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之变_土木之变当事人是谁

       现在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土木之变的问题,希望我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有关于土木之变的问题,我们开始谈谈吧。

1.土木堡之变是怎么发生的?这其中有什么故事呢?

2.土木之变的介绍

3.土木堡之变对明朝政治造成了什么影响

4.土木堡之变为什么会发生

5.谁能通俗易懂地解释下土木堡之变的前因后果呢?

6.土木堡之变的经过是怎么样的?

土木之变_土木之变当事人是谁

土木堡之变是怎么发生的?这其中有什么故事呢?

        ? 公元1449年,北方蒙古族瓦剌首领也先派3000使者到北京,向明朝进贡一些马匹以后,要明朝给他赏金。王振接见了瓦剌使者,发现也先谎报人数,就减少了赏金,降低了马价。也先为他儿子向明朝求婚也遭到了王振的拒绝。也先派使者来明朝,本来就是挑衅,这样一来,也先恼羞成怒,亲自率兵进攻明朝的大同。大同守将向朝廷发出告急文书,请求派军支援。

        收到边报后,权倾朝野的王振提议皇帝御驾亲征,而兵部尚书邝埜、兵部侍郎于谦、吏部尚书王直等一干大臣认为,敌兵有备而来,朝廷草草招集人马,准备得不够充分,皇帝不能亲征,因而竭力谏阻。英宗想亲自体味一下祖宗戎马倥偬、横扫四方的感觉。所以,英宗朱祁镇把朝政交给弟弟郕王朱祁钰,让于谦留守北京,自己率领王振、邝茔等官员及50万军兵,于七月十六从北京出发,直奔大同。

        由于是仓促发兵,军队的纪律十分涣散。好不容易赶到大同附近,士气已十分低落。探马回报没有发现瓦剌部的一兵一卒,王振以为敌人迫于明军威势,已望风而逃。他正要发令继续追击,探马来报:也先率领的兵力十分雄厚,而且都是骁勇善战的骑兵。王振感到事态严重,下令退兵回朝。但由于错误指挥,耽搁了退兵时间,殿后的部队被瓦剌军追赶上,被打得大败。

        明朝几十万大军在抵抗中退到了土木堡时,天还没有黑,王振却下令就地宿营。第二天拂晓,瓦剌的追兵便赶来了,他们把明军紧紧地包围起来,并发动了攻击。混战中,英国公张辅、驸马都尉井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学士曹鼐、张益与侍郎丁铭、王永和等重臣五十多人战死。护卫将军樊忠面对惨败,恨透了瞎指挥的王振,说:“我替天下的百姓杀死你这个奸贼。”抡起手中的大锤,捶死了他。英宗在卫兵的保护下乘马突围,左冲右突也出不去。无奈,英宗跳下马来,盘腿而坐,听天由命。瓦剌军冲过来,俘虏了英宗。史上称这次事件为“土木之变”。

土木之变的介绍

       明正统初年,宦官王振利用英宗年幼,专断朝政,扩张势力,一时权倾朝野。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刺太师也先率军进攻大同。王振一心欲出兵扬威,于是胁持英宗,率50万大军往大同迎战。八月初,明军进至大同时,也先已率军退走。王振本欲进兵,却在听到其他明军败北的消息后害怕起来,急忙下令班师回京。开始,王振欲经紫荆关回京,想让皇帝经过他的家乡蔚州(今河北蔚县),以显示威势。但大军前进40里后,又突然觉得大军经过会损坏他的田园,于是改变命令,转而由北路经宣府(今河北宣化)由居庸关回师。

       本已撤军北归的也先,闻明军突然回师,遂率军突破长城,反扑过来。十四日,明军沿驿路退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沙城东南,是由京师至宣府、大同的重要驿站)时,因王振等待其运送他沿途收刮来的财物的千余辆辎重车,而未能及时人据相距仅20里的怀来城。黄昏时分,也先军追来,控制了土木堡周围的各要点。明军掘地二丈无水,而堡南15里处的河流已为瓦刺军控制,军心因此而动摇。也先指挥军队乘夜发起攻击,明军战不能胜,又饥渴难忍,至天明时已疲惫不堪。也先见一时难以取胜,便令军队稍退,派使诡称议和。英宗于是派两个人前去谈判。王振误以为和谈将成,竟下令移营就水。饥渴难当的明军将士闻令,急忙向南奔跑,阵势大乱。也先乘机挥军从四面攻击,大败明军。混战中,明英宗被俘,英国公张辅等50名随从大臣均死于乱军之中。护卫将军樊忠激于义愤,击杀王振,而后冲入敌阵,杀数十人后壮烈殉国。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之变”。土木驿因此而广为人知,成为宦官专权误国、误军的见证。

土木堡之变对明朝政治造成了什么影响

       土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指发生于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惨败事变。土木堡是位于中国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的一个城堡。土木堡坐落于居庸关至大同长城一线的内侧,是长城防御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正统十四年六月,瓦剌首领也先大举进兵明境,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七月明英宗令皇弟朱祁钰留守,亲率大军出征。由于组织不当,一切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不允许文武大臣参预军政事务军内自相惊乱。19日出居庸关,过怀来,至宣府。8月1日,明军进到大同。未交锋,镇守太监郭敬报告也先为诱明军深入,主动北撤,王振看到瓦剌军北撤,仍坚持北进。后闻前方惨败,则惊慌撤退决定回师。本欲使英宗于退兵时经过其家乡蔚州“驾幸其第”,显示威风;又怕大军损坏他的田园庄稼,故行军路线屡变,导致士兵疲惫不堪。兵部尚书邝埜一再要求驰入居庸关,以保证安全,但王振不准。后勤不续退至土木堡时王振下令移营就水,饥渴难忍的军士一哄而起,奔向河边人马失序,瓦剌军趁机发动攻势。明军只得仓促应战,军队死伤惨重,王振被杀,英宗被也先俘去, 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史称“土木之变”,也称“土木堡之变”。土木之变后,明英宗沦为瓦剌军队的阶下囚,二线部队出身的于谦同文武官、内外臣拥立朱祁钰称帝,重新建立明朝政治核心。1450年(明景泰元年)放回明英宗,1457年,徐有贞、曹吉祥、石亨等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辟。

土木堡之变为什么会发生

       土木堡之变对明朝政治造成了什么影响

       “自仁宗不勤远略,宣宗承之”“及英宗世,先朝宿将已尽”面对仁宣遗留下来的严重糜烂的边防形势。英宗、张辅、朱冲火或、王振、王骥等人甄选后起之将,其中于谦、范广、杨洪、石亨、石彪等人皆以敢战、机敏著名。

       这些后起之将,除了少数善终者,一部分战死于土木堡,另一部分为英宗复辟后所杀,土木之变致使明英宗被俘;张辅、驸马井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侍郎丁铭、王永和以及内阁成员曹鼎、张益等五十余名随行出征而没有实战经验的文官武将战死;军火武器研发亦被大大阻碍;京城的门户亦已洞开;明英宗复位后更是杀了以于谦为首等众多权臣,导致明朝军政在土木之变之后第二次断层。

       土木堡之变前,因靖难集团后裔多不知军事实践者全以古法空谈推演,且有实践者如朱勇统军失律,延误战机,视野多集中于国界之内。而明英宗、张辅、朱冲火或、王骥、王振以能把视野投射到异域迷雾的底层边将及文臣代之;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以精文代庸武的进度放缓,大量统军失机的将领被重新启用,从土木堡之后海西女真对明朝表现出明显的轻视、怠慢的姿态。明朝内部开始以边衅攻击对手,导致朝臣不敢言边事,此种情况亦被瓦剌间谍所利用攻击发现者和各边名将。

       标志明英宗亲征以失败终结的土木之变这一明史重大事件,因与宦官专权纠结缠纽,在明清时期相关历史书写中,为了适合宦官专权话语的建构,其诸多关键环节的真相被遮蔽、曲解。亲征决策环节,明清宦官话语以“劝成”甚至“逼胁”强调了王振的影响。不论是“逼胁”抑或“劝成”,所体现的是文官集团的话语霸权以及专制君主体制下独特的政治清算形式,另外加上清朝统治合法性的需要。

       这是宦官话语在历史编纂学上的一种真相。连带对麓川之役的评论“泛朝政化”,以朝廷政治斗争的视角考量边疆问题。对王骥主持的麓川之役的地缘得失利弊没有进行很好的总结,导致弘治年间腾冲移卫之争、万历云南六驿十三堡、明末清初八关九隘等事件上一直在重复问题。缺乏应有的边疆观和疆域主权意识。

       明英宗南归后,以及皇储问题,景泰、天顺年间,明朝皇权斗争愈发激烈,朝臣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左右摇摆、嫁祸诬陷,斗争也更加残酷。

       此期间的内阁也并未发挥出它的作用。正统前期政归内阁,三杨为轴,制度也渐趋完善,但无法阻止自身实际作用的逐渐下降。土木事变发生前后,内阁作为与皇帝最为亲密的辅政机构,未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既未阻止先期的王振擅权,在后期的北京保卫战和景泰、天顺的风云交替中也毫无建树,表现十分羸弱,于军国大事退避三舍。

       这段时期,内阁只能尴尬地任由宦官专政,或被皇帝轻视而任用于谦,倾心委政,以至朝臣不满,上书称于谦太过专权,请求六部大事须与内阁一同奏报施行,或是任由石亨、曹吉祥等奸佞决定摆布。

谁能通俗易懂地解释下土木堡之变的前因后果呢?

       朱高炽,朱瞻基是两个有作为的统治者,可惜,也是两个短命的统治者。朱瞻基给大明留下了一位九岁的继承者——朱祁镇,还有一个祸患——王振。朱祁镇在位期间,在大明与瓦剌瓦剌的作战中,朱祁镇成了瓦剌的战利品。

       历代以来,很多人总结了土木堡的教训,可以概括为一句话:王振对其负有直接责任、朱祁镇负有领导责任。其实,这场变故还有一个更直接的原因。

       当然,朱祁镇刚刚即位的时候,还是看不到危机的。从最初一段时间王振的表现来看,他似乎也不可能成为祸患,因为有公正廉明诚孝昭张氏,有大名鼎鼎的“三杨”,就连王振自己也以督促朱祁镇读书为己任。

       小时候朱祁镇喜欢玩皮球,这好像是所有男孩都喜欢的游戏。当时,王振也看到了朱祁镇玩皮球,然而,他没有教唆这位继承人继续玩耍,而是在地上长跪不起,恳请朱祁镇回到书房用功读书。

       诸如此类的把戏赢得了朱祁镇对他的信任,后来,朱祁镇居然不再直呼王振姓名,而是称呼他为“先生”。

       正统元年朱祁镇即位之后,王振同样赢得了张氏的信任:让他出面调和“三杨”矛盾,赋予他秉笔“披红”的权力。也许,在张氏眼中,王振是一个能秉公处事的人。

       这一切不过是一种假象,是王振的伪装,王振耳濡目染了权力之威,所有伪装的目标都是获得这种权力,只要熬到张氏死去,以他跟朱祁镇的交情,利益直接唾手可得!

       为了获得这样的权力,付出任何代价都是值得的——哪怕是暂时隐忍自己的本性!

       王振并不知道、或者知道也不会在乎权力的副作用:权力并不能创造财富,只能毁灭财富,权力每得到一份财富,不知道有多少财富被毁灭;一旦权力的力量反噬,但求做一富家翁亦不可得!

       正统七年,张氏去世,“三杨”也先后去世或不再参与政务,王振立即变身为大明的煞星,把他的本性演绎的淋漓尽致……

       外放官员来都城,都要有一道必修课——去王振那里孝敬。否则,上位者还没见到就可能先被处置了。也就是说,好不容易熬了个职位,就因为忽视王振,最轻也要被罢免。让你装作不认识我!

       王振住处车水马龙,大家见了王振都要像见了统治者一样行礼。只要给王振送足金银,就能得到想要的职位。王振终于扬眉吐气了,悲剧的序幕也这样拉开。

       在古代对外往来上,朱棣把一策略发展到极致,其中也包括瓦剌。这也难怪,当时大明主要的对手是黄金后裔,瓦剌的存在对靺鞨是一个绝大的威胁。

       为了扶持瓦剌,朱棣下令,瓦剌每年可以派五十名来大明,当然,这笔生意还是要遵循“薄来厚往”的原则。

       自从进入大明起,他们的饮食起居就不用自己操心了,一路上不但可以享受很多美食,还能观看很多歌舞,大概这种待遇很好,这些人会住上几个月之久;所有人都可以得到一笔价值不菲的礼物,按最低计算大概也够在边陲之地生活个三年五载!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共同的利益,所有事情都是发展变化的。

       如果按照朱棣“谁强就打谁”的逻辑,瓦剌一旦壮大了,就应该成为敌人了。可是,现在统治者并不是眼睛里不揉沙子的朱棣,而是眼睛里只有钱的王振。

       他不但没有禁止瓦剌进都城,反而扩大了瓦剌的进城规模:瓦剌进都城的队伍从五十人发展到几百人,最后居然发展到数千人。这就是大明走向衰落的直接原因。

土木堡之变的经过是怎么样的?

       土木堡之变发生在明英宗朱祁镇统治时代。冲突中双方都是明和华夏,明朝20万精锐部队大部分死伤。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的变前因

       朱元璋在元朝灭亡后,没有彻底消灭元朝的残余势力。蒙古贵族逃到北边后,分裂成了鳄鱼和塔塔尔两个部分。大明和塔特尔、瓦纳建立了外交关系。瓦纳部首领马哈木为了统一草原归顺大明。

       在明英宗统治时期,脱欢的儿子脱了成吉思汗的后裔流汗,自己被封印为太师。我控制了沃拉奇。在刚才的指导下,华拉奇部统治了大部分蒙古草原。那时,瓦拉奇每年向大明进贡。

       绰罗斯?也先瓦拉部首领

       瓦拉奇的使节团的规模也在扩大,最大达到了2千人以上,经常在国境引起纠纷。明朝的英宗非常宠爱的太监王振给使节赏识,正统十四年也带着两千多个使节团来大明,报告了三千人。王振只按实际人数就给了瓦拉奇。

       前线没有准备,面对蒙古入侵明军逐节败退,王振开始煽动明英宗的亲征,于是明英宗让自己的弟弟朱祁玉监国,自己率军自征。本来用明军的实力要赢瓦拉奇并不难,但是这次亲征中王振独断专行地完成了所有的军务。最后,明军由于组织不当,遭到了瓦拉奇骑兵的袭击。

       明英宗朱祁镇画像。

       土木堡垒的变结果

       瓦拉奇原本打算以明英宗要求明,但却被谦拒绝了。瓦拉奇军继续南下逼近北京。阿谦被任命为兵部尚书。从各地抽出兵力防御京师,阿谦等人演奏皇太后,将朱祁玉立为皇帝。瓦拉突破了荆关、居庸关。北京的防卫战开始了。

       战争持续了近三个月,但瓦拉奇军队遭到了顽强的抵抗,最后只能撤退,瓦拉奇开始了。

       战争持续了近三个月,瓦剌军队遭遇了顽强抵抗,最后只能撤军,瓦剌开始尝试和大明和谈,他们想要把朱祁镇送回来,明代宗却不愿意要,最后朱祁镇是在杨善出使瓦剌时被接回来的,明代宗在迎回了朱祁镇后,马上就把他软禁在了南宫,禁止一切外臣和他联系。

       民族英雄于谦

       在土木堡之变时,朱祁镇的儿子被立为太子,之后朱祁钰登基了,危机度过之后,明代宗贪恋权利,他还想以后把皇位传到自己这一脉,于是他就想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为了达到目的甚至不惜贿赂大臣,但朱见济被立为太子第二年就死了。

       土木堡之变的经过是怎么样的?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中业一次战争,由于明英宗轻率出战,引致兵败被俘,瓦剌大军包围北京数天而。

       一.土木堡之变

       蒙古在成祖时分为鞑靼与瓦刺两部,成祖多次北伐,鞑靼最后被瓦刺兼并,瓦剌首领也先野心勃勃,希望重振元朝声威,重返中原,于是展开对明朝的侵略。

       而明朝经历成祖、仁宗、宣宗三朝,到英宗时,由于英宗信任宦官王振,朝纲不正,国事日非。而也先亦静静地展开对明朝的包围网,也先在执政初期,一方面与明朝保持良好关系,另一方面向东、西两方伸展势力,分别控制辽东及西域,牵制明朝边境的东西两翼。

       据明朝的史书记载,每年经大同到北京的瓦刺使者达二千人,通过朝贡贸易,获得大量财物。也先亦善于掌握明朝的政情,他知道明英宗正统皇帝年少,于是透过大同镇守太监郭敬,贿赂王振,得到王振及郭敬的掩饰、包庇,减低明朝的戒心。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也先指明朝处理贡市不当,亲自率领大军进攻大同,王振不理会大臣劝阻,策动明英宗率领五十万大军御驾亲征,八月王振等知前方军队战败,立即撤退,退至宣府附近的土木堡。

       王振以为1000余辆辎重军车没能到达,下令就地宿营。结果中了也先之计,大军战败,英宗被俘。

       土木之变的消息传回京城,举朝震动,有人甚至主张迁都南逃。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文等拥立朱祁钰即位为景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守卫京师,也先挟持英宗南下,包围京师,受到受到夹击,勒索不成,挟英宗北还。不久也先与明廷讲和,放还英宗。

       二.国势转折有史家认为土木堡之变是明朝国势的转折点,甚至是衰落的开始,有以下几个原因:以往明朝是采用主动的国防政策,成祖主动出兵北伐蒙古,使蒙古处于被动状态,而靼太师阿鲁台因此而国势衰落,被瓦刺兼并。但洪熙、宣德以后,为了节省国用,罢出征,使蒙古有休息的机会。英宗时,王振是采用不理会的方式去面对也先的侵略。到了事态严重的时候,才力劝英宗御驾亲征。

       所以明朝其实是转为被动的国防政策。但被动的国防政策其实也可以成功,如果英宗今次成功打败也先的话。而后来嘉靖年间,俺答汗也直攻北京,围城数天。可以说,土木堡之变是显示着明朝廷被动国防政策的失败。

       明朝以往多次击败蒙古,太祖、成祖也是治军有方,自洪熙,宣德以后,不再主动出征,英宗时王振弄权纲纪不正,朝局日非。王振接贪污不法影响士兵。军中纲纪出现问题,在土木堡,也先乘饥渴难忍的军士一哄而起,奔向河边人马失序之机发动攻势,中了也先的埋伏。

       如果军士秩序井然地前往河边,也先攻来自可应付。所以土木堡之变,显示出此时的士兵,已非太祖,成祖时可比。

       而明朝立国以来,尚未有试过皇帝被俘。太祖、成祖也是明廷英主,但太祖立国,从未被元廷俘虏,成祖多次北伐也从未被蒙古俘虏。

       英宗御驾亲征,被也先俘虏不在话下,而也先大军直迫京师,是迁都北京之后所未见。

       成祖时期留下来的功臣张辅也战死于土木堡之变,史家在评论土木堡之变时,把这个因素也算进去,所以就认为是明朝国势的转折点。

       好了,今天关于“土木之变”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土木之变”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