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成语典故_学过的成语故事

       接下来,我将会为大家提供一些有关学习成语典故的知识和见解,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让大家对此有更深入的了解。下面,我们开始探讨一下学习成语典故的话题。

1.跟学习有关的成语典故

2.讲古人刻苦读书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3.和读书有关的成语典故

4.跟学有关的成语典故

5.古人勤奋读书有关的成语故事

6.有关勤奋学习的成语典故

学习成语典故_学过的成语故事

跟学习有关的成语典故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 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凿壁偷光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囊萤映雪

       “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车胤(yin)传》,胤......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也当了高官.

讲古人刻苦读书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古代求学的成语典故如下:

       1、囊萤映雪。

       晋代的车胤和孙康为了学习,夜晚点不起灯,车胤夏日里就捉萤火虫装在绢袋中照明,而孙康则在冬夜下大雪时,映着雪光读书。

       2、悬梁刺股。

       汉代孙敬读书非常勤奋,他拿一根绳子系在头顶上,绳子另一端挂在屋梁上,让自己始终保持清醒。最终成为当世大学者。战国时苏秦出身寒微,但他读书非常勤奋,如果昏昏欲睡,就自己拿一把锥子来刺击大腿,最后苏秦终于学成满腹经纶,挂六国相印。

       3、凿壁偷光。

       西汉学者匡衡贫而好学。为了能借邻家的烛光读书,他在墙壁上凿了个洞。当地一个大户人家有许多藏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工,不要报酬。

       主人很惊奇,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想得到主人的书,全部读完它。主人很受感动,就用书作报酬资助他。后来,匡衡成了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

       4、焚膏继晷。

       韩愈是唐代著名文人,通六经百家之学,崇尚儒术,以提倡古文为职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年少时便中进士第,但因个性不适官场,一辈子在仕途中浮沉不定,颇有失志之感,《进学解》这篇作品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下写成。

       5、孙康映雪。

       孙康年轻的时候家中贫穷,但是非常喜欢读书。有一天晚上下雪了,酷爱读书的孙康当时就想:既然这么亮,能不能看书呢?他回屋取出书来一试,果然能看得清。于是,孙康顾不上屋外的寒冷,天天晚上坚持在雪地里看书,后来终于成为一位著名的大学问家。

和读书有关的成语典故

       1、负薪挂角

       汉朝时期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2、程门立雪

       这个成语讲的是宋朝的杨时苦心求学的故事:杨时考中了进士,却不去做官,而是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进行学习。程颢死后,杨时又在洛阳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那时,他已经四十岁了。有一天,杨时去拜见程颐时,恰逢程颐正在睡觉,而杨时与他的朋友游酢为了不影响老师休息,便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口等候。外面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等到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积了一尺多厚了。

       古人对求学的态度尚且如此诚心,今人更需把握眼前良好的学习机会。

       3、手不释卷

       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年轻时,家境贫困,无法读书。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一员大将,掌权管事,更应该好好地读一些书,增加自己的才干。”?

       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的事情又多又杂,都要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 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最后终于有了文化。

       3、闻鸡起舞

       祖逖和刘琨都是晋代著名的将领,两人志同道合,都希望能为国家出力,干出一番事业。他们白天一起在衙门里供职,晚上合盖一床被子睡觉。

       当时,西晋皇族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各少数民族首领趁机起兵作乱,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祖逖和刘琨对此都很为焦虑。

       一天半夜,祖逖被远处传来的鸡叫声惊醒,便把刘琨踢醒,说:“你听到鸡叫声了吗?”刘琨侧耳细听了一会,说:“是啊,是鸡在啼叫。

       不过,半夜的鸡叫声是恶声啊!”祖逖一边起身,一边反对说:“这不是恶声,而是催促我们快起床锻炼的叫声。”刘琨闻言,跟着穿衣起床。两人来到院子里,拔出剑来对舞,直到曙光初露。后来,二人皆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4、悬梁刺股

       晋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然而读书读到半夜的时候往往会打瞌睡,为了不因此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

       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已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梁上。这样,每当想打瞌睡的时侯,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孙敬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战国时期的苏秦也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侯学问并不多。他舟游四方却得不到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努力读书。

       每当他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侯,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5、以荻画地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里借书来读。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致力读书,欧阳修最终成为一代名家。

跟学有关的成语典故

       1、学富五车:形容书多或学识丰富的典故。

       语出《庄子·杂篇·天下第三三》:“惠施多方(方术),其书五车,其道舛驳(他的学说多差错而杂乱),其言也不中(正当)。”

       惠施的学问广博,他的文章斡旋五国兴衰,道术杂乱无章,言辞多有不当。

       后人便以“五车”、“五车书”、“书五车”、“五车竹简”、“惠施车”等来表示书多;用“学五车”、“学富五车”等来表示读书多或学问大。

       2、寻章摘句:形容读书只顾及文中的片言只语而不深究其精神实质。

       语出《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书》:“(赵咨)使魏,魏文帝善之,嘲咨曰:’吴王颇知学乎?‘咨曰:’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三国时,刘备出动蜀军攻打东吴,数千战船浩浩荡荡沿长江而下,其凶猛之势不可阻挡。

       吴主孙权忙聚文武百官商议对策,多数主张面北事曹,请魏国派兵救援。于是吴主孙权急忙派使者赵咨火速前往魏国,向魏文帝曹丕求救。

       赵咨来到魏国都城许都,叩拜了魏文帝曹丕,呈上了吴主孙权给魏文帝曹丕的亲笔书信。

       曹丕览过来信,感到还算满意。魏文帝问赵咨:“你们吴王人怎样?他读书吗?”赵咨回答道:“我们吴主忙完军国大事,只要一有空闲,就博览群书,而且十分注重领会要义,不像那些浅尝辄止的读书人,只知道‘寻章摘句’而已。”

       3、牛角挂书:形容勤奋读书。

       语出《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jiān)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

       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

       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慢慢地跟在他后面,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项羽传》。”杨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回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风度,不是你们能比的。”玄感因此就倾心结交李密。

       4、带经而锄:形容生活贫苦依然坚持学习

       语出《汉书·公孙弘、卜式、倪宽传》:“(倪宽)受业孔安国,尝为弟子都养(为弟子们做饭),时行凭作(有时还要下地干活),带经而锄,休息辄诵读,其精如此。”

       汉朝的倪宽跟著孔安国学习五经,缺乏学习费用,倪宽要为弟子们做饭,有时还要下地干活。他下地时总要带著经书,休息时便抓紧学习。

       5、凿壁偷光: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

       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名叫文不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并不要报酬。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古人勤奋读书有关的成语故事

       事倍功半

       事半功倍

       悬梁刺股

       囊萤映雪

       凿壁偷光

       废寝忘食

       韦编三绝: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昼耕夜诵:白天耕种,夜晚读书。比喻读书勤奋。

       凿壁偷光:匡衡字稚圭,他勤奋好学,但因穷无钱买烛。邻居家夜里点烛,烛光却照不进来,匡衡于是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让烛光照射进来,借着微弱的烛光读书。匡衡这种凿壁偷光刻苦学习的精神,受到后人的称赞。

       孜孜不倦: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悬梁刺骨: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十三引《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 形容刻苦学习。

       朝斯夕斯:早上这样,晚上也这样。形容求学勤奋而有恒心。

       废寝忘食、十载寒窗、悬梁刺股、程门立雪、囊萤映雪、凿壁借光、尺璧寸阴、

       目不窥园 焚膏继晷 圆木警枕 坐以待旦 攻苦食淡 囊茧照读 仰屋著书 映月读书 映雪读书 引锥刺股 折节读书

有关勤奋学习的成语典故

       古人勤奋读书有关的成语故事:凿壁借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牛角挂书、随月读书。

       1、凿壁借光

       西汉时有一位著名的经学家名叫匡衡,关于他凿壁偷光读书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为佳话。史书记载,匡衡自小家境贫寒。白天,他靠砍柴割草,换点粮食度日;晚上,他想读书,可是没有钱买油灯。他看到邻居家灯火明亮,就在墙上动手凿个洞,引一点微弱的亮光。每天晚上,他就靠这点儿亮光如饥似渴、专心致志地读起来。

       2、囊萤映雪

       晋朝车胤恭谨勤苦,学习不知疲倦。学问渊博,通晓许多门知识。由于家里穷,不能经常弄到油点灯,夏天他就用白绢袋装几十只萤火虫来照亮读书,一直读到天亮。

       3、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4、牛角挂书

       隋朝时的李密非常专心向学,分秒不愿浪费,有一次他要去绥山,怕途中耽搁太多时间,出发之前他用蒲草编织鞍子放在牛背上,把要阅读的书挂在牛角上,一边骑牛一边读书,十分专注。连当时大臣杨素经过,丝毫不觉,勤学专注之功令人敬佩。

       5、随月读书

       南齐有一读书人叫江泌,他白天要工作,只有晚上有时间读书,但家贫买不起灯,只好利用有月光的夜晚读书。他每当读到月光西斜时,就搬一张梯子搁在墙脚下,站在梯上读,月光逐渐下坠,他也一级一级升高,一直爬到屋顶。有时读累了,一不小心从梯上掉下来,他连忙爬起来,连身上的泥土也不拂掉,又爬到梯上,继续读下去。

       有关勤奋学习的成语典故如下:

       1、 凿壁借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他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2、牛角挂书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在隋炀帝宫廷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隋炀帝发现他左顾右盼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以此抓紧时间读书。

       3、囊萤映雪

       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4、韦编三绝

       孔子到了晚年,喜欢读《周易》。春秋时期没有纸,字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的,要写许多竹简,还必须用牛皮绳子,把这些竹简便连在一起,平时卷起来放着,读的时候就打开。

       《周易》文字艰涩,内窄隐晦,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来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

       5、悬梁刺股

       汉朝的孙敬刻苦好学,每天一早就起来读书,直至深夜。因为疲劳瞌睡,会不知不觉地打起盹来,他就把绳子的一头拴在屋梁上,一头系在自己的头发上。这样以来,如果打盹,头皮就会被扯疼。

       另外,战国时的苏秦在游说秦国失败后,回到家里发愤学习,每当晚上读书读得疲倦打瞌睡时,他便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直至鲜血淋漓。他后来终于成为有名的政治家。这个成语形容人刻苦读书,坚韧不拔的精神。他后来终于成为儒学大师

       好了,关于“学习成语典故”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学习成语典故”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