知多少,愿把兴亡责匹夫。

       这两句诗里,就包含着两个成语:①\'杞人忧天\',②\'匹夫有责\'。可是诗的句子里,并没有完整地把这两个成语写出来,而是把成语融化在诗句之中。又如清代新安处士刘四新答吴三桂诗:

       李陵心事久风尘,三十年来讵卧薪?

       \'卧薪\'就是成语\'卧薪尝胆\'的缩写 当然,\'卧薪\'二字也可以看做是用典。又如,有句格言似的话:

       苟有恒,何必五更起三更眠?最无益,莫如一日曝十日寒。

       这就又把成语\'一曝十寒\'的\'一\'、\'十\'后面,各加上了一个\'日\'字。

       要想能够把成语用得灵活,必须把成语的精神实质真正地吸收、消化,才能融会贯通,左右逢源。

语文的“成语运用”应该怎样做哇(即判断一个成语在

        汉语言文学是一座富有的精神宝库,是一座迷人的宫殿,成语就是这精神里璀璨夺目的明珠。今天,语文网我跟大家分享的是成语大全的,学习语文,需要靠日积月累,才能更好的提高语文素养,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下。

一、关于成语的来源(小学生应该了解的')应从这几方面入手:

        1, 寓言成语,如杞人忧天,愚公移山,

        (主要出现在我国古代文献,如《庄子》井底之蛙,《列子》愚公移山,《韩非子》滥竽充数,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等等)

        2神话传说中的成语,如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海市蜃楼,天衣无缝,牛郎织女等

        3历史故事成语,汉语成语中,来源于历史名人传闻佚事的有很大的比例,如《左传》《史记》《后汉书》有许多著名战争或历史概括而来的成语,如草木皆兵,完璧归赵,纸上谈兵,破釜沉舟,指鹿为马,这类成语要注意这个成语的主人公,考试会考到,(后面有专门练习)

        4 名言警句成语(可做了解)如,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一自强不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切磋琢磨,

        5 来源于宗教的成语:(佛)立地成佛,借花献佛,降龙伏虎,当头棒喝,(道)鸡犬升天 点石成金,灵丹妙药,脱胎换骨,长生不老

        6来源于民谚俗语的: 投鼠忌器,唇亡齿寒, 城门失火,秧及鱼池

二、从构词形式分析及内容特点分:

        1 、最普通的格式是上下两截用对对子的办法,联在一起,如远走高飞,四分五裂 低三下四 惊心动魄

        2、数字成语

        从一到十到百千万 (含有夸张性)关于二打头的补充如下 二分明月 二三其德 二桃杀三士 二姓之好, 不二法门,接二连三 一石二鸟 天无二日 心不二用

        3、重叠成语,

        (1)AABB式

        大都是形容词和动词的重叠:郁郁葱葱 战战兢兢 吞吞吐吐

        (2) ABAC式

        间隔式的重叠成语 1、3 字重叠 2、4 同义 近义或反义相关的词 善始善终 戒骄戒燥

        (3 )AABC 式

        首字重叠 对后面的词语起修饰限制的作用:蒸蒸日上 欣欣向荣 滔滔不绝 摇摇欲坠

        (4)ABCC式

        后面两字重叠 对前面的陈述与说明,如文质彬彬 得意洋洋 威风凛凛 生气勃勃

        (5)其他重叠成语数量不多仅列举

        ABCB心服口服 以牙还牙 倚老卖老 微乎其微

        ABBC不了了之

        4、成语中的近义词 与反义词

        反义词:深入浅出 前俯后仰 舍近求远、前仰后合、前俯后仰、大同小异

        近义词:甜言蜜语 想方设法 胡思乱想、争分夺秒、翻山越岭、奇形怪状

        5、成语中的修辞

        (1) 比喻:如鱼得水 如胶似漆 稳如泰山 似水流年 固若金汤

        (2)夸张:度日如年 归心似箭 一日千里 日理万机 闻风丧胆 天崩地裂 云消雾散 雾里看花 冰清玉洁

        (3)借代:汗马功劳 巾帼须眉 (了解 )

三个字的成语

        鸿门宴 安乐窝 铁公鸡 冷不丁

        6、 容易写错的成语

        换然一新(焕) 变本加利 (厉)再接再励 (厉) 不记其数 (计) 走头无路(投) 汗流夹背( 浃) 挤挤一堂 (济) 鬼计多端 (诡) 轻歌慢(曼)舞 来势凶凶 ( 汹汹) 免为其难 (勉) 弱不经风 (禁) 舍生取(身)义 奋不顾生 (身) 名落孙山 迫不急待 (及) 山青水秀 (清) 随声附合(和) 永往直前 (勇) 仗义直言 (执) 至理名言 (明) 星罗布 (棋) 名其实 (副) 如火如(荼) 半而废 (途) 惹生非 (是)

        7、 生肖 成语(动物成语)

        鼠目寸光 牛刀小试 虎口余生 兔死狐悲 龙飞凤舞 画蛇添足 老马识途 亡羊补牢 闻鸡起舞 狗仗人势 猴年马月

        8、成语中的人体知识:心想事成 三头六臂

        9、成语中的花草树木:桃红柳绿

        10、成语中的颜色:红颜薄命 灯红酒绿 赤胆忠心 青红皂白 黄粱美梦 洁白无暇 万紫千红

        11、成语中的天文气象知识

        (天文)天长地久 日新月异 天经地义 月落星沉 大步流星

        (气象风 雨 雷 电 云 雾 冰 雪 )

        风尘仆仆 雨过天晴 雷厉风行 电闪雷鸣

        12、成语中的广告应用

        (活用成语)

        1一毛不拔(某牙刷广告 )

        2臭名远扬 香飘万里 (某臭豆腐广告)

        3停电24小时 依旧冷若冰霜(上海某冰箱广告)

        4闲妻良母(台湾海龙洗衣机的广告)

        5 一笔勾销(某涂改笔广告)

        6千军万马难抵名笔一挥(派克金笔广告)

        7默默无蚊的奉献(某电蚊香广告)

        8金狮牌自行车(乐在骑中)

        13、成语中的人物主角

        四面楚歌 初出茅庐 入木三分 煮豆燃萁 破釜沉舟 纸上谈兵 背水一战 指鹿为马

        围魏救赵 草船借箭 完璧归赵 卧薪尝胆 负荆请罪 毛遂自荐 闻鸡起舞 三顾茅庐

        望梅止渴 图穷匕见

        14、含手的成语

        形容极为兴奋:手舞足蹈 形容情谊深如兄弟:情同手足

        形容医术高明:妙手回春 形容做事机警、敏捷:眼疾手快

        形容重归于好:握手言和 形容心思灵敏、手艺精巧:心灵手巧

        形容十分喜爱:爱不释手 形容技艺娴熟或做事顺手:手到擒拿

        15、祝福

        老人:长命百岁、寿比南山、长命富贵 进步:更进一竿、更上一层楼

        生意:日升月恒、金玉满堂 鼓励:再接再厉、坚持不懈

        其它:心想事成、一帆风顺、一路顺风、万事大吉、万事亨通

        

成语的正确运用方法

       语文的“成语运用”应该怎样做哇(即判断一个成语在

        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是一专案是:(D,应该为事半功倍)

        A,诸如此类句子,委实-不胜列举-

        B,这是一篇-雅俗共赏-的上乘之作

        C,任何人的成绩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起来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D,如果学习方法运用恰当,就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成语

        (一)考点说明:成语误用的八种类型

        1、褒贬误用

        有些成语(熟语)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明色彩。

        辩论会上,选手们唇枪舌剑,巧舌如簧,精彩激烈的场面赢得了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巧舌如簧” 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用在此处犯了贬词褒用的错误。

        要注意下列成语的感 *** 彩是贬义,不可褒用:

        满城风雨、形形 *** 、无独有偶、无所不为、长此以往、趋之若鹜、半斤八两、等量齐观、费尽心机、大而无当、大言不惭、明目张胆、明哲保身、忘乎所以、高谈阔论、始作俑者、好高务远、邯郸学步、评头品足、如丧考妣、一丘之貉、咄咄逼人、虎视眈眈、别有用心、梁上君子、道貌岸然、衣冠楚楚、巧言令色、人模人样、好为人师、神气活现、趾高气扬、为所欲为、一命呜呼、呜呼哀哉、天花乱坠、巧舌如簧、一团和气、改头换面。

        下列成语是褒义词,不可贬用:神机妙算、名不虚传、凤毛麟角、洋洋大观、沁人心脾、沁入肺腑、别有天地、别出机杼、有头有脸、惨淡经营、来日方长、置之度外、有口皆碑、胸无城府。

        2、搭配不当

        例如:年轻的城市,更需要青春和活力,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摧枯拉朽的创造力,更需要不断超越的勇气。

        “摧枯拉朽”比喻轻而易举地摧毁腐朽、虚弱的势力。不能形容“创造力”,也不能做创造力的定语。

        再如:他们俩乐得不可开交。

        不可开交,形容无法摆脱或者了结。一般形容打得、吵得、忙得、气得等

        容易搭配错误的成语很多。如:“相敬如宾、琴瑟之好、破镜重圆”只能用於夫妻之间,不能用于朋友、同学、同事之间。“青梅竹马”只用于年幼的男女之间。“休戚相关”只能用于人物之间而不能用于事物之间。“置若罔闻”不可用于视觉方面。“筚路蓝缕”是用来形容创业艰苦,而不可用来形容生活艰苦。“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多,若用来形容其他东西多则不可。“耳提面命”用于长辈对晚辈,平辈、朋友之间不可用。“三令五申”用于上级对下级,不可用于其他。“络绎不绝”用于人、马、车、船。 “豁然开朗”不能用来形容人的性格。“不可磨灭”与痕迹、印象、功绩、事业、道理等搭配,若与情感、友谊搭配则错。“人老珠黄”只用于妇女。“巧夺天工”只能形容人工的精巧而不能用来形容天然的精巧。“循序渐进”只用于学习、工作。“如履薄冰”用于人的心绪,不能用于客观处境。“置之度外”的“之”指生死、利害。“崭露头角”用于青少年的才能、本领。“擢发难数”用以形容罪恶多。望其项背,形容差距不大,能够赶得上或者达得到。

        3、断词取义

        成语的意义具有整体性,不能断词取义。

        美国黑人**明星福克斯和弗里曼在第七十七届奥斯卡奖角逐中当仁不让, 分别夺得最佳男主角奖和最佳男配角奖。

        当仁不让”的意思是遇到应该做的事,勇于承当。在句中只断取了成语中“不让”的意思,与语意不符。

        4、前后矛盾

        有些成语要看它在整个句中和其他词语或分句表意是否矛盾。

        老王和老李曾非常要好,20多年前,两人产生了矛盾,一直互不理睬。退休后,一件偶然的事,消除了他们多年的隔阂,两人和好如初,白头如新,大家也为之高兴。

        “白头如新”意思是互相认识很久,到了老年,还如同刚刚认识一样。指彼此交情很浅。与“曾非常要好”、“和好如初”矛盾。

        5、形近混淆

        有些成语与其他成语由于读音、字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语素,使用时极易混淆。如: 权钱交易”、“权权交易”等时下的腐败病症,在文艺界虽不说样样俱全,但该领域遭受“感染”却是不容置喙的事实。

        “不容置喙”是不容许插嘴。这里应该用“不容置疑”。

        如:鱼龙混杂、鱼目混珠、,耸人听闻、骇人听闻,望其项背—望尘莫及,身临其境一设身处地,耳濡目染—耳闻目睹,舍本逐末—本末倒置,无与伦比—不可同日而语,形影相吊—形影不离,东山再起—死灰复燃,一见如故—一见钟情,不拘一格—无拘无束,乐不思蜀—乐不可支,不以为然—不以为意,不孚众望—不负众望,首当其冲—当务之急,间不容发—亲密无间,刮目相看—拭目以待,引而不发—启而不发,无可厚非—无可非议,有声有色—绘声绘色,首当其冲—首屈一指,置若罔闻—置之度外,匪夷所思—不可思议,不约而同—不谋而合,死里逃生—起死回生

        7、表意重复

        例:军阀混战连年不止,劳苦大众民不聊生。

        例句中的“民不聊生”意思是人民没办法生活。其中“民”字与语境中的“劳苦大众”表意重复。这类误用也较为常见,像“广大灾民哀鸿遍野”,“百姓生灵涂炭”,“连着几天几夜通宵达旦地忙活”,“山冈和田野上,到处都是漫山遍野的果树林”,“说话音量很大,声如洪钟”,“一天天地日臻完善”,“暗含着不言而喻的潜台词”,“众多的莘莘学子”、“寒舍真是篷筚生辉”,“活蹦乱跳的生猛海鲜”,“目前的当务之急”,“妄自菲薄自己”等等。

        8、误解成语意义:

        例1:家用电器降价 *** 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炙手可热”字面意思是手一接近便感到热,实际意义是比喻权势气焰之盛,而例句中却理解为热门,当然会误用。学习成语不可望文生义。一定要查阅工具书,全面认识成语,明白成语中每个字的含义,成语的来源、原义,最终认清成语的实际意义(整体意义),要特别注意下列成语常因误解意义而误用:明白黄花、火中取栗、万人空巷、不刊之论、目无全牛、不为已甚、望洋兴叹、文不加点、不足为训、因人成事、弹冠相庆、久不归、司马青衫、一辞莫赞、数典忘祖、不忍卒读。

        还有一些成语的实际意义不止一项,我们不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大动干戈、高山流水、不绝如缕、不翼而飞、珠圆玉润、灯红酒绿”等。

        要注意防止望文生义,误用字面意义:如坐春风、春风化雨、间不容发、祸起萧墙、炙手可热、一衣带水、下车伊始、开门见山、水清无鱼、盲人瞎马、独步天下、独辟蹊径、登堂入室。

        (二)题型示例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

        A.既然提升中国公民旅游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绿色旅游”这种注重修正行为习惯的休闲方式,又怎能等闲视之?

        B.被动挨打的尴尬,疲于奔命的险境,猝不及防的惊喜,绝处逢生的狂欢,让上海申花在中超联赛首场就经历了“最长的一天”。

        C.英国的一项科学研究显示,播放一些古典音乐能促使食客情不自禁的慷慨解囊,有助于增加酒店的收入。

        D.关于这个问题,无论伊朗还是美国,其媒体报道都与美国官方、军方的表态自相矛盾。

        (三)技巧指津:

        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

        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 *** 彩;

        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的范围、前后成分的搭配、语意重复、物件范围(尤其是发生变化的词语如美轮美奂) 、语境强调意;

        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资讯;

        第五、四个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最符合要求的。

语文的古诗鉴赏应该怎样做啊

        小弟弟 多是多一点,你耐心看啊

        一、赏析诗中的关键字词

        命题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命题变式: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这个成语应该怎样填?

        盘曲而上

课间应该怎样 成语

        成语: 欢声笑语

        拼音: huān shēng xiào yǔ

        解释: 欢乐的说笑声。

        出处:

        举例造句: 我们的课堂里洋溢着一片欢声笑语。

成语选择题该怎样做

        什么都没有,大家怎么帮助你,建议马上更新补充内容,才能得到贴心的帮助!

       

        要多读多看,积累一定量的成语,然后分清褒贬义,这些都是要课外积累的东西。真正做题的时候就是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成语。希望能帮到你哦。

语文成语判断,谢谢!

        我觉得是错,应该是如虎添翼

()言()浯应该怎样组成语

        甜言蜜语、 只言片语、 自言自语、 闲言碎语、 流言蜚语、 花言巧语、 豪言壮语、 风言风语、 七言八语、 三言两语、 好言好语、 不言不语、 冷言冷语、 谗言佞语、 少言寡语、 罕言寡语、 闲言闲语、 轻言细语、 一言半语、 伤言扎语、 散言碎语、 秽言污语、 龙言凤语、 绵言细语、 轻言轻语、 冷言热语、 多言多语、 甜言美语、 一言两语、 风言影语

成语误用,应该怎样辨别

        与上文不构成转折关系)八,大词小用、不分轻重句中的成语与上下文描述的情景相比、重复赘余与成语相同的意思在句子的上下文中已有表述,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常见九种类型成语误用 1、自相矛盾有些成语在运用中,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与陶先生和张老失约;“汗牛充栋”、张冠李戴 2,前后矛盾、不合逻辑有些成语从意义上看似乎符合句意,但“差强人意”的意思是“这勉强让我满意”: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浩如烟海”形容书籍多;“天伦之乐”形容一家人、欢迎等盛况,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万人空巷”是说人们都从巷子里出来到大街上,克服重重困难,多形容庆祝、望文生义 3、不辨色彩 7,洱海如镜;本句从语势上看,他爬起来奋力追赶;“改弦更张”指对制度和方法的改革变更,想当然地确定其意义,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而使自己非常光荣,物件错)二。(“耿耿于怀”就是“一直”“未能忘记”的意思)四,建议您挂幅油画,一直耿耿于怀,此大词小用)六;“一挥而就”指写字,真是巧夺天工,迄今也未能忘记。例:您刚乔迁新居,海面托著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前后矛盾,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却被张冠李戴地用到乙类事物上去,夺得3000米跑的第一名,房间宽敞明亮、重复赘余 4? (从上文的语意趋势来看:这位责任编辑敢对文字部分负责任,书籍的其他环节,你却硬要派我去,若使用不当,例如。(“后起之秀”所指后出现或新成长起来的优秀人物,言过其实,这不是差强人意吗,它自身的意义与句子其他部分表达的语意不是一回事:“鳞次栉比”形容房屋等建筑物多,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刚一起跑、不当修饰 九。例。例、自相矛盾 5,此误将贬义词作褒义词用)七、语体色彩不当等方面;“凤毛麟角”指的是罕见珍贵的人才或事物,只是摆设略显单调、不辨色彩不辨色彩主要表现在褒贬误用、不分轻重 6,街上显得静悄悄的、张冠李戴每个成语都有其适用范围和物件,因临时有事我末能去黄浦码头送行。例。例。苍山如屏,导致语意重复,导致误用。)三,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翘首西望、不合逻辑 8。 (“无所不为”是指“什么坏事都敢干”,夸大其辞,高三(2)班的夏丰就滑倒了、物件用错一。例、物件用错即指该成语是用来描绘甲类事物的,如插图装订等: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相敬如宾”形容夫妻:遗憾的是;米时终于成为后起之秀,张冠李戴、望文生义对一些成语。(“莘莘学子”是集体概念。例,轻重失调:这部精的电视剧播出时,就要闹出笑话,几乎万人空巷。(“巧夺天工”用于描述人工制作的东西。例、画画,应当改为“强人所难”)五,要表述的是人们闭门不出在家里欣赏电视剧,但从逻辑推理角度推敲则存在问题。(“望尘莫及”比喻远远落后。例,他就望尘莫及了、修饰不当成语的修饰不当主要表现在修饰语中心词之间搭配。)有些成语专指特定物件、作文很快就完成,与数量短语“一位”不能搭配)九,离终点20?,末一分句要表达是“你这样做是强迫我”的意思。(“蓬荜生辉”是谦辞

告诉对方记住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 说一个成语。

        忠言相告

成语运用过程中常见的八种误区是哪些

       1、首先,要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包括引申义等)

       2、其次,要认真分析成语的使用环境。(包括人、时、事等)

       3、再次,要多加练习使用并朗读修改。(包括写作、造句、说话等)

       4、最后,要多读书,学习他人的对成语的灵活使用,并最终形成个人能力。

       成语使用的八大误区

       误区一:望文生义主观臆断

       有些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我们看到某一不明含义的成语,如果只从字面上去附会,就极易出现望文生义的毛病,作出错误的或片面的解释。

       误区二:张冠李戴错用对象

       有些成语使用的对象是特定的,如果掌握不牢,就很容易扩大其使用对象,从而造成错误。

       误区三:误用褒贬不辨色彩

       成语在感彩上有褒义、贬义、中性之分,在使用过程中,必须加以分清,避免误用。

       误区四:形近混淆轻重失当

       有些成语与其他成语由于具有某些共同的语素,在使用时极易混淆。

       误区五:谦敬错位

       有些成语有谦词与敬词之分,如果辨别不准,就会犯谦敬颠倒的错误。

       误区六:重复赘余

       在使用成语时,要注意将成语和句子语义进行比照,否则极易造成成语隐含义与句子语义的重复。

       误区七:功能混乱不合逻辑

       每个成语在句中都有自己不同的语法功能,如果对此把握不准,就易造成功能混乱的错误。

       误区八:不合语境

       有些成语使用有特定语言环境,如使用不当,就会与所在语境不协调。

       好了,今天关于成语的运用应该注意什么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对成语的运用应该注意什么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这个话题成语的运用应该注意什么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