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问三不知是指的哪三不知

2.出自《左传》中的一问“三不知”指的是什么

3.一问三不知是指哪三不知

4.“一问三不知”出自《左传》,说的是哪“三不知”?

一问三不知_一问三不知是哪三不知道

“一问三不知”的“三不知”指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都不知道。一问三不知(拼音:yīwènsānbùzhī)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记录于《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

“一问三不知”原义是对某一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都不知道,后用来表示对实际情况一点也不知道;在句中常作分句;含贬义。

成语故事节选:

有个名叫荀寅的人报告陈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陈成子听了,骂他说:“出发前国君命令我说:‘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晋军即使出动超过一千辆的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方才竟然讲出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话回国以后,我要把你的话报告国君。”荀寅自知失言,于是感慨说:“唉,君子谋事,对于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都要考虑成熟才能上报。而我现在对这三方面全不清楚就发表意见,怎能不碰壁呢?难怪我总是得不到信任,只身逃亡在外,全怪我不懂策略呀……”几天后晋军撤兵,陈成子也率军回国。

成语寓意:

任何事情的发展都必然经历一个从产生、发展到结束的过程,任何事情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欲全面、系统地了解该事情,就应该对它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都要有所了解,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更不能一问三不知。该成语无论对于职业人,还是对于当代青年学子,都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常言道:“机会青睐有准备的人。”“事有千件,贵在专一。”只要坚持不懈,用心学习,刻苦钻研,勤于积累,终有一天会成长为“始中终皆举之”的行家能手。

一问三不知是指的哪三不知

一问三不知的三不知具体是指: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拼音yī wèn sān bù zhī。

释义对某一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都不知道。

出处《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文子曰,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用法作分句,泛指对情况或知识一点也不知道。

示例

1、现代马南邨《燕山夜话·变三不知为三知》:遇到别人问起许多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他常常一问三不知。

2、现代叶文玲《小溪九道弯》二:葛老司一没参派,二没观点,稀里糊涂的一问三不知,酒倒吓醒了一半。

一问三不知造句

1、一连问了几个问题,他都答不出,老师对他这种一问三不知的学习态度很恼火。

2、事情发生时,他并不在场,实情如何,他当然一问三不知。

3、他打算只要有人问起这件事,就来个一问三不知,推个干净。

4、上课时常胡思乱想,没听进老师讲的课,所以一问三不知。

5、小姑娘却是一问三不知,眨巴眨巴着眼睛,小脑袋一歪,很是迷茫拉着萧逸。

6、从他记事以来,就已经在这座殿宇了。每每提及自己的身世,他的师父都是一问三不知。

7、金发美女摇了摇头,果然她也是一问三不知的类型。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一问三不知

出自《左传》中的一问“三不知”指的是什么

三不知:指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都不知道。

一问三不知:表示对实际情况一点也不知道。

结构:联合式。

用法:可作分句,含贬义。?

拼音:yī wèn sān bù zhī

成语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文子曰:“君子之谋也, 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近义词

一无所知

拼音:yī wú suǒ zhī

意思:什么也不知道。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五:“小学生望后便倒,扶起,良久方醒。问之一无所知。”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人见识少。

一问三不知是指哪三不知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中,“文子曰:吾乃今知所以亡。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一问三不知”,即出自于此。始、衷(中)、终三事就是那“三不知”,这三事就是君子之谋的开始、发展和结果。“三不知”从最开始的始、中、终三方面都不知道,逐渐发展产生了新的意思。后用来指对内情一无所知,有时也指装糊涂。

“一问三不知”出自《左传》,说的是哪“三不知”?

一问三不知是一个成语,其中三不知,是指对事情的发生、过程与结尾都不知道。

解释

不管怎样问,总说不知道。比喻对实际情况了解太少。

出处

出自《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年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例句

有的人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问三不知。

公元前468年,晋国的荀瑶率兵攻打郑国,齐国为防止晋国强大,就派陈成子带兵援郑。两军对垒之际,有个名叫荀寅的人报告陈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陈成子听了大怒,骂道:“出发前国君有令,不要追赶零星的干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晋军就是出动1000辆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刚才的话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回国后我要报告国君。”荀寅自知失言,于是感慨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意思是说,聪明人谋划一件事情,对其的开始、发展、结果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才向上报告。而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急忙报告,难怪拍马屁拍到蹄子上了。

三不知,指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三不知”出自春秋 《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晋荀瑶带领大军伐郑,齐军前去援郑。齐军中荀寅进谏不被主将纳,自我反省,他说道:“君子之谋也, 始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译文:晋国的荀瑶带领大军讨伐郑国,齐军前去救援郑国。齐军中荀寅进谏不被主人将纳,自我反省,他解释道:“君子谋划一件事情,无论在起因、经过与结果都要考虑进去,才能进行到下一步。现在我们三样都不知道就开始,不也太难了吗?

扩展资料

一、典故

公元前468年,晋国的荀瑶率兵攻打郑国,齐国为防止晋国强大,就派陈成子带兵援郑。两军对垒之际,有个名叫荀寅(中行文子名寅,晋国贵族,中行氏卿族的最后一人,又作荀寅。彼时,其投奔在齐。)的人报告陈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陈成子听了大怒,骂道:“出发前国君有令,不要追赶零星的干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

晋军就是出动1000辆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刚才的话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回国后我要报告国君。”荀寅自知失言,于是感慨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意思是说,聪明人谋划一件事情,对其的开始、发展、结果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才向上报告。而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急忙报告,难怪拍马屁拍到蹄子上,不会有好结果。

二、人物简介

荀寅是春秋时晋卿。即中行文子,又称中行寅。荀吴之子。晋国六卿之一。晋定公十五年(前4年),赵鞅杀邯郸大夫赵午,他和范吉射与午有亲,因起兵伐晋国赵氏。赵鞅奔晋阳。韩、魏助赵氏,奉定公以伐范、中行氏。

晋国范氏、中行氏伐公,国人助公,他与范吉射奔朝歌。二十年赵鞅围朝歌,两人奔邯郸。次年赵鞅围邯郸,两人奔鲜虞,旋入柏人(今河北隆尧西南),再次年晋人围柏人,两人奔齐。其地为其他四卿瓜分。