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经典故事_法家成语典故有哪些
1.“滥竽充数”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它涉及的历史人物是谁?
2.我国古代大量使用连锁推理的是哪一学派的代表人物
3.守株待兔的原文?出处?寓意?作者?
4.集什么成裘
出自《韩非子·说林上》: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迷路了,放出老马,部队跟随老马找到了出路。比喻阅历多的人富有经验,熟悉情况,能起到引导作用。?
作者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前281年-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全文(节选)如下: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译文如下:
走到山里没有水,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如果)蚁穴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山地,终于得到了水。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聪明才智,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不知道用自己愚蠢的心去学习圣人的智慧,不也是过错吗?
扩展资料:
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前281年-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
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揭示道理
1、不了解的事,就要向有经验的人求教学习,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不要把向人求教看作是羞耻的事,要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
2、做事要动脑,善于发现身边事物的规律,不了解的事应向有经验的人学习。
百度百科——老马识途
“滥竽充数”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它涉及的历史人物是谁?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新郑(今属河南)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韩非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于一身,将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为后世留下了大量言论及著作。其学说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统治阶级治国的思想基础。
韩非著有《孤愤》《五蠹》《内储说》《外储说》《说林》《说难》等文章,后人收集整理编纂成《韩非子》一书。
扩展资料:
韩非的文章说理精密,文锋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
韩非还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
在他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
我国古代大量使用连锁推理的是哪一学派的代表人物
1、滥竽充数:齐宣王、南郭处士。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意思: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以次充好。
2、生花妙笔:唐代李白。出自五代·王仁裕《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这句成语形容才思横溢,诗文佳美。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或绘画才能。生花妙笔和妙笔生花意思相同
3、出自宋沈括《梦溪笔谈·讥谑》,原意是梅子酸,当说到梅子的时候,就会想到梅子酸而产生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4、四面楚歌:项羽、刘邦。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四面楚歌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5、卧薪尝胆:越王勾践。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形容一个人忍辱负重,发愤图强,最终苦尽甘来。
6、负荆请罪:赵国邯郸廉颇、蔺相如。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给予自己严厉责罚,也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7、凿壁偷光: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出自《西京杂记·卷二》,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
8、单刀赴会:关羽。出自《三国志·吴书·鲁肃传》,泛指一个人冒险赴约。有赞扬赴会者的智略和胆识之意。
9、望梅止渴:三国曹操。原意是梅子酸,当说到梅子的时候,就会想到梅子酸而产生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扩展资料
滥竽充数的成语示例
叶圣陶《倪焕之》:“这当然不能让任何人滥竽充数。”邹韬奋《抗战以来》二七:“言调整人事,滥竽充数依然如故。”
学习不能滥竽充数,不能不懂装懂,这样才能进步。买了两斤橘子,回家却发现被骗了,里面有好多坏橘子。真是滥竽充数!(指以次充好)
每当媒体夸火箭队没有姚明不行时,他总说自己是滥竽充数。(指谦虚)
成语典故
原文: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翻译: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作者:先秦·韩非《韩非子·内储说上》其作者是韩非子(前280-前233),战国末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战国晚期韩国人(今河南新郑,新郑是郑韩故城),韩王室诸公子之一,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因为口吃而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
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古人认为是阴谋学家,韩非的著作一大部分关于阴谋。
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纳。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便退而着书,写出了《说林》、《说难》等著作,洋洋十万余言。
百度百科-滥竽充数
百度百科-单刀赴会
百度百科-生花妙笔
百度百科-凿壁偷光
百度百科-负荆请罪
百度百科-卧薪尝胆
百度百科-四面楚歌
百度百科-望梅止渴
守株待兔的原文?出处?寓意?作者?
法家的韩非(子)
拓展:
1、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汉族、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尊称韩非子或韩子。韩王(战国末期韩国君主)之子,荀子的学生。
《史记》载: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可知当时秦王的重视。《韩非子》也是间接补遗史书对中国先秦时期 史料不足的参考重要来源之一,著作中许多当代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也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
2、法家: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 《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其思想源头可上溯于夏商时期的理官,春秋、战国亦称之为刑名、刑名之学,经过管仲、士匄、子产、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乐毅、剧辛等人予以大力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战国末韩非对他们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集法家之大成。其范围涉及法、律、经济、行政、组织、管理的社会科学,涉及社会改、革、法学、经济学、金融、货币、国际贸易、行政管理、组织理论及运筹学等。
集什么成裘
原文: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译文:从前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颗树桩。一天,一只跑的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从此,那个农民荒废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
当然,兔子是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现在的国王想用像先王一样的政策,治理今天的民众,都和守株是同一类啊。
寓意:此故事用于批判那些不知变通,死守教条的思想方法。这个故事包含着两种意义,既讽刺了懒汉思想,也批判了经验主义。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切不可把偶然的侥幸作为做事的根据,如果抱着侥幸的心理,片面地凭着老经验去办事,是不会成功的。
出处:出自《韩非子·五蠹》。《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法家韩非的著作总集。?《韩非子》 是在韩非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
扩展资料: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法家韩非的著作总集。?《韩非子》 是在韩非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
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非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非子》二十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著作中许多当时的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也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
韩非简介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人?[1]?。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代表人物,韩桓惠王之子,大儒荀子学生,秦国丞相李斯师兄。
作为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关于法家学说的著作,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韩非深爱自己的祖国,但他并不被韩王所重视,而秦王却为了得到韩非而出兵攻打韩国。韩非入秦后,上陈秦王弱秦保韩之策,终不能为秦王所用。因弹劾上卿姚贾,而招致姚贾报复,遂入狱中。秦始皇十四年(前233年),为李斯所害。
韩非虽死,但是其法家思想却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奉《韩非子》为秦国治国经要,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
韩非的思想深邃而又超前,对后世影响深远,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著有《韩非子》,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思想。
百度百科——守株待兔
百度百科——韩非子
集什么成裘:集腋成裘。
集腋成裘(拼音:jí yè chéng qiú)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慎子·知忠》。集腋成裘(腋:腋下,指狐狸腋下的皮毛;裘:皮衣)指狐狸腋下的皮虽很小,但聚集起来就能制一件皮袍,比喻积少成多;连动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主语、谓语、宾语。
成语典故:
慎到,战国时期赵国人,起初学习道家思想,后来成为法家代表人物。齐宣王、齐滑王时他游学至穆下,在齐国最高学府穆下学宫讲学多年,培养了不少学生,在当时享有盛名。《慎子》一书是慎到的文集。
其中《知忠》这一篇,主要谈的是贤明的君主应该怎样治国,其着眼点在于区分忠臣与能臣,要治理的国家,关键在于任贤使能,而不在于忠臣的多少。当贤能的人得到重用时,就会惠及君主;而只靠少数忠臣统治天下,灾难就会危及整个国家。
如古圣王唐尧取夏桀那样使国家灭亡的措施,即使贤明如他也不能使国家安存,因此,唐尧以仁明贤德之政举闻名,而夏架则以宠信无才无德的妊之人而被世人瞬弃,其区别就在于是得到人才还是丧失人才。
所以,“故廊庙之材,盖非一木之枝也;粹白之袭,盖非一狐之皮也;治乱安危,存亡荣唇之施,非一人之力也”。这里慎子以排比的方式。
论述好的东西要汇集起来才能成就大功用:修建庞大宫殿所用的木材,绝不是一棵树的材料就行;纯白的狐皮裘衣,绝不是一只狐狸的皮毛所能做成的;而国家的治乱安危、存亡荣唇的形成,也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做到的。
成语寓意:
中国是个有着几千年传统农业生产历史的社会。小农经济的特点,就是重视积累,谨慎消费。这种行为模式有其合理性,其精神也值得继承。
但在这个快速发展、讲求竞争的时代,这种不求效率、一切慢慢来的做法还是很值得商耀的。因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时速度和效益就意味着生命。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